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行路難·其三》李白所作,飽含在仕途道路上遭遇挫折後的感慨

《行路難·其三》李白所作,飽含在仕途道路上遭遇挫折後的感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李白所作的《行路難·其三》吧。

唐朝是一個美到極致的時代,它孕育了無數瑰麗的靈魂。世事紛亂,塵埃煩憂,宿命逼走了一個註定出走的男人,這個人的名字叫李白。

李白的性格傲岸,不爲權貴爲容,曾一度寫下許多抨擊帝王權貴,抨擊荒淫奢侈和控訴現實政治黑暗的詩篇。

李白作爲一位大詩人,事業心非常強,他渴望進入朝廷工作成爲公務員,像姜尚、伊尹那樣在朝廷中有一番作爲,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天寶三年,李白寫下《行路難三首》。

這三首詩抒寫了李白在仕途道路上遭遇挫折後的感慨,反映了詩人在思想上既不願同流合污又不願獨善其身的矛盾。正是這種無法解決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濤使組詩氣象非凡。詩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以及高昂的氣勢,又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而成爲後人廣爲傳誦的千古名篇。

《行路難三首》如此優秀,但是,大多數人都只是熟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因爲《其一》流傳最廣,最爲經典,而且入選初中語文教材。《其一》的最後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更是安慰了古往今來無數失意之人,被後世奉爲經典名言。

而《其二》呢,因爲和《其一》一樣,都是在公元744年3月的時候,李白在長安友人的送行宴上所寫,很多書收錄了《其一》順帶收錄《其二》,所以也有人知道這首詩。但《其三》呢,由於很多書不收錄此詩,因此寫作年代也無從考證,所以鮮爲人知。但從其內容來看,寫於《行路難》其一、其二之後則是肯定的。

《行路難·其三》李白所作,飽含在仕途道路上遭遇挫折後的感慨

《行路難·其三》,不被很多書收錄,或者是因爲太過消極,與李白給人的灑脫豪放之氣不合,認爲這有損太白的形象。

但我認爲這正是李白的可貴之處。人一生,誰沒有欲求,誰沒有絕望?但能直面自己的欲求與絕望的有幾人?能將欲求與絕望昇華爲詩的又有幾人?!

《行路難》(其三)確實消沉,但消沉之中自有無窮的力量在!敢寫出自己的絕望,就是力量,能將絕望寫得蕩氣迴腸,那是偉大!

《行路難·其三》

【唐】李白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

“有耳莫洗潁川水”指的是許由洗耳。許由,是堯舜時期的人,據說堯知道他是個賢達之人後,很想把君位傳給許由,許由聽了,一心只想淡泊名利,於是直接拒絕了,甚至逃到了登封的山裏歸隱起來。過了一陣,堯又派人找到他,想請他出任九州的長官,許由非常不願意與世俗社會交往,於是他來到穎水邊上,洗自己的耳朵,表明自己不願意再聽到這類的話,從此淡泊一生。

“有口莫食首陽蕨”,意思是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採摘野菜而食。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武王平定殷亂以後,天下都歸順於周朝,而伯夷、叔齊以此爲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並隱居於首陽山,採集薇蕨來充飢。待到餓到快要死了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首陽山,采薇來就餐,殘暴代殘暴,不知錯無邊?神農虞夏死,我欲歸附難!可嘆死期近,生命已衰殘!”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

《行路難·其三》李白所作,飽含在仕途道路上遭遇挫折後的感慨 第2張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兩句,李白說他不認同許由、伯夷、叔齊三位賢達的做法。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李白認爲,既然您們都淡泊世間的這些功名利祿了,何必要以“洗耳”、“不食周粟”的形式來決絕於世呢?李白不但不認同前面三位賢達的做法,而且還有點諷刺他們的意味。

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爲求功戀位者誡。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兩句,李白表達了另外一個觀點,他認爲如果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後就必須及時隱退,否則就會有殺身之禍。“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種例子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不少見,這實在是所謂“帝王術”之中最醜惡、最冷酷、最自私的一面。

接着“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四句,李白列舉了伍子胥、屈原、陸機、李斯四個歷史人物的例子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並且用他們死於非命的結局,來預見這即將到來的如吳亡、楚亂、八王之亂、秦末亂世來隱喻這所謂的“天寶盛世”。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兩句,李白再次用到陸機、李斯兩個人的典故,目的是想諷刺他們貪戀功名利祿,不及時隱退,乃至招來殺身之禍。

《行路難·其三》李白所作,飽含在仕途道路上遭遇挫折後的感慨 第3張

最後四句李白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渴望瀟灑自在過一生。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兩句裏,李白說他最欣賞的還是吳中的張翰,他本是西晉的大司馬,感受到禍亂方興的時候。一日,他看到秋風吹起,甚是想念家鄉,更想念家鄉的鱸魚,菰菜和蓴羹,於是便寫了一首詩:“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趁着這個機緣,張翰便告老還鄉,功成而退,真是有大智慧之人。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兩句裏,李白認爲,人生在世,正如一杯濁酒,活着的時候就應當盡情享受,何須在意身後千年後的虛名呢,這兩句最終表達了李白豁達而瀟灑的個性。

李白《行路難其三》,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爲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縱適一時,獨不爲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真是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