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吳越爭霸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如何評價吳越爭霸戰?

吳越爭霸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如何評價吳越爭霸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期,吳國與越國曾互相征伐,這段時期被後世稱爲“吳越爭霸”。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刺死吳王餘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吳大舉攻楚前,爲解除後顧之憂,又曾攻越,佔領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十五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從地緣上看吳國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而越國欲北進中原,更必先征服吳國才能夠打通北進中原的通道,因而引起延續二十餘年的吳越戰爭。

兩國相互征伐多年直至笠澤之戰後,吳、越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越已佔有絕對優勢。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吳。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於吳都西南郊築城,謀長期圍困。吳數次遣使請和,均遭越拒絕。三年,城破,吳王夫差自殺,吳國滅亡。而越國通過此次吞併吳國國力大增盛極一時,而越王勾踐也成爲了春秋最後一位霸主。

經過

大國爭霸

大國爭霸是春秋時代的顯著特徵。在齊桓公首霸之後,晉、楚兩國相繼而起,逐鹿中原,爭當盟主,但終因旗鼓相當,勢均力敵,在春秋中葉以後,出現並霸的局面。在這樣的形勢下,晉景公採納申公巫臣的意見,開始聯合吳國,企圖利用吳國牽制楚國的右翼,使楚國不能騰出手來招駕晉國的攻勢,從而謀利。

吳越爭霸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如何評價吳越爭霸戰?

爭霸過程

吳國偏居東南沿海地區,與越國爲鄰,有斷髮文身之俗。據《吳越春秋》記載,當時吳國“險阻潤溼,又有江海之害,君無守禦,民無所依,倉庫不設,田疇不墾。”嚴格地說,它還不能算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部落羣體。在中原列國眼裏,吳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蠻夷之國。 公元前五八四年,晉景公派申公巫臣到吳國傳授車戰射御的技術,並唆使吳國背叛楚國。於是吳國不斷侵伐楚國,又攻打巢、徐等吳楚之間的小國,弄得楚國忙於應戰,疲於奔命。在晉國的扶植下,吳國的軍事力量發展得很快,國土日益擴展,聲望日益提高。中原諸侯國家和吳國開始建立了聯繫。公元前五二二年,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做了相國。他教給吳王闔閭“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府庫”等“安君治民,興霸成王”之道(《吳越春秋》),使吳國由極爲落後的蠻夷之邦,一躍而成爲軍事強國。公元前五○六年,吳王闔閭以孫武爲大將伍子胥爲副將,聯合蔡、唐兩國興師伐楚。孫武是傑出的軍事家,爲了切斷楚國本部與方城之外的聯繫,他採取中間突破的戰略,率領吳軍從淮河流域西進,至淮汭舍舟登陸,翻越大別山,與此同時,唐軍東進襲取大隧、直轅、冥厄三隘(在今武勝關一帶),蔡軍循汝水至淮河、南下直取訾樑(在今固始縣)。這兩支偏師堵住了楚軍北上中原,東通齊、魯的要道,從側翼牽制住楚軍,使楚軍不敢正面迎擊吳軍,而吳軍卻乘機掃蕩楚國東境沿途的城鎮,從容西進,跟蔡、唐兩路軍隊會師,將楚國攔腰截爲兩段,隔漢水同楚軍對峙。楚司馬沈系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向令尹子常建議:“請令尹封鎖漢水,自己以方城外人毀掉吳軍捨棄的舟船,回過頭來封住大隧、直轅、冥厄三隘,然後夾擊吳軍,一定能勝利。”令尹子常接受了這個建議。可惜,當他聽楚大夫史皇說:“現在楚國人都怨惡令尹,喜歡司馬,假使採取司馬的建議,那麼戰勝吳國的功績就全歸司馬了。”就斷然改變主意,輕率地領兵渡漢水,與吳軍對陣於柏舉(今湖水麻城),結果一敗塗地。吳軍乘勝窮追猛打,五戰五勝,攻古了楚國的郢都。

吳越爭霸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如何評價吳越爭霸戰? 第2張

點評

此戰,吳王夫差不聽伍員之言,養虎爲患,終遭滅國。而越王勾踐則臥薪嚐膽,養精蓄銳,並聽取謀臣文種、范蠡之言,主要靠謀略制勝;親齊、結晉、聯楚的外交策略,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說明春秋末期的戰爭,已發展爲智戰。當時人即認爲“夫戰,智爲始,仁次之,勇次之。”(《國語·吳語》記楚將申包胥言)戰爭中還出現了早期入海遠航作戰及河川進攻等新的作戰方法。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