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吳有性的理論對後世有着什麼影響?爲什麼說他是明朝醫學的曙光

吳有性的理論對後世有着什麼影響?爲什麼說他是明朝醫學的曙光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們熟悉的明代科學成果,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受過中等教育的中國人幾乎都略知一二。但是還有兩項重要的科學成果,即是專業人士中也少有人知道的。一是朱載堉算出了十二平均律;第二是吳有性發現了新的致病原因。遺憾的是,這兩項成果到了清代,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扼殺。

一、明朝醫學的新曙光

李時珍《本草綱目》,是傳統本草學的延伸和完善,所以不僅現在受到重視,當時就受到許多讚揚。吳有性的《瘟疫論》,由於否定了傳統的病因學說,在清代,則受到不少指責。

我國古代的醫學理論,把致病的原因歸結爲所謂“七情六淫”。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指內部的心理因素;六淫是風寒暑溼燥火,主要是外部的氣候因素。明朝末年,瘟疫流行。吳有性在醫療實踐中發現,瘟疫的病因,並不是氣候因素,而是一種“雜氣”。雜氣致病,與氣候的寒暖沒有關係,而且致病更加嚴重,所以他把這種氣稱爲“癘氣”或“戾氣”。這種氣,“其來無時,其著無方”“各隨其氣而爲諸病”(吳有性《瘟疫論》卷下《雜氣論》)。也就是說,這種氣,有許多種。所致的疾病,也有許多種。過去認爲麻風、中風等等是風,其實不是風;過去認爲瘡癰、腫毒等,還有痘疹,都是火,其實不是火;過去認爲霍亂、瘧痢等是暑,其實不是暑。按照傳統的風寒暑溼等辦法醫治,無一能夠奏效,因爲它們得病的原因不是氣候因素,而是一種雜氣。

吳有性的理論對後世有着什麼影響?爲什麼說他是明朝醫學的曙光

爲了說明是雜氣致病,而不是所謂風寒暑溼等等致病,吳有性詳細描述了雜氣致病的特徵:

1、 雜氣不在“六淫”或五運六氣之內;

2、 無論老少強弱,碰到它就得病;

3、 雜氣致病不是先侵犯皮膚,然後由表及裏,而是從口鼻進入;

4、 侵犯的部位,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裏之分界,是爲半表半里”;

5、 雜氣致病,有的中之則發,有的要等機會。比如“遇飢飽勞碌,憂思氣怒,正氣被傷”才發作;

6,、雜氣所致之病不同於傷寒。傷寒發熱而惡寒,此病只熱而不惡寒。和瘧相似,但瘧不傳胃;

7、 傷寒有感冒風寒的外因,雜氣所致之病爲“時疫”,無感冒風寒的外因;

8、 雜氣所致之病會傳染;

9、 雜氣所致之病還能不治自愈,醫生往往因此冒功;

10、 雜氣雖說也是天地之氣,實則是方土之氣。它從地上升起;

11、 有某種雜氣,就有某種疾病;

12、 動物病,如牛瘟、豬瘟,也是雜氣所致。有時豬病而牛不病,可知它們感染的氣也不同;

13、 傳統的汗、下、吐三法治不好雜氣所致之病。

吳有性的理論對後世有着什麼影響?爲什麼說他是明朝醫學的曙光 第2張

吳有性所論雜氣所致之病的特點,即使從今天的觀點看來,也難有更多的挑剔。尤其是他指出雜氣致病往往多於六氣,雜氣致病往往待飢飽勞碌、感冒風寒才發。這種情況說明,在六氣之後,真正的致病原因,乃是雜氣。如果能夠分清雜氣的種類,找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將是新醫學的曙光。

然而《瘟疫論》著成兩年以後,吳有性即遭亡國之痛。他本人的命運如何?不得而知。而新的王朝,有新的需要和新的學術風氣。吳有性開闢的對瘟疫的新認識和治療瘟疫的新方向,幾乎遭到了中斷。

二、明代醫學新曙光在清朝的熄滅

清代編《四庫全書》,收入了《瘟疫論》。然而編纂者基本上不知道什麼是“雜氣”。該書的提要,仍然認爲吳“以四時不正之氣發爲瘟疫”。也就是說,仍然把吳有性發現的“雜氣”說成是傳統的“五運六氣”等氣候因素。然而吳有性的“雜氣”,恰恰與氣候因素無關,並且是四時皆可發病,因而只與地域有關。

《四庫提要》沒有介紹吳有性的“雜氣”理論,只介紹了吳對發病過程及症狀的描述。然後說道:

其謂數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傷寒;數百傷寒之中,乃偶有一陰證。未免矯妄過直。

從今天的觀點看來,可說數百瘟疫之中,無一是傷寒。富於考證精神的乾嘉學者,幾乎無一人願意去考察吳有性的結論,所以《四庫全書》的編者也不理解吳有性的結論。接着,《四庫提要》就搬出了古人衡量是非的標準

然古人以瘟疫爲雜證,醫書往往附見,不立專門。又或誤解《素問》“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文,妄施治療。

吳有性的理論對後世有着什麼影響?爲什麼說他是明朝醫學的曙光 第3張

事不師古,又妄施治療。對於一個醫生,這可以說是最嚴厲的批評了。還有,吳有性的文章也寫得不好:

其書不甚詮次,似隨筆札錄而成。

《四庫提要》常常爲許多科學著作辯護,認爲對於專門家,不必論文采的優劣。然而對於吳有性,卻是另一類對待。其對吳有性的反感,可見一斑。

一方面,《四庫全書》的編者承認,《瘟疫論》的出現,使治瘟疫者“有繩墨之可守”,可謂“有功於世”。一面又尖銳批評《瘟疫論》不合古,甚至妄施治療。這種矛盾心情,反映了當時醫學界嚴重的復古尊經傾向。這種傾向,使吳有性的瘟疫理論逐漸淹沒在傳統的七情六淫之中。一百多年後,歐洲大陸因爲巴斯德發現了細菌是致病的原因,使西方醫學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