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王棨的《涼風至賦》寫的是什麼內容?怎麼翻譯?

王棨的《涼風至賦》寫的是什麼內容?怎麼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王棨是晚唐寫律賦最多的一個人,那麼王棨的《涼風至賦》寫的是什麼內容?怎麼翻譯?其實這篇賦在內容上相當集中,主要是寫秋風以及秋風帶給萬物和人的影響變化。

原文

龍火西流,涼風報秋。屆肅殺而金方氣勁,奪赫曦而朱夏威收。五夜潛生,聞桂枝而騷屑;千門溥至,覺玉宇以飀。於時北斗杓移,西郊禮畢。蓐收行少昊之令,夷則代林鐘之律。颯爾斯風,生乎是日。俄而徹鬱蒸,揚憀慄。減庭草以芳靡,掠林梢而聲疾。由是淅瀝晴景,浸淫暮天,起蘋葉而有準,應葭灰而罔。

無近無遠,悽然凜然。倏搖曳於紅樑,潛催歸燕;乍披離於碧樹,漸息鳴蟬。然後掃蕩千山,蕭條萬里。飄爽氣以極目,厲秋聲而盈耳。恨添壯士,朝晴而易水寒生;愁殺騷人,落日而洞庭波起。但遠戍煙薄,遙村杵頻。磨玉蟾而月色初瑩,泛瑤瑟而商弦乍新。虛檻清冷,頗愜開襟之子;衡門悽緊,偏驚無褐之人。北牖閒眠,西園夜宴。紅蕖將碧蕙香減,珍簟與纖絺色變。張翰庭前暗度,正憶鱸魚;班姬帳下爰來,已悲紈扇。故得苦霧晨卷,蒸雲晝銷。悄絲管於上官,陳娥翠斂;颭檐楹於華省,潘鬢霜凋。既而冷遍中原,陰生兌位。幾人離避暑之所,何處軫悲秋之思。雖令蛩響東壁,鴻辭邊地,又安得吹賦客而促徵車,自是功名之不遂。

翻譯

王棨的《涼風至賦》寫的是什麼內容?怎麼翻譯?

龍宿的大火星向西流,涼風吹來報秋。到了蕭條萬物時候西風強勁,奪去炎熱使夏日之威斂收。五夜裏暗地生成,可以聽到桂枝搖動;遍至萬戶千門,使人覺得天地間都是風聲。此時北斗柄西移,西郊迎氣禮已畢。蓐收施行少昊的節令,夷則律代替了林鐘律。颯颯秋風,生成於這樣的日子。很快就除去鬱熱蒸騰,引起人們悽愴之情。由此風聲淅瀝晴景,浸淫暮天。發自蘋葉之間而有準信,感應律管中的葭灰而無差錯。無論近無論遠,都悽悽然凜凜然。倏然在紅樑中搖曳,暗中催促歸燕;猝然在碧樹中散亂,漸使鳴蟬聲息。然後掃蕩千山,蕭條萬里。飄揚爽氣使人可極目,淒厲秋聲已盈人之耳。使壯士添恨,朝日晴朗易水生寒;使騷人愁煞,暮天落日洞庭起波。但見遠處烽火臺烽煙淡薄,但聞遠村中杵聲頻送。磨蕩月亮使月亮開始晶瑩,普泛瑤瑟令商弦乍傳新聲。空虛的欄檻清冷,頗使披襟的王孫公子愜意;簡陋的衡門悽緊,偏令粗布短衣之人恐驚。或在北窗下閒眠,或在西園中夜宴。紅荷帶着碧蕙芳香減損,珍簟與同纖絺顏色生變。暗地裏吹過張翰庭前,他正憶起鱸魚;纔來到班姬帳下,她已悲傷於紈扇。故得清晨捲走苦霧,白日盡銷蒸雲。望去林梢輕輕搖動,夢後窗外風聲蕭蕭。在深宮中使絲管聲寂,陳娥翠眉攢斂;在華省中亂颭檐楹,潘岳鬢髮霜凋。很快就冷遍中原,陰氣生於兌位。幾人離開了避暑的處所,何處顧憐悲秋的情思。雖然使蟋蟀在東牆下鳴叫,使鴻雁離開了邊地,卻怎能吹動貢士催促他的徵車?自然功名之念就不能實現了。

