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抗日戰爭 > 東北抗聯艱難的抗戰歷程:曾經遭受到巨大損失

東北抗聯艱難的抗戰歷程:曾經遭受到巨大損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軍在幾天內就佔領了瀋陽、長春、吉林等大城市,接着侵佔了中國東北大部分領土。爲了抵抗日軍侵略,中國共產黨號召人民起來抗日。東北人民和東北軍部分愛國將士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抗日武裝,統稱東北抗日義勇軍,在東北各地抵抗日軍的進攻(參見東北抗日義勇軍對日作戰)。中共滿洲(今東北三省)省委員會首先動員共產黨員和廣大羣衆參加抗日義勇軍。1932年1月開始組建自己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對日作戰,到1933年,已組成10餘支抗日遊擊隊,在黑龍江省巴彥、湯原、吉林省珠河(今尚志)、寧安、密山、饒河(四縣今屬黑龍江省)、琿春、汪清、延吉(今龍井)、和龍、盤石、遼寧省海龍、安圖(今均屬吉林省)等地開展遊擊活動。

主要領導人有楊靖宇、趙尚志、童長榮、夏雲傑等。中共滿洲省委還派周保中、李延祿等共產黨員到東北義勇軍中進行工作。

1933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和同其他軍隊共同抗日的方針後,各游擊隊開始和抗日義勇軍、抗日山林隊共同作戰,部隊得到迅速發展,繼擴編爲東北人民革命軍。到1936年春,相繼成立6個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楊靖宇;第2軍,軍長王德泰,政治委員魏拯民;第3軍,軍長趙尚志,政治部主任馮仲雲;第4軍(東北抗日同盟軍),軍長李延祿,政治部主任何忠國;第5軍(東北反日聯合軍),軍長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第6軍,軍長夏雲傑,政治部主任張壽(即李兆麟)。第1、第2軍活動於南滿和東滿地區;第4、第5軍活動於吉東地區;第3、第6軍活動於北滿地區。各軍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僞軍。人民革命軍經過兩年多的艱苦鬥爭,粉碎了日僞軍多次討伐,殲滅大量日僞軍,發展到萬餘人,擴大了遊擊根據地。

東北抗聯艱難的抗戰歷程:曾經遭受到巨大損失

1936年2月,東北人民革命軍陸續改爲東北抗日聯軍。將原來的6個軍依次改爲東北抗日聯軍第1至第6軍,以後又組建了第7至第11軍。第7軍,軍長陳榮久,政治部主任鄭魯巖,活動於饒河、虎林、撫遠地區;第8軍軍長謝文東,政治部主任劉曙華,活動於依蘭、方正、勃利地區;第9軍,軍長李華堂,政治部主任王克仁,活動於勃利、依蘭地區;第10軍,軍長汪亞臣,政治部主任侯啓剛,活動於五常、舒蘭地區;第11軍,軍長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政國,活動於樺川、富錦地區。到1937年底,東北抗日聯軍發展3萬餘人,在黑龍江、吉林、遼寧3個省、70餘縣的範圍內展開積極作戰,相繼進行子蓮花泡、興山鎮、舒樂河、大蒲柴河、哈達河、撫松、西關街、佛山、冰趟子、依蘭、湯原、五道崗、輝南等許多重要戰鬥和反討伐作戰,牽制日軍數十萬人的兵力。

從1938年下半年開始,日僞軍集結重兵對各抗日遊擊區進行大討伐,此間,謝文東、李華堂、鄭魯巖相繼叛變。抗日聯軍在鬥爭極端殘酷,處境十分艱難的情況下繼續堅持鬥爭。抗聯各軍先後組成了第1、第2路軍和第3路軍,但因兵力過於分散,無力粉碎日僞軍的進攻,被迫進行遠征,部隊受到巨大損失,除新開闢的黑龍江、嫩江平原游擊區外,各軍原有的遊擊根據地和深山中的密營先後喪失,處境極端困難,到1942年初,大部鬥爭受挫,各部除留下若干小部隊堅持鬥爭外,其餘部隊先後退入蘇聯境內整訓。

