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馬陵之戰魏軍爲何會慘敗?孫臏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馬陵之戰魏軍爲何會慘敗?孫臏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陵之戰,齊國給予了蒸蒸日上謀求霸業的魏國致命一擊,使魏國從此走向沒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戰國初期,魏國曆經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君主的經營,國勢日強、兵威日盛,逐成戰國初期霸主。然而,魏國的強大卻引起了其他諸侯的戒備,孫臏出逃齊國之後,齊國先於桂陵之戰擊敗魏國,後於馬陵之戰大破魏軍,擊殺魏將龐涓,魏國慘遭重創,就此喪失了獨霸中原的能力。

“圍魏救趙”魏國戰敗,魏國攻韓齊國故技重施

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漆、富丘兩地,魏國於是聯合宋國出兵反攻趙國,魏、衛、宋三國聯軍一路攻入趙境,直逼趙國都城邯鄲。趙國無奈之下只得向齊楚兩國求援,而以魏國則圍困邯鄲,意圖一舉攻滅趙國,從而破開被諸侯圍困的死局。

面對變法重臣鄒忌的反對,段幹朋則建議齊威王兵分兩路,一路向南攻打襄陵疲憊魏軍,然後在魏軍攻破邯鄲之後救援趙國,如此一來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齊威王於是待魏趙兩國相持一年多,兩敗俱傷之際,命令田忌率兵出戰。

在軍師孫臏的建議下,田忌採取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戰術,派軍南下佯攻魏國的平陵,主力則直搗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回援,並在桂陵設伏擊敗魏軍。不過,魏國雖然遭遇戰敗,但傷亡並不嚴重,且實現了佔領邯鄲的目的。

馬陵之戰魏軍爲何會慘敗?孫臏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周顯王十八年(前351年), 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爲相,開始推行變法。歷經十餘年的改革,韓國國勢開始強盛了起來。

周顯王二十五年(前344年),魏國已經從桂陵之戰的戰敗中恢復了過來,在商鞅的遊說之下,魏惠王決定率先稱王,從而確定魏國在列國之間的地位,於是邀請宋、衛、鄒、魯等國君主及秦公子少官在逢澤會盟,並率衆前往朝見周天子。

韓國作爲魏國的鄰國,此前因與魏國國力相差較大,一向以魏國馬首是瞻,然而在經歷申不害變法之後,卻公開抵制魏國發起的彭澤之會,結果卻因此觸怒魏惠王。

周顯王二十六年(前343年),魏國派穰疵率軍攻打魏國,韓國不敵魏軍,於是求救於齊。齊威王在張丐的建議下故技重施,雖然答應了韓國,但卻沒有立即出兵,而是在韓國五戰皆敗,已經實力大損之下,這纔出兵助韓。而所採用的戰術仍然是“圍魏救趙”那一套,那麼魏國這次會如何應對呢?

孫臏巧施減竈之計,馬陵之戰魏軍慘敗

魏國眼看勝利在望,結果齊國又從中作梗,爲了避免桂陵之戰的敗局重演,魏國於是決定暫時放過韓國,命令大軍回師,重新集結大軍與齊國決一死戰。待攻韓軍隊撤回後,魏惠王命令太子申爲上將軍,以龐涓爲將,率領魏國大軍攻向齊軍。

此時齊軍已經深入魏國境內,眼看魏軍氣勢洶洶而來,孫臏針對魏軍急於求戰的現狀,在認真研究之後,定下減竈誘敵之計。 《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有載,“(齊軍)入魏地爲十萬竈,明日爲五萬竈,又明日爲三萬竈。”

齊軍在孫臏的指揮下,一直撤退到馬陵,利用該地地形設下埋伏,以1萬命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以夜間火光爲號。同時,孫臏又命人將路旁一顆大樹的樹皮剝掉,在上面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之語。

龐涓率軍接連追擊齊軍三天,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竈,便錯誤的認爲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命令軍隊丟下步兵和輜重,日夜兼程的追趕齊軍到達馬陵。

龐涓見路旁樹上有字,但看不清楚寫的什麼,於是命人點起火把照明。結果還不等龐涓看清,埋伏於道路兩旁的齊軍便萬箭齊發,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龐涓見敗局已定,逐遂憤愧自殺。擊敗龐涓之後,齊軍又乘勝追擊,連續大破魏軍,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馬陵之戰魏軍爲何會慘敗?孫臏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第2張

齊國曆經桂陵、馬陵兩戰,不僅擊敗了強大的魏國,而且救援了韓趙兩國,威望頓時急劇升高,挾戰勝之威,齊國國力迅速發展,稱霸於東方。而魏國則在接連遭受重創後,軍事實力大損,又被秦國乘虛而入奪取河西之地,就此失去了獨霸中原的能力,開始淪爲二流強國,戰國從此進入齊秦爭霸時代。

作爲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個著名戰例,齊魏馬陵之戰也是孫臏軍事生涯最爲光輝的篇章,因曾經受刑的緣故,孫臏此後遠離朝堂、潛心修書,再也沒有將自己的軍事思想付諸於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