賞析

賦中言“恨添壯士,朝晴而易水寒生;愁殺騷人,落日而洞庭波起”,用了荊軻和屈原的故事,這除了寫秋風之外,似乎還有些個人的感受寓在裏面。《史記·刺客列傳》寫荊軻受燕太子丹之命,與秦舞陽西去秦國刺秦王政,燕太子丹在他們出發之前於易水旁爲他們餞行,席間高漸離擊築,荊軻唱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歌,慷慨悲壯,天地爲之變色。又《史記·屈原列傳》寫屈原被楚王放逐,憂愁鬱思,行吟澤畔,顏色枯槁,對於楚王聽信黨人的讒言、不察自己的忠心貞正萬分痛苦,終於無可告溯,懷憤而自投淚羅。賦中用了這兩個典故,表面上是通過荊軻、屈原的遭遇以及他們的慷慨悲愁寫秋風,寫秋風引起的人的情感變化,在深層,隱藏着作者憂世之情,表達了作者對於晚唐政治局面的擔憂,對那些驕橫跋扈的藩鎮軍閥的倒行逆施的憤慨,流露出了作者在王朝末世產生的哀愁。至於“虛檻清冷,頗愜開襟之子;衡門悽緊,偏驚無褐之人”,將上層王孫公子與下層士人對比着寫,表現他們在秋風中的不同感受,則傳達出作者對下層士人困苦的關注與同情,雖然這很微弱,但似乎不能抹煞。這些對王朝前途的擔憂、對藩鎮跋扈的憤慨、對下層士人的同情的情感,是可貴的,使賦的內容顯得深厚了些。

王棨的《涼風至賦》寫的是什麼內容?怎麼翻譯? 第2張

賦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點。風是無形而難以把握的東西,想描摹它並使它給人以具體生動的感受,比較困難。但讀了這篇賦之後,你似乎可以說基本上把握了對秋風的感受,加深了對秋風的認知。爲什麼呢?因爲王棨在賦中把秋風寫得較爲具體生動。能把無形而難以把握的秋風寫到如此,祕訣在哪裏呢?前已說過,中國最早在文學中表現風的是宋玉,他在《風賦》中開創了表現風這種無形事物的不二法門,那就是除了以較少的筆墨對風本身加以揭示以外,以主要的精神、大量的筆墨去寫風產生的影響,從而給人以具體感受。這是借彼以言此。王棨這篇賦寫秋風,便是學習了宋玉的方法並且有所發展。宋玉運用這種方法因爲是首次,是開創性的,所以還不那麼圓熟出色,顯得描寫上比較簡略粗率。例如他寫庶人之風,雲“塕然起於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鬱煩冤,衝孔襲門,動沙堁,吹死灰,駭溷濁,揚腐餘,邪薄入甕牖,至於室廬。”應該說是比較簡略的。王棨就不同了,他的描摹具體、細膩、全面多了。在他筆下,秋風帶來的變表現在一切事物上,從“減庭草以芳靡”到“潘鬢霜凋”,王棨把秋風所能涉及的各類事物都選取有代表性的個體給以了表現,從而使人感到秋風無處不在,它帶來的是蕭條肅殺,給人的影響是深沉的,以之比較宋玉《風賦》的描寫,無疑見出了進步和成熟。

這篇賦的律賦形式,決定了它講求對偶,多用典故。在對偶中,我們可以看到,王棨具有很高的運用文字的能力,賦中對偶相當工巧,但工巧而不傷於纖弱,文脈貫穿,文氣流動,在對偶中很講究平仄諧和,讀來富有音樂性,抑揚頓挫,高下相須。用典上切合情境,不流於艱深生硬,非常自然流暢,這是使賦的文氣流動一個重要原因。此外,賦中賦寫秋風層次分明,逐步展開,循序漸進的結構,多方面的映襯,也是非常清楚的,這裏不多說它,讀者可以自己體會。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