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交通工具出行不是很好 古人出門是什麼樣的

古代交通工具出行不是很好 古人出門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交通工具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貴人該如何出行?

我國古代的出行工具大致經歷了從乘車、騎馬再到乘轎的過程。而宋朝是出行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乘轎活動逐漸增多。“轎子”的說法出現相對晚,宋朝纔出現了“轎子”稱呼的記載。然而在宋朝之前,已經出現了類似轎子形制的出行工具,如肩輿、腰輿、步輦、檐子等轎子的原始形態。鑑於一些學者已經將其納入到轎子的範疇,亦將類似的擡舁活動納入考察。

古代交通工具出行不是很好 古人出門是什麼樣的

宋朝乘轎活動的發展

一 宋以前乘轎活動的發展

1高貴的象徵

輦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夏朝。關於它的驅動方式,閆豔認爲,可以劃分爲以人挽或推和用人擡舁兩種方式,且是呈現前一種向後一種發展的趨向。周朝輦主要爲王后宮中所乘,以差別上下尊卑。此外也作爲一種實用性的運輸工具,運載的有人、兵器等。漢代以後,人們主要乘坐車子。

乘坐人力牽引的車輛則成爲身份高貴的象徵,一般只有皇帝可以乘坐,主要作爲皇帝在宮中的代步工具。這時的輦逐漸具有了階級和禮儀屬性,輦也成爲皇帝的專用車的稱呼,併爲後世所沿用。漢、魏時期,輦已經有去輪的變化,需要人擡舁。大致同一時期,輿的輪子也被去掉。

在輦輿演變的魏晉時期,人們就已經有了乘坐輿的現象,時人是以違反禮法的理由反對乘坐肩輿的,而非“以人代畜”的民本思想。

不過人們在有疾的情況下,尚需藉助此類輿以滿足出行需求。陶淵明患腳疾時,“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那麼,爲什麼在這一時期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有學者認爲此時我國的跪坐習俗發生了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漢胡交融”的境況,雖說此時漢族在文化風俗上相對於少數民族依然佔據主導地位,但無疑還是受到了影響。智效民認爲轎子的形成與傳統中國習俗的變化有關,胡牀進入中原(即東漢)之後,中國人才由傳統的習跪改爲習坐,纔有了後來轎子的出現和發展。

2 奢侈化的趨向

這一時期的社會風俗出現奢侈化的趨向。當時皇帝要依賴強大的士族。而貴族們在自身地位可以得到保障的影響之下,追求奢華的生活甚至要標新立異,一種相對奢侈和自由的社會風氣便產生了。與此同時,王朝更迭頻繁也使得中央無法制定行之有效的車服制度。

唐朝,乘輦活動得到發展,形成了禮儀制度。《唐六典》中記載了唐朝皇帝乘用的有七種輦和三種輿。其中大多數用於禮儀的,唯有腰輿用於日常生活。 隋唐時期,國家禮儀活動主要乘輅。唐高宗以後乘輦的現象增多。

由唐朝的騎馬到五代乃至宋朝的乘坐檐子的狀況,這反映出人們出行方式的新動向。而後唐莊宗登樓看到宰相乘坐檐子入宮門時有感慨,可見五代時期乘坐檐子的情況雖然有所增多,但新舊觀念依然有所碰撞。

古代交通工具出行不是很好 古人出門是什麼樣的 第2張

二 宋朝乘轎活動的發展

宋朝的乘轎活動延續了唐朝的乘檐活動。然而宋朝的乘轎活動更爲流行,乘轎羣體和乘轎區域都有所擴大。面對民間乘轎活動的發展,不同時期宋廷對乘轎的態度有所不同。最終,宋廷也不得不順應乘轎活動的發展。對宋朝乘轎發展的論述以宋廷的乘轎政策爲主線,將乘轎政策與民間實際乘轎活動間的差異作爲考察的主要內容。

1 北宋前中期:以特賜乘轎爲主,宋廷禁止乘轎活動

唐朝前中期,普通官員和平民是不能乘轎的,即使是宰相也需要經過特許。乘轎被視爲一種僭越活動。安史之亂以後,隨着中央控制力的減弱,民間乘轎的風俗逐漸流行。雖然乘檐活動發展的程度依然有限,但還是形成了一種僭越的實際行動,這一狀況一直蔓延到宋初。宋初統治者汲取唐末五代的歷史教訓,認爲社會風俗的好壞影響着國家的治亂興衰。

隨着中央控制力的減弱,民間乘轎的風俗逐漸流行。雖然乘檐活動發展的程度依然有限,但還是形成了一種僭越的實際行動,這一狀況一直蔓延到宋初。宋初統治者汲取唐末五代的歷史教訓,認爲社會風俗的好壞影響着國家的治亂興衰。爲了實現加強中央集權,對風俗習慣的治理已經刻不容緩。

2 北宋中後期:乘轎禁令出現鬆動

自宋初起,統治者就對乘轎活動採取禁止的措施。可早已流傳數百年的乘檐活動卻屢禁不止,反而有所發展。神宗以後,乘轎活動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這一時期平民乘轎活動的記載尚少,可能與乘轎人羣依然有限有關。即使是官員,乘轎的記載也較少。不過,從前述官員的上奏中可以看出乘轎羣體的擴大,富民、娼妓乃至其他一些社會羣體都有一定的乘轎活動。

總的來看,神宗以後,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安逸享樂的社會風氣日漸蔓延,乘轎羣體和乘轎的區域均有所擴大。統治者的主觀意志、天氣因素以及外敵入侵的原因都在影響着乘轎活動的發展,這無疑在宋廷長期推行的禁轎政策上打開了缺口。但究北宋一代,民間乘轎雖然已有所增多,終究沒有成爲一種官方認可的合法行爲。

