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古典文學名著《論衡》:卷二十·須頌篇 全文

古典文學名著《論衡》:卷二十·須頌篇 全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論衡》一書爲東漢王充(27-97年)所作,大約作成於漢章帝元和三年(86年)。《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現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僅存篇目,實存84篇)。該書被稱爲“疾虛妄古之實論,譏世俗漢之異書。”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卷二十·須頌篇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之帝王建鴻德者,須鴻筆之臣褒頌紀載,鴻德乃彰,萬世乃聞。問說《書》者:“‘欽明文思’以下,誰所言也?”曰:“篇家也。”“篇家誰也?”“孔子也。”然則孔子鴻筆之人也。“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也。”鴻筆之奮,蓋斯時也。或說《尚書》曰:“尚者,上也;上所爲,下所書也。”“下者誰也?”曰:“臣子也。”然則臣子書上所爲矣。問儒者:“禮言制,樂言作,何也?”曰:“禮者上所制,故曰制;樂者下所作,故曰作。天下太平,頌聲作。”方今天下太平矣,頌詩樂聲可以作未?傳者不知也,故曰拘儒。衛孔悝之鼎銘,周臣勸行。孝宣皇帝稱潁川太守黃霸有治狀,賜金百斤,漢臣勉政。夫以人主頌稱臣子,臣子當褒君父,於義較矣。虞氏天下太平,夔歌舜德;宣王惠周,《詩》頌其行;召伯述職,周歌棠樹。是故《周頌》三十一,《殷頌》五,《魯頌》四,凡《頌》四十篇,詩人所以嘉上也。由此言之,臣子當頌,明矣。

儒者謂漢無聖帝,治化未太平。《宣漢》之篇,論漢已有聖帝,治已太平;《恢國》之篇,極論漢德非常實然,乃在百代之上。表德頌功,宣褒主上,《詩》之頌言,右臣之典也。舍其家而觀他人之室,忽其父而稱異人之翁,未爲德也。漢,今天下之家也;先帝、今上民臣之翁也。夫曉主德而頌其美,識國奇而恢其功,孰與疑暗不能也?孔子稱“大哉!堯之爲君也!唯天爲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或年五十擊壤於塗,或曰:“大哉!堯之德也。”擊壤者曰: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孔子乃言“大哉!堯之德”者,乃知堯者也。涉聖世不知聖主,是則盲者不能別青黃也;知聖主不能頌,是則暗者不能言是非也。然則方今盲喑之儒,與唐擊壤之民,同一才矣。夫孔子及唐人言大哉者,知堯德,蓋堯盛也;擊壤之民雲“堯何等力”,是不知堯德也。

古典文學名著《論衡》:卷二十·須頌篇 全文

夜舉燈燭,光曜所及,可得度也;日照天下,遠近廣狹,難得量也。浮於淮、濟,皆知曲折;入東海者,不曉南北。故夫廣大從橫難數,極深,揭歷難測。漢德酆廣,日光海外也。知者知之,不知者不知漢盛也。漢家著書,多上及殷、周,諸子並作,皆論他事,無褒頌之言,《論衡》有之。又《詩》頌國名《周頌》,杜撫、〔班〕固所上《漢頌》,相依類也。

宣帝之時,畫圖漢列士,或不在於畫上者,子孫恥之。何則?父祖不賢,故不畫圖也。夫頌言,非徒畫文也。如千世之後,讀經書不見漢美,後世怪之。故夫古之通經之臣,紀主令功,記於竹帛;頌上令德,刻於鼎銘。文人涉世,以此自勉。漢德不及六代,論者不德之故也。

地有丘洿,故有高平,或以鍤平而夷之,爲平地矣。世見五帝、三王爲經書,漢事不載,則謂五、三優於漢矣。或以論爲鍤,損五、〔三〕,少豐滿漢家之下,併爲平哉!漢將爲丘,五、三轉爲洿矣。湖池非一,廣狹同也,樹竿測之,深淺可度。漢與百代俱爲主也,實而論之,優劣可見。故不樹長竿,不知深淺之度;無《論衡》之論,不知優劣之實。漢在百代之末,上與百代料德,湖池相與比也,無鴻筆之論,不免庸庸之名。論好稱古而毀今,恐漢將在百代之下,豈徒同哉!