堅持北滿地區抗日遊擊戰爭的抗聯第3、第6、第9、第11軍,至1938年6月已與日僞軍作戰數百次,取得較大戰果,但自身也損失嚴重。鑑於海倫地區日僞軍統治薄弱,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決定抗聯上述部隊大部向海倫遠征,開闢新區。同年夏,除第9軍主力留原地堅持鬥爭外,其餘各部陸續從湯原、蘿北、綏濱地區出發遠征,先後抵達海倫、德都地區,依託小興安嶺開展黑(龍江)嫩(江)平原抗日遊擊戰爭。1939年5月30日,上述各部合編爲抗聯第3路軍,張壽筏(又名李兆麟)任總指揮,馮仲雲任政治委員。至1940年,第3路軍先後開闢了朝陽山、阿榮旗、甘南等游擊區,並取得了訥河、德都、肇州、肇源等戰鬥的勝利,殲滅日僞軍數百人。


1939年10月,日僞軍調集7萬餘人進行以抗聯第1路軍爲主要目標的“大討伐”。第1路軍分散遊擊,進行了極端艱苦的反“討伐”作戰,相繼取得了安圖大沙河、紅旗河伏擊戰、奇襲哈爾巴嶺車站和天寶山銅礦等戰鬥的勝利,但第1路軍也遭受慘重損失。1940年2月23日,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委楊靖宇在瀠江一帶遭敵重兵包圍,英勇犧牲。與此同時,抗聯第2、第3路軍也在與日僞軍的激烈戰鬥中遭到嚴重損失。

由於鬥爭形勢惡化,各路軍減員嚴重,1940年1月24日至3月19日,中共吉東、北滿省委代表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採取保存實力,逐漸收縮的方針,將各路軍縮編爲10個支隊,即:第1路軍縮編爲第1、第4、第7支隊;第2路軍縮編爲第2、第5、第8支隊;第3路軍縮編爲第3、第6、第9、第12支隊。4月,第3路軍首先完成縮編;4月和翌年2月,第2路軍分別完成了第2、第5支隊的縮編;第1路軍因遠在南滿,聯繫中斷,仍以幾個方面軍的番號活動,直至1941年3月始將第2方面軍縮編爲第1支隊。

東北抗聯艱難的抗戰歷程:曾經遭受到巨大損失 第2張

1940年,日本關東軍增至11個師,對抗聯進行更爲殘酷的“討伐”,形勢日益嚴峻。爲保存力量,第1、第2路軍大部和第3路軍一部先後轉至中蘇邊境蘇方境內,成立南野營,進行軍政整訓。第3路軍大部繼續在黑嫩平原和大、小興安嶺地區開展游擊戰爭,1941年攻克甘南縣寶山鎮、慶安縣大羅鎮,襲擊瑗琿縣汗達氣金礦,共進行戰鬥20餘次。1942年2月,第2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在襲擊鶴崗梧桐河僞警察分所時犧牲。隨後第3路軍大部也轉移至中蘇邊境。1942年8月,南北野營合編爲抗日聯軍教導旅,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筏任政治委員。此後,教導旅在進行整訓的同時,派遣十幾支小部隊深入東北各地開展遊擊活動,進行戰略偵察。1945年8月,抗日聯軍教導旅協同蘇聯紅軍進軍中國東北,參加對日反攻作戰,後與進軍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合編。

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爲困難的條件下,長期獨立奮戰,不僅延緩了日本侵略軍對東北全境的佔領和對戰略物資的掠奪,而且在東北戰場上牽制了幾萬到幾十萬日本關東軍。全國抗戰開始後,東北抗聯又對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的抗戰起了戰略上的配合作用,併爲保障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支援蘇聯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貢獻。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