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孫臏的軍事纔能有多高?馬陵之戰可窺探一二!

孫臏的軍事纔能有多高?馬陵之戰可窺探一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臏的軍事纔能有多高?馬陵之戰可窺探一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孫臏是繼孫武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位偉大的軍事家。他一生歷盡艱難坎坷,但卻身殘志堅,史稱“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的人生歷程極富傳奇色彩,他的精神品質極具誘人的魅力,他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孫臏兵法》的思想博大精深。發生在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齊國與魏國爲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重要戰爭,是戰國中期著名的一次戰役,歷來被稱作克敵制勝的光輝戰例而載入史冊。孫臏作爲這次戰役的主要指揮者,具體運用和實施《孫臏兵法》主要的軍事思想,集中反映出孫臏超羣的智慧和軍事才能,充分體現了孫臏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我現在就這一戰役的情況結合我和一些同事的想法試論一下孫臏的軍事指揮藝術:一、以計爲首謀在全局

公元前342年,魏惠王爲懲罰不聽話的韓國,命龐涓率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當時齊國有兩種意見:鄒忌主張不救,田忌主張早救。而孫臏則認爲:在魏、韓雙方軍隊還未疲勞的時候就也兵參戰,無疑是代替韓國去承受魏軍的打擊,而且也是被動地受了韓國的支配。魏國此次出兵的目的在於試圖一舉滅亡韓國,謀求中原的霸權,韓國在生死存亡之際必定求救於齊國,只要暗地裏深深結好於韓國,晚一點發兵救韓國再攻擊疲憊的魏軍,可以獲大利又而得到尊名,韓國仗有齊國相援,全國上下必定拼死抵抗,結果韓國五戰都失敗,韓國沒有辦法了不能看着自己亡國,又向齊國求救,此時齊威王才命田忌、田嬰、田盼爲將,以孫臏爲軍師前去救韓國。孫臏乘魏國內部空虛,採用“批亢搗虛”、“疾走大梁”、“減竈誘敵”、“設伏聚殲”等戰術方針,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孫臏在馬陵設伏,妙在先度其行,料定龐涓在暮時進入陵。國爲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時。

遠謀方有深韜略。孫臏在這次戰役中,正是表現出了一位軍事傢俱備的戰略頭腦,能夠統攬全局,不計一時得失,才取得了光輝的勝利。如果不能全局在胸,就無法把握戰局朝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兵書中有一句“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勝於無形的高深謀略,對於戰爭的勝負是至關重要的。

二、假裝不敵,利益誘敵

在馬陵之戰中,孫臏是如何戰勝強大的魏軍呢?孫臏在這裏提出了驕敵的策略。孫臏利用三晉之兵的方法引誘魏軍窮追不捨。第一天挖掘了十萬人造飯的軍竈,第二天減少爲五萬人用的軍竈,第三天再減少爲兩萬人用的軍竈,龐涓尾追齊軍三日,錯誤的認定齊軍膽怯畏戰,剛入魏境三天就逃走了一大半的逃兵,於是丟下步兵,只率輕銳騎兵車騎兼程窮追,被設伏聚殲,導致失敗。

《六韜發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雄鷹惡鷂之類的兇禽準備向獵物發起攻擊,先收縮翅膀盤旋低飛;兇猛的野獸準備捕食時,先抿着耳朵把身子貼俯在地上不動;聰明的人準備進行大的動作,常常表現出一副愚笨無爲的樣子。孫臏指揮的馬陵之戰就是很好地體現了“能而示之不能”的戰術思想。還有一個這們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的朋友要離,個子又瘦又小,卻是個無敵的擊劍高手。他在和別人比劍時,總是先取守勢,待對方發起攻擊時,眼看那劍鋒快挨着他的身子時,才輕輕一躍,非常靈巧的避開敵人的劍鋒,然後突然進攻,刺中對手(現在看來就是叫防守反擊)。伍子胥向他請教取勝的訣竅,要離說:“我臨敵先示之發不能,以驕其志;我再示之發可乘之利,以貪其心。待其急切出擊而空其守,我則乘虛而突然進攻。”從擊劍到用兵,有條共同的道理;想要戰勝別人,必得先示之以不能勝人,使人心驕志懈而自己則積極準備,伺機乘隙而攻之。

一般來說,兩軍對壘,好漢都是想逞英豪,能而示之不能,常在造成敵人輕視自己的同時,也會使自己隊伍裏的人看不起。爲將者如果只是圖一時虛榮,便很難成此大謀(就像我們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時一樣假作潰敗引敵人上鉤,再集中優勢兵力殲之一樣)。

