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高適所作的《行路難二首》,勾勒出一幅鮮活的世態萬象畫卷

高適所作的《行路難二首》,勾勒出一幅鮮活的世態萬象畫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適,字達夫,是著名盛唐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爲“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邊塞詩的突出特點是雄渾悲壯。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高適所作的《行路難二首》吧。

盛唐詩壇人才輩出,就彷彿一家跨國大公司,各部門之間人才濟濟,競爭激烈,這幾位能夠脫穎而出,端的是非同凡響。

高適的人生要分作兩部分,分界線就是“安史之亂”,戰亂之前的他一直不得意,多次求取功名不得,壯志難酬,甚至一度靠乞討爲生,境遇可以說是非常悲慘。但是處於戰亂之中,他的人生似乎開了掛一般,在短短的十幾年內,官至侯爵,讓人羨慕不已。

高適少時頗自負,雄心勃勃,以爲封侯指日可待。這實際上並不是說高適少有奇志,大抵讓他產生如此念頭的緣由,來自於其祖父影響。高適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時期的名將,曾立下戰功,官至左監門衛大將軍,屬正三品官員;遼東道、隴右道持節大總管,封平原郡公。生長於這般環境之中,高適少年學劍,期望建功立業,純屬正常。

高適所作的《行路難二首》,勾勒出一幅鮮活的世態萬象畫卷

唐時曾有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可享受門蔭入仕的特殊待遇。但可惜的是,這個幸運的光環沒有能夠籠罩住高適,而是落在了他的堂兄高琛頭上。大家懂得,那個時代,長房長子長孫的神性是比較強大的。此路不通,高適又不願充當國子學學生(得苦學四五年,再去參加考試,合格方得錄用),便只好自謀出路,前往長安。

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時年高適二十,可謂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懷揣着“王霸大略”、“經濟策”、“濟時略”,來到了長安城。然而,理想十分豐滿,現實非常骨感。高適臆想中的“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的美夢,嘩啦一下子就被碰得粉碎。於是,只好無奈寫下《行路難二首》釋懷。

長安求仕失敗,此後將近十餘年間,高適便退居宋州(現河南商丘),一邊從事農業生產,一邊刻苦讀書,“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樑宋非吾土”(《別韋參軍》),在詩中他曾這樣悲嘆自己的遭遇,內心充滿了失落感。

《行路難二首》

[唐]高適

長安少年不少錢,能騎駿馬鳴金鞭。

五侯相逢大道邊,美人弦管爭留連。

黃金如鬥不敢惜,片言如山莫棄捐。

安知憔悴讀書者,暮宿靈臺私自憐。

君不見富家翁,舊時貧賤誰比數。

一朝金多結豪貴, 萬事勝人健如虎。

子孫成行滿眼前,妻能管絃妾能舞。

自矜一身忽如此,卻笑傍人獨愁苦。

東鄰少年安所如, 席門窮巷出無車。

有才不肯學干謁,何用年年空讀書。

高適於詩歌體裁最擅長的就是七言古詩,而這《行路難二首》應該是其能夠見到的最早作品。從這兩首早期作品,已經可以初窺高適詩歌風格。

高適所作的《行路難二首》,勾勒出一幅鮮活的世態萬象畫卷 第2張

時人論高適詩作,多言其“雄渾”、“悲壯”,“雖乏小巧,終是大才”。這些評說是十分中肯的。這大抵是與高適的個人性情、才氣,以及其生活經歷、精神面貌有關。長期的失落和困窘生活際遇,固然讓胸懷抱負無從施展的高適難免鬱郁,情志不舒。然而,卻又因其所具有博大胸懷,性格豁達,始終揹負遠大志向,並沒有放棄對前途地追求,仍然於內心裏裝滿鬥志和自信。

本詩開端兩句,“長安少年不少錢,能騎駿馬鳴金鞭”,便詳細地描寫長安城內的那些貴族少年豪奢的生活態勢。金錢對於這些貴族少年而言,一擲千金不在話下,最重要的是能夠找到樂趣,來刺激他們空虛的心靈,所以手揮金絲馬鞭,打馬狂奔馳騁於大道之上,時而大笑,時而疾呼,如此方顯暢快。

對於貧苦百姓來說,京城居大不易,但是相對這些豪門貴族而言,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一樁。窮苦大衆,爲了每天的活下去,四處奔波,到處操勞,而“五侯相逢大道邊,美人弦管爭留連。黃金如鬥不敢惜,片言如山莫棄捐。”這完全是兩種對比鮮明的生活圖像。“五侯”本爲西漢成帝時候,封外戚王譚爲平阿侯,王商爲成都侯,王立爲紅陽侯,王根爲曲陽侯,王逢爲高平侯的事,因爲五人同日封侯,故當世稱“五侯”,以指顯貴。此處用來指代長安城裏的那些貴族顯貴,日夜流連勾欄之中,聲色犬馬,揮金如土,醉生夢死。

高適所作的《行路難二首》,勾勒出一幅鮮活的世態萬象畫卷 第3張

最後兩句,“安知憔悴讀書者,暮宿靈臺私自憐”,詩人筆鋒陡然一轉,從紙醉金迷的豪華生活盛況,指向另類的書生遭遇,淪落潦倒的窮困畫面,和前面的富麗堂皇景象,根本就是兩重天,一個像在天堂,一個像在地獄。或許正是因爲如此,詩人匠心獨具,巧妙運用對比手法,以此更好地突出主題,既如實地反映了詩人內心極大的憤慨和強烈的不甘,也抨擊了當時的社會不公現象,揭露出即使是在所謂的開元盛世,佔有大多利益享受特權的仍是貴族勢力,出身貧困的士人階級的出路還是難以尋找。

綜觀全詩,詩人直抒胸臆,真情流露,採真寫實,不加文飾,語言質樸,運用對比手法,大筆勾勒出一幅鮮活的世態萬象畫卷,確如清代鮑桂星在《唐詩品》中所論:“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爲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琅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