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楊朱學派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對後世有着什麼影響

楊朱學派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對後世有着什麼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戰國時代確曾獨樹一幟,與儒墨相抗衡,衛道之莊周,宗儒之孟軻皆曾加排斥與攻擊,大概正因爲這種非議的影響,傳後世學者望而止步;更加之秦皇焚書,漢武獨尊儒家,因而秦漢時即銷聲匿跡。但這並不等於其學說及影響之亡絕,只不過沉隱民間而已,至東晉而又由張湛作注復行於世(指《列子·楊朱篇》)。張湛《列子序》中說《楊朱篇》爲“僅有存者”之一,這不是編造之詞。

關於楊朱學說,歷來或以其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雖屬於道家,但又爲莊周所斥,不歸入道家;大多以“楊朱”起於老、儒、墨之後,確實是獨樹一幟,“楊朱”乃自成一家。歸納楊朱言論,其思想中必實爲“貴己”,或曰“爲我”。後世多斥楊朱之說“自私”、“頹廢”、“墮落”,其實楊朱之言,有其時代性質。春秋晚期和戰國早、中期,“孔子提倡”以爲天下;而諸侯紛爭,相互侵略、損以利亡,君王厚生而致使臣民輕死,貴公貴仁之說,已成虛僞之談。楊朱憤世而倡導“貴己”之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說:“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內者,物未必亂。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暫行於一國,而未合於人心;以我之治內,可推之於天下。”人人治內貴己,互不侵、損,人人自重自愛,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嗎?從“貴己”出發,楊朱造構了他的學說:

楊朱學派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對後世有着什麼影響

(一)、論生死、輕富貴:

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賢愚、貧賤之異,而死皆歸爲腐骨,蕪舜與桀紂沒有不同。 呂氏春秋審爲篇載有子華子的一段故事:“韓、魏相與爭侵地。子華子見昭釐侯,昭釐侯有憂色。子華子曰:‘今使天下書銘於君之前,書之曰:

左手攫之則右手廢,右手攫之則左手廢,然而攫之必有天下,君將攫之乎,亡其不與?’昭釐侯曰:‘寡人不攫也。’子華子曰:‘甚善!自是觀之,兩臂重於天下也,身又重於兩臂。韓之輕於天下遠,今之所爭者其輕於韓又遠,君固愁身傷生以憂之戚不得也。’”子華子的持論取譬,完全是“天下不若身之貴”的老命題,反對愁身傷生,也是楊朱貴生重己的本義。這無疑是楊朱派的人物,但若細味貴生篇所載的他的一段“全生”的議論,我們即可發現其未嚴守家法而傾向於莊子。這段有名的議論是:

“全生爲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爲下。……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慾分得其宜也。……所謂迫生者,六慾善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義,故義不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全生”之說,近莊子外、雜篇所講的道理,且這一人物,亦見於莊子外、雜篇,其學派性是不很明確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詹何。呂氏春秋審爲篇載有詹何的一段故事:“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則輕利。’”又執一篇載:“楚王問爲國於詹子。詹子對曰:‘何聞爲身,不聞爲國。’”從其“重生”“爲身”看來,他顯然是楊朱派的人物;但莊子也載他的話,莊子後學並沒有排斥他。

楊朱學派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對後世有着什麼影響 第2張

總之,楊朱一派的後學,可以自由來往出入於莊、楊之間,這就是他們的特色。

(二)貴己:

己身之最貴重者莫過生命,生難遇而死易及,這短促的一生,應當萬分貴重,要樂生,一切以存我爲貴,不要使他受到損害,去則不復再來。

爲了明白貴生的道理,我們且舉三段引文如下:

“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 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善於生則止;在四官者不欲,利於生者則弗爲(‘弗’字衍)。”(貴生)

“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故耳之慾五聲,目之慾五色,口之慾五味,情也。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欲之若一,雖神農、黃帝,其與桀、紂同。聖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也。由貴生動,則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此二者,生死存亡之本也。”(情慾)

“今有聲於此,耳聽之必慊已,聽之,則使人聾,必弗聽;有色於此,目視之必慊已,視之,則使人盲,必弗視;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則使人喑,必弗食。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本生)這樣看來,聖人是懂得聲色滋味的人,“古人得道者”就在於“聲色滋味能久樂之”(情慾)。感官生活的情慾被肯定爲人生的最高意義,如果“耳不樂聲,目不樂色,口不甘味”,就“與死無擇”,喪失“生”的意義了。從這一原則出發,一切有目的的活動是否對己有利乃是評判行爲的準則,在這種準則下面,個人主觀的利害關係乃是客觀價值上的唯一標尺:

“倕,至巧也,人不愛倕之指,而愛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愛崑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己之一蒼璧小璣,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爲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爲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足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重己)

楊朱學派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對後世有着什麼影響 第3張

因此,客觀的事物對於人生是有意義的,但其全部意義僅在於對一己之生命有利,對個人的生命有利,這種利益決定人和事物關係的意義與價值。

物是感官情慾的來源,也是一己利益的來源,它僅是利己的手段,而不包含個人以上的社會的目的,如果拿“物”或“天下”來和人身相比,“論其輕重”,則生與身爲重,而物與天下爲輕:

“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不知輕重,則重者爲輕,輕者爲重矣。若此,則每動無不敗。”(本生)

“身者,所爲也,天下者,所以爲也;審(所爲)所以爲,而輕重得矣。”(審爲)

因此,“輕物”並不是無條件的把感官情慾加以全部否定,而是有條件的加以適當的節制,“故聖人必先適欲”(重己),在這裏,楊朱派的學說不是如孟子說的邪說,也不是一般人說的縱慾主義。

(三)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所謂全性,即順應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當全生,物既養生便當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羨壽,聚物而累形,只要有“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滿足生命就夠了,不要貪得無厭,不要爲外物傷生。

所謂保真,就是保持自然所賦予我身之真性,自縱一時,勿失當年之樂;縱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縱心而遊,不逆萬物所好;勿矜一時之譭譽,不要死後之餘榮;不羨壽、不羨名、不羨位、不羨貨,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保持和順應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

楊朱學派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對後世有着什麼影響 第4張

“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節)欲。”(重己)

“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機;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生)之斧。”(本生)

這二段話都把“欲”與“生”對立起來,並在絕對的意義上否定了“欲”。

“故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爲天子而不驕,下爲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本生)

“燀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味衆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重己)

“俗主虧情,故每動爲亡敗。耳不可瞻,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盡府種,筋骨沉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爲也。”(情慾)

這裏所述的“全德”的聖人,已經不是楊朱所講的“聖人”,而完全似老、莊一派所講的“真人”,“貴生”已變成“養生”、“長生”。

楊朱學派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對後世有着什麼影響 第5張

(四)據說是爲我。

關於“楊朱”其人,上述資料有陽生、楊子、楊朱、楊子居、楊子取等稱謂,據《古史辨》第四卷下編鄭賓於《楊朱傳略》考證,斷定爲“姓楊(或作陽)名朱,字子居(或作子取)”,並斷定爲秦人。關於楊朱的生卒年代,我以爲必晚於墨翟,而前於孟軻,《古史辨》卷四下編門啓明《楊朱篇和楊子之比較研究》斷定“他生卒年代的約數,當是西紀元前450至前370(即周貞定王十五年至周烈王六年)之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