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原文】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①,而馬羣遂空②。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羣邪③?”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④,羣無留良焉。苟無良⑤,雖謂無馬,不爲虛語矣。”

【註釋】

①伯樂:傳說是春秋中期秦穆公時人,以善相馬著稱。冀:冀州的北部,今河北、山西一帶地方,相傳冀州出產良馬。

②遂:於是,就。

③安能:怎能。邪:用於句尾,表疑問語氣助詞。

④輒(zhé):就。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⑤苟:如果,假如。

【譯文】

“伯樂一經過冀北的原野,馬羣立即就空了。那冀北是天下產馬最多的地方,伯樂雖然善於識馬,但怎能選空那裏的馬羣呢?”解釋這個問題的人說:“我看所說的空,並不是沒有馬了,而是沒有好馬了。伯樂善於識馬,一遇到好馬,就把它們選走,馬羣中就無法留住好馬了。假如一匹好馬都沒有,即使說沒有馬,也不能算是虛誇的假話了。”

【原文】

東都①,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溫生。大夫烏公以鈇鉞鎮河陽之三月②,以石生爲才,以禮爲羅,羅而致之幕下③;未數月也,以溫生爲才,於是以石生爲媒,以禮爲羅,又羅而置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④;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事,與吾輩二縣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諮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遊?小子後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⑤,無所禮於其廬⑥。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豈不可也?

【註釋】

①東都:指洛陽。

②鈇鉞(fū yuè):同“斧鉞”,斫刀和大斧,是古代兩種兵器。此處指代節度使的身份。

③羅:網。借喻招納賢士的手段。幕下:幕府中。軍隊出征,施用帳幕,爲此將帥的官署叫“幕府”。

④拔:選拔。尤:突出的,優秀的。

⑤縉紳(jìn shēn):古代稱有官職的或做過官的人。也作“搢紳”。

⑥禮:此處指依禮拜訪。廬:茅廬,此指賢士的家。

【譯文】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第2張

東都洛陽,固然算是士大夫的“冀北”了。擁有真才實學而隱居不仕的人中,洛河北岸有一個叫石生的,洛河南岸的那一位叫溫生。御史大夫烏公以節度使身份在河陽鎮守的三個月,認爲石生是個人才,於是就依照禮儀招募,將石生招入到幕府之中留用;沒過幾個月,又認爲溫生是個人才,於是就通過石生從中作媒介,以禮前去招募,又把溫生招入幕府中安置下來。儘管東都確實有很多真才實學之士,但是如果早晨來選取一個人,就這樣把其中最好的人帶走;晚上到那裏去挑選一個,然後就把其中最優秀的那個人帶走了。這樣一來,從東都留守、河南尹起,直到各部門的主管,連同我們洛陽、河南兩縣的官吏,如果政務上遇到難以通達的問題,以及處理事務上遇到疑難問題,又到哪裏找人諮詢商討並去妥善解決問題呢?那些辭官回鄉閒居里巷的士大夫們,和誰一起娛樂郊遊呢?年輕的後輩晚生,又到哪裏去考究德行的高低和請教學業呢?東來西往路過這裏的洛陽官員,也無法依禮到他們的家中去拜訪了。像這樣就可以稱作是:“御史大夫烏公一到洛陽鎮守,那麼洛陽賢士的家中就沒有人了。”難道不也可以這樣說嗎?

【原文】

夫南面而聽天下①,其所託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爲天子得人於朝廷,將爲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於茲②,不能自引去③,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爲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於懷邪?

生既至,拜公于軍門,其爲吾以前所稱,爲天下賀;以後所稱,爲吾致私怨於盡取也!留守相公首爲四韻詩歌其事④,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註釋】

①南面:此處指皇帝。

②縻(mí):繫住,羈留。茲:這裏。

③引去:引退,辭去。

④留守相公:指東都留守鄭餘慶。相公:指宰相。四韻:舊體詩一般爲隔句押韻,四韻爲八句。

【譯文】

皇上處理天下大事,他所能委以重任而且可以依靠其能力的人,只有宰相和將軍而已。宰相爲皇帝蒐羅人才用於朝廷理政,將軍爲皇帝選拔文才武將,到幕府中以備國家任用,這樣一來,要使國家內外不安寧,那是不可能的了。我被羈留在這裏任職,不能自己引退而去,想依賴石、溫二位處士的關照安度晚年。現在,二位都被有權力的人搶先帶走了,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於懷呢?

溫生前往軍營就職以後,能拜在烏公軍門之下,那正是我前面所說的,成爲天下值得祝賀之事;而後面我所說的,是我私下裏對選盡人才這等事情的抱怨罷了。

東都留守相公朱餘慶最先寫成一首四韻詩來讚美此事,我便推敲他的詩意而寫了這篇序文。

【賞析】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第3張

石處士和溫處士都隱居在洛陽一帶,韓愈和他們都是關係密切的好友。石處士因大義而被徵召,溫處士同樣被選拔出仕。這篇文章就是韓愈爲溫處士出仕而寫的。雖然與《送石處士序》爲姊妹篇,但是文章立意和構思卻大爲迥異。

本文開篇便以“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羣遂空”這個新奇的比喻,讚揚了烏大夫慧眼識賢、善於薦拔人才的美德;接着又用“私怨於盡取”反襯烏大夫“爲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的難得可貴,看似報“怨”實爲稱頌,這樣的筆法,其實遠比正面直接稱讚更爲有力。

因爲文章的中心在於烏公之取士,所以必須推開一步,進而闡明瞭求治與得人的密切關係。烏公能夠“唯賢是舉”,這正是爲國求治之舉。如此頌揚讚美,了無諂媚奉承之嫌,使文章更爲樸實自然

文中雖然沒有直接描寫溫處士的賢能,但是先以石處士作爲陪襯,讚美其才學深厚,卓爾不羣。然後又從多個方面敘說溫處士出仕後給東都帶來的如同“良馬”被選空般的“不良”影響,十分含蓄而巧妙地從反面襯托出他的過人才能,使整篇文章能夠凌空翻越,不落俗套,從而進一步讚揚了溫處士出衆的才能和烏大夫善於識人、用人的德行,表達了作者爲朝廷能夠廣泛得到人才而欣慰,流露出一種送別朋友遠行時淡淡的感傷之情。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