古代交通工具出行不是很好 古人出門是什麼樣的 第3張

宋朝不同社會羣體的乘轎活動

乘轎活動的進行離不開乘轎羣體,乘轎羣體的擴大是宋朝乘轎活動發展的集中體現。對宋朝乘轎羣體的考察能夠幫助我們加深對宋朝乘轎活動的認識。

一 皇帝及皇室人員的乘轎活動

皇帝和皇室人員乘坐的出行工具較爲複雜,種類繁多,其中既有以畜力爲動力的,也有以人力驅動的。本文考察的對象主要是以人力擡舁的輦和輿、轎子以及納入轎子範疇的檐子。

1 皇帝乘轎

根據《宋史·輿服志》的記載,宋朝皇帝的出行工具主要有輅、輦、輿、車和馬。其中部分輦和輿也需要人員擡舁。所以本文考察的重點是皇帝乘坐的以人力驅動的輦和輿的出行活動以及文獻中直接記載的乘轎活動。

皇帝乘坐的主要是輦輿。轎子的稱呼直到北宋中後期纔出現,所以史料中直接記載皇帝乘轎的情況相對較少。自太祖起,宋廷就逐漸樹立起一種勤儉節約的作風,所以即使皇帝擁有乘轎權,乘轎活動的記載也很少。

宋朝皇帝中乘轎出行記載較多的是宋徽宗。政和年以後,徽宗多次微服出行,除了皇帝之外,宋朝的皇室成員也存在乘轎的現象。北宋前中期,皇室成員中乘轎的還不多,仍是特賜乘轎爲主。

到了北宋中後期,該羣體的乘轎的情況有所增多。由於“累朝法物,淪沒於金”,南宋時,皇室成員乘坐檐子或轎子的進一步發展。對皇室人員乘轎活動的考察對象包括皇太后、皇后、妃子、太子妃、王妃、宗室和公主。

北宋前期出現宗室因疾乘坐肩輿的現象,神宗時逐漸制度化,南宋時期更加普遍。這是一種對宗室年高有疾之人的優待,而且所授之人品級很高。而與文臣相比,對宗室的特賜更多是一種象徵,這當與其長期得不到重用有關。到了南宋時期,受皇帝器重而被允許乘轎的宗室才逐漸增多。

古代交通工具出行不是很好 古人出門是什麼樣的 第4張

2宋朝官員羣體的乘轎活動

宋朝官員出行一般是騎馬或乘車,到了北宋中後期受到民間影響,出現了乘轎的現象。直到南宋初期,除了上朝和一些禮儀活動中依然要騎馬之外,官員已經基本乘轎。然而在此之前官員的乘轎活動一般是要經過皇帝特許的。

特賜是一種特許制度,漢魏就已經有了載輿之制,不過當時的輿還是車,到了唐朝乾元年間,開始用兜籠來替代車輿。有人認爲這就是檐子。而皇帝給年高有疾的人賜予肩輿的情況則始於唐開成年間,宋朝則延續了此制度。

如果說宋朝的禁轎政策是爲了維護皇帝權威,而特許制度則是皇權的延伸。皇帝一方面通過特許來維護等級秩序,另一方面也依此向臣民展現恩德,進而達到拉攏官僚階層的目的。宋朝特賜乘轎的對象主要有亡國之君及其親屬、有功武將、年高或有疾的高階文官、外交使節和宦官。

古代交通工具出行不是很好 古人出門是什麼樣的 第5張

二 平民羣體的乘轎活動

宋朝平民的乘轎活動延續着唐朝的乘檐活動,自宋初便已有之。對於平民的乘轎活動,宋廷雖有禁令,卻屢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在北宋中後期的汴京城,富民、庶民乃至賤民都已有乘轎活動。到了南宋時期,平民乘轎的現象更加普遍,逐漸蔓延到其他地區。

1 賢隱乘轎

朝廷招攬天下人才的舉措由來已久,宋真宗年間就有徵召賢隱的現象。不過當時被徵召的人員還是乘坐驛馬,宋神宗時期纔出現了乘轎的情況。

官員的乘轎活動已較爲豐富,不過並未體現出明顯的等級差異。可見宋廷雖然允許官員乘轎,但並未將乘轎納入輿服制度。不過官員乘轎活動還是呈現出制度化的趨勢。

此類特賜活動也經歷了由乘遞馬到乘轎的過程,這是一種新的社會現象。綜上所述,徵召賢隱的對象呈現多樣性,沒有特定的階層限制。皇帝徵召的目的也不盡相同,而單純以自身的實際需求爲主。

2 出嫁女子乘轎

從唐朝起,民間婦人出現了由乘車到乘擔子的發展趨勢。七世紀中期,婦女乘坐擔子的現象就已增多。但由於禁令等因素的影響,車輛在民間婦女的日常生活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司馬光記載了當時迎親的場景,在北宋時期,出嫁女子已有乘坐檐子的趨向。當時還出現了專門爲娶親而製作的較爲精良的花檐子,這應該就是後來的花轎。流程中還有“起檐子”這樣的稱謂,可見乘轎正在逐漸滲透進人們的認知。

庵裏的尼姑便誘騙該女子至偏室,並犒賞了爲女子擡轎的轎僕,最終她爲少年所辱。可見當時女子單獨乘轎出行中也可能遭遇外來的危險。而轎僕的可靠性和忠誠度惹人懷疑,可見這些轎僕是具有獨立人格的。這可能與轎僕的價值取向有關,他們與乘客並無人身依附關係,而單純是爲了利益。

出嫁女子的乘轎行爲也有一些具體事例。宣和六年(1124 年),汴京一名叫真珠的女子與一宗王結親,而新婚當日女子被奸邪之徒先行所擡走。到第二年家人才尋到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