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北宋的社會福利到底有多好?窮人過得比富人舒服

北宋的社會福利到底有多好?窮人過得比富人舒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們說起西方社會的福利制度時,總繞不開“福利病”,如過度福利造成的“養懶漢”、財政赤字與高稅收等問題。其實這些“福利病”在宋朝就出現了。

北宋崇寧年間的福利機構包括三個系統:福利收養系統(居養院)、福利醫療系統(安濟坊)、福利性公墓(漏澤園),可以說幼有所養,老有所依,病有所治,死有所葬。當然,受益對象只限於“鰥寡孤獨貧乏不能自存”的羣體,並非全民性福利。

這些福利機構並非始創於崇寧年間,卻是在崇寧初年蔡京執政後才向全國推行。按蔡京的規劃,各州縣及規模略大的城寨市鎮均須設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

宋朝貧民福利制度堪稱史上之最,過度福利問題卻也相繼而來。

大觀三年(1109年)四月,宋徽宗下詔:有些州縣的福利機構爲救濟對象提供酒饌,待遇過於優厚,要立法糾正這股風氣。次年,他詔令各州縣停止福利擴張,除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外,不要自行設置其他福利機構。

10年後,徽宗再次批評過度福利的現象—居養院與安濟坊不但免費提供一切日常用具,還替救濟對象僱乳母、保姆,以致政府入不敷出。

北宋的社會福利到底有多好?窮人過得比富人舒服

這種過度福利,與其說是福利機構的腐敗,毋寧說是蔡京的施政偏好。蔡京是新黨領袖王安石的繼承人,他們推動變法的目標之一便是防止貧富極端分化。蔡京辭官後,就再沒過度福利的現象了。不過,南宋時杭州市民享受的福利也非常優厚,出現很多“懶漢”。

終日遊玩於杭州西湖一帶的不但有富家子弟,還有“解質借兌”(類似於今日的貸款旅遊)的貧民。他們就不怕餓死嗎?還真不怕。因爲福利豐厚—免服科役,常減賦稅和房租;節慶有“黃榜錢”,雪天有“雪寒錢”,久雨久旱則有“賑恤錢米”;店鋪開張之日可向政府領燈油、蠟燭,街頭的藝術工作者也能獲得政府補助……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些福利經費從哪兒來呢?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中載,崇寧年間,各州縣傾財政之力救濟貧民優先於軍費開銷—軍糧匱乏可以容忍,濟貧不力則會被問責。難怪當時的民諺譏笑蔡京政府“不養健兒,卻養乞兒”。

過度福利還導致民間賦稅加重。宋代賦稅主要由富戶承擔,所以出現“貧者樂而富者擾”的現象。洪邁的《夷堅志》中有一則“優伶箴戲”的故事—兩名伶人在內廷演出時扮成僧人,以類似對口相聲的形式調侃時人的“生老病死苦”,徽宗看後惻然長思。

北宋的社會福利到底有多好?窮人過得比富人舒服 第2張

如今看來,過度福利固然不可取,也易造成不良後果,但它好比營養過剩,一個營養不良的人是不該擔心營養過剩的,如果因此而不肯吃肉,就跟因噎廢食一樣蠢了。

宋人的態度比較務實—雖不齒於蔡京的爲人,也曾抨擊過度福利,但對福利制度本身還是讚賞有加的。甚至有宋人相信,作爲“六賊之首”的蔡京沒被砍頭就得益於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