諡者,行之跡也。諡之美者,成、宣也;惡者,靈、歷也。成湯遭旱,周宣亦然。然而成湯加“成”,宣王言“宣”,無妄之災,不能虧政,臣子累諡,不失實也。由斯以論堯,堯亦美諡也,時亦有洪水,百姓不安,猶言堯者,得實考也。夫一字之諡,尚猶明主,況千言之論,萬文之頌哉?

船車載人,孰與其徒多也?素車樸船,孰與加漆採畫也?然則鴻筆之人,國之船車、採畫也。農無〔強〕夫,谷粟不登;國無強文,德暗不彰。漢德不休,亂在百代之間,強筆之儒不著載也。高祖以來,著書非不講論漢。司馬長卿爲《封禪書》,文約不具。司馬子長紀黃帝以至孝武,揚子云錄宣帝以至哀、平。陳平仲紀光武。班孟堅頌孝明。漢家功德,頗可觀見。今上即命,未有褒載,《論衡》之人,爲此畢精,故有《齊世》、《宣漢》、《恢國》、《驗符》。

古典文學名著《論衡》:卷二十·須頌篇 全文 第2張

龍無雲雨不能參天。鴻筆之人,國之雲雨也。載國德於傳書之上,宣昭名於萬世之後,厥高非徒參天也。城牆之土,平地之壤也,人加築蹈之力,樹立臨池。國之功德,崇於城牆,文人之筆,勁於築蹈。聖主德盛功立,〔若〕不褒頌紀載,奚得傳馳流去無疆乎?人有高行,或譽得其實,或欲稱之不能言,或謂不善,不肯陳一。斷此三者,孰者爲賢?五、三之際,於斯爲盛。孝明之時,衆瑞並至,百官臣子,不爲少矣,唯班固之徒,稱頌國德,可謂譽得其實矣。頌文譎以奇,彰漢德於百代,使帝名如日月,孰與不能言,言之不美善哉?

秦始皇東南遊,升會稽山,李斯刻石,紀頌帝德。至琅琊亦然。秦無道之國,刻石文世,觀讀之者見堯、舜之美。由此言之,須頌明矣。當今非無李斯之才也,無從升會稽歷琅琊之階也。絃歌爲妙異之曲,坐者不曰善,絃歌之人,必怠不精。何則?妙異難爲,觀者不知善也。聖國揚妙異之政,衆臣不頌,將順其美,安得所施哉?今方〔技〕之書在竹帛,無主名所從生出,見者忽然,不卸服也。如題曰“〔某〕甲某子之方,”若言“已驗嘗試,”人爭刻寫,以爲珍祕。上書於國,奏〔記〕於郡,譽薦士吏,稱術行能,章下記出,士吏賢妙。何則?章表其行,記明其才也。國德溢熾,莫有宣褒,使聖國大漢有庸庸之名,咎在俗儒不實論也。

古今聖王不絕,則其符瑞亦宜累屬。符瑞之出,不同於前,或時已有,世無以知,故有《講瑞》。俗儒好長古而短今,言瑞則渥前而薄後。《是應》實而定之,漢不爲少。漢有實事,儒者不稱;古有虛美,誠心然之。信久遠之僞,忽近今之實。斯蓋三增九虛所以成也,《能聖》《實聖》,所以興也。儒者稱聖過實,稽合於漢,漢不能及。非不能及,儒者之說使難及也。〔如〕實論之,漢更難及。谷熟歲平,聖王因緣以立功化,故《治期》之篇,爲漢激發。治有期,亂有時。能以亂爲治者優,優者有之。建初孟年,無妄氣至,聖世之期也。皇帝執德,救備其災,故《順鼓》、《明雩》,爲漢應變。是故災變之至,或在聖世。時旱禍湛,爲漢論災。是故《春秋》爲漢製法,《論衡》爲漢平說。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論衡》之人在古荒流之地,其遠非徒門庭也。

日刻徑重千里,人不謂之廣者,遠也。望夜甚雨,月光不暗,人不睹曜者,隱也。聖者垂日月之明,處在中州。隱於百里,遙聞傳授,不實。形耀不實,難論。得詔書到,計吏至,乃聞聖政。是以褒功失丘山之積,頌德遺膏腴之美。使至臺閣之下,蹈班、賈之跡,論功德之實,不失毫釐之微。武王封比干之墓,孔子顯三累之行。大漢之德,非直比干三累也。道立〔郵〕表,路出其下,望〔郵〕表者昭然知路。漢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故浩廣之德未光於世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