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古詩詞鑑賞之:張祜《和杜牧之齊山登高》

古詩詞鑑賞之:張祜《和杜牧之齊山登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小編帶來張祜的《和杜牧之齊山登高》原文及賞析,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和杜牧之齊山登高》

【唐】張祜

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煩弦對落暉。

紅葉樹深山徑斷,碧雲江靜浦帆稀。

不堪孫盛嘲時笑,願送王弘醉夜歸。

流落正憐芳意在,砧聲徒促授寒衣。

張祜(hù)(約785年—849年?),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臺市清河縣)人,唐朝著名詩人,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然而張祜卻是唐朝少有的沒有入仕的知名才子,同孟浩然一樣,終身布衣。

張祜爲人清高,結交廣泛,滿腹詩才,卻科舉不利。曾被宰相令狐楚舉薦,然而卻被元稹忌才妒能,給皇帝說“張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爲,若獎激大過,恐變陛下風教。”,因而寂寞而歸,後來就客居淮南,終老丹陽。

張祜雖然沒有做官,然而在詩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尤其是代表作《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短短二十字,寫出宮女的悲慼生活,含蓄委婉,隨之名滿天下。

張祜一生和杜牧交好,二人多有詩作相和,杜牧曾爲張祜不被任用發表不滿,《登池州九峯樓寄張祜》:“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候。”,指責當權者“目不見睫眼不識珠”,同時盛讚張祜爲人清高,不以萬戶侯爲意。

古詩詞鑑賞之:張祜《和杜牧之齊山登高》

《和杜牧之齊山登高》這首詩是會昌四年(844年)杜牧轉任池州刺史時,秋天重陽日,邀約張祜一同登齊山,杜牧興之所至,賦詩一首《九日齊山登高》,張祜依韻和詩所作。齊山在今安徽池州市,因山上建有翠微亭,因此也有稱爲翠微山。

“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煩弦對落暉。”,季秋九月,秋浦南岸菊花繁茂盛開,金黃一片,在落日餘暉中,樂師們吹奏者節奏急促的樂曲。

“紅葉樹深山徑斷,碧雲江靜浦帆稀。”,山上林深樹密,紅葉層染,山徑小路彎彎曲曲,遠望去都被隔斷了,藍天白雲,江水淨碧,扁舟船帆稀少。頷聯對仗工整,用詞洗練,描繪出晚秋齊山的優美景色。

“不堪孫盛嘲時笑,願送王弘醉夜歸。”,“孫盛”,太原郡中都縣(今山西平遙)人,東晉史學家,以博學、善清談而聞名;“王弘”,王弘,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朝(宋)大臣,東晉書法家,丞相王導曾孫,以清悟知名,“博練政體,留心庶事,斟酌時宜,每存優允。”。此舉意思爲:不願意學孫盛譏笑清談,願意陪同王弘飲酒長醉,半夜而歸。(王弘知人善用,待人有度。)

“流落正憐芳意在,砧聲徒促授寒衣。”,飄零他鄉,同好友共同欣賞晚秋風光,可是遠處傳來的搗衣聲,提醒着寒冬即將到來(授衣指九月,源自《詩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張祜的這首詩,首聯、頷聯描寫齊山的優美風光,江山如畫,菊黃葉紅,江水澄碧,扁舟幾葉,精煉簡潔,寥寥數字,一幅晚秋風光躍然紙上。頸聯稱譽杜牧,認爲杜牧就像王弘一樣知人,待自己爲知己,同時表明對世事已經看開,不想譏諷嘲笑誰,只願意和好友一醉解百愁,尾聯流露出落寞情緒,那就是秋景再美,然而也意味着冬天的到來。詩詞蒼涼悲壯,頗爲低落。也正應了張祜被人稱爲“詩讖”的緣由,張祜曾有“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大中年間果然病逝在丹陽隱居之地。

杜牧的原詩《九日齊山登高》,風格境界迥異,整體格局豪邁灑脫,豁達樂觀: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詩詞大意爲:秋高氣爽,優美的景色都蘊含在江水之中,清澈澄碧,大雁南飛,同朋友提酒挈壺,到翠微山(齊山)共同欣賞美景,以求一醉。塵世太多憂愁,難得有開懷大笑的時候,今天我們就要拋棄一切煩惱,菊花插頭,對酒當歌,盡興而歸;登高時節就要酩酊大醉,不要再把心中的不愉快引申排解到落日的餘暉上,不要再感嘆人生幾何,要知道,古往今來都是這樣,何必像齊景公那樣在牛山感嘆人世苦短而涕淚橫流,要盡情享受和朋友相聚的時刻,賞景聽樂,不醉不歸。

同去齊山登高,面對同一優美景色,心情不同,感受也不相同,杜牧雖然仕途也不得志,多年外遷,如今爲池州刺史,也算平穩順暢;而張祜雖然家世顯赫,個人卻布衣素冠,四處飄零,難免心中頗爲落寞寂寥。二人的詩詞,雖然境界不同,意境迥異,放在一起欣賞,可以瞭解詩人的內心世界,給人們以啓迪。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