三、直搗黃龍,攻其必救

當時,魏國攻打韓國之時,精銳主力都是韓國打仗,而魏國本身內部空虛。孫臏不直接去解韓國之圍,而是率兵攻打內部空虛的魏國,這實在是高明之舉。因爲不去救韓國而去攻打魏國,是以強擊弱,容易取勝。等到魏軍疲勞、力量削弱,再去設伏聚殲。但是,擊虛並不是進攻無關緊要的地方,而是攻擊既虛弱而又是要害的地方,直搗大梁突襲魏國國都,那是因爲只有大梁纔是魏國最緊要的地方,魏軍不得不回救。在進攻戰中,如果主動進攻敵軍的主力,形式上固然是主動的,但把選擇戰場的主動權交給對方,其結果,不是碰到了釘子,就是陷入圈套之中。如果採取攻其必救的策略,讓敵人主動來尋我決戰,表面是被動了,但選擇戰場的權力就操在自己的手中了。齊魏馬陵之戰,孫臏靈活的運用了“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謀略,從而創造了輝煌戰例。自此,這種避實擊虛、敵進我進的“攻其必救”的打法就成了歷代軍事家轉換戰場局勢的常用之策。

“攻其必救”。運用之妙就在於掌握好一個“必”字,處理“攻”與“救”的矛盾關係,特別是在具體戰役戰鬥指揮上,作戰目的和用兵手段常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指揮員尤其是要胸懷全局,隨機應變。

四、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出其不意的作戰方略,就是自己的行動要搶在敵人的前面。在馬陵之戰中,孫臏採用了“直搗大梁”的作戰方針,這也是這次戰爭中最驚人的一個舉動。但是,直搗大梁並不是齊軍的真實意圖,而是以奇示正,使自己的奇讓敵人看成是正兵,虛晃一槍,形似攻心,以期調動龐涓,迫其就範,擊其惰歸。事態的發展恰如孫臏所謀,直搗大梁這一大膽、果斷、精彩、出其不意的行動,使整個戰局立時出現了急轉之下的變化。魏惠王慌亂不堪,不得不急令龐涓回師;龐涓怒不可遏,既捨不得放棄韓國,又不能不回救大梁。孫臏因勢利導,減竈誘敵,馬陵設伏,全殲魏軍,創造了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光輝戰例。

孫臏的軍事纔能有多高?馬陵之戰可窺探一二!

在馬陵之戰中,魏軍由鄭(現在的河南新鄭)從西向東回救大梁,距離比齊軍近。齊軍從東向西直趨大梁,只能調動魏軍回大梁以解韓國之危,沒有截擊魏軍的可能性。而且魏惠王已經調動十萬之師迎敵,準備在齊軍立足未穩之際,以其“武卒”之優勢痛擊齊軍。在這種情況之下,齊軍要想戰勝魏軍是沒有什麼條件的。孫臏善於因勢利導,用退軍減竈的手段,製造齊軍怯戰、逃兵過半、不堪一擊的假像,促成了龐涓殲滅齊軍的必勝之心,又一次調動了龐涓,使之丟下重裝步兵,只率輕裝騎兵兼程追趕。因爲只帶輕銳,便將魏軍的優勢變成了劣勢;因爲兼程式急追,不但將魏軍變成了疲勞之師,又爲齊軍在馬陵設伏、以逸待勞、發動突然襲擊的大好機會。這就註定了龐涓失敗的命運。太子申後軍繼至,在龐涓覆滅、軍心大亂、沒有指揮的情況下,也就相繼被齊軍所殲了。孫臏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退軍減竈設伏的戰法,是孫臏用兵的精髓,也是進攻作戰發起階段謀略運用的要旨和戰術選擇的總則。古今中外的戰爭史表明,在敵人失去戒備或料想不到的時間、地點突然實施襲擊,能在軍事上和心理上取得巨大的效果,並使對方在慌亂中分櫱節和出錯誤的判斷,制定錯誤的計劃,採取錯誤的行動,以致慘遭失敗。

163認爲總的來講,戰略上攻其不備,是在於迫使敵人實行錯誤的計劃和方針,採取錯誤的戰略行動,以保證首次打擊成功的效果。其做法多是通過政治軍事欺騙,包括歪曲事實真相,迷惑敵人的情報,使對方在思想上陷入混亂而無法採取正確的作戰行動。戰術上的攻其不備,常指戰場上採取大膽而堅決的機動,巧妙的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和空間,以創意的戰術使用現有的兵力、兵器,抓住戰機,乘敵之隙。在這裏,戰術手段的創新是最重要的。大凡新的第一次使用的東西敵人是難以料到的。那些在戰場上創造奇蹟的英雄,不是新的手段的創造者,就是創新的方式使用某種手段的第一人。孫臏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