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薩爾滸之戰明軍爲何會大敗?薩爾滸之戰是誰領導的?

薩爾滸之戰明軍爲何會大敗?薩爾滸之戰是誰領導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薩爾滸之戰明軍爲何會大敗?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明萬曆四十七年的由楊鎬、杜鬆、劉鋌領導的薩爾滸之戰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這次戰役中,佔據人數優勢的明軍,被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

薩爾滸之戰明軍爲何會大敗?薩爾滸之戰是誰領導的?

在雙方的戰鬥即將打響之前,明朝這邊幾乎所有人都對打敗努爾哈赤抱着必勝的決心,認爲此次戰鬥不可能輸。然而結果卻超出了明朝的意料,誰也沒想到明軍會慘敗在努爾哈赤的手裏。

所以問題就來了爲什麼明軍在薩爾滸之戰會敗得那麼慘?明朝方面承擔薩爾滸之戰失利的負責人到底是誰?

薩爾滸之戰明軍爲何會大敗?薩爾滸之戰是誰領導的? 第2張

1、兵力

從薩爾滸戰後損失的將官可以看出,參戰部隊九邊各鎮和腹裏南方都有,客軍比例很高。客軍調動的花費和把他們集中在帝國遼東一隅的花費非常巨大,這也是催戰的原因。而金軍主力已經在五萬以上,顯然需要的總兵力很大,客軍既然昂貴,那麼勢必需要大量調動遼鎮當地的部隊(包括附庸軍)。遼鎮兵額本來只有七萬到九萬,經過撫順、鐵嶺之戰,本來就不寬裕,而遼東三面受敵的局面更決定了,直到戰役開始,相當部分當地(或屬國)參戰部隊不能擅離駐地(本土),於是從各駐地各自出發就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了。

薩爾滸之戰明軍爲何會大敗?薩爾滸之戰是誰領導的? 第3張

2、後勤

這裏的後勤不是說撫順赫圖阿拉一路不能維持五六萬明軍的活動,而這條路人煙稀少,本身就不可能靠就地取給解決後勤,所以分兵的後勤好處不顯著。道路承載能力倒可能有問題,但畢竟金軍主力在這條路上來回過幾次,所以明軍主力的短促突擊應該可以進行(實際上薩爾滸之戰也很短)。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對遼東大規模集結的補給(糧食、軍械),明末只能走遼西和山東浮海,速度和效率應該不高,而且補給集結地域可能分在幾處,繼續長久等待補給的重新調配,在財政上是不可接受的,加上可能需要依靠分散在各駐地的遼鎮駐軍的物資,於是部隊集結地也只能分散。

薩爾滸之戰明軍爲何會大敗?薩爾滸之戰是誰領導的? 第4張

3、習慣

其實已經很明顯了,我們明朝的是一條結構化的邊防線,可以積極的應對中小規模的頻繁衝突,並且已經形成一套習慣做法,但是全國的背後並沒有大規模的全國性機動兵團(這跟財政困難也有關係,邊軍也長期缺編)。每次危機發生,都是堡寨駐軍頂住,延邊各小型機動兵團多路出擊,相互配合,在和蒙古人的日常衝突中,大多可以等到援軍的到達,但面對實力和戰術都完全不同,甚至還深諳明軍特點的金軍,這招就不好用了,但當時尚未被認識到。

這一條還可以引申下,類似曾瑞龍先生在談論宋遼、宋夏戰爭時提到的軍事文化傳統,或稱習慣。特定用途的習慣做法,換個對象就失效了。就像宋軍從五代轉向對遼,西軍從對夏轉向對遼金。邊軍以少量家丁爲核心的結構也可以看做是這種適應的一部分。

薩爾滸之戰明軍爲何會大敗?薩爾滸之戰是誰領導的? 第5張

4、指揮

還有一個較爲隨意的推測,由於明軍每次都集結各鎮的次等大小的兵團聯合作戰,可能多數將領都比較容易掌握兩三萬人的部隊,集結成十萬級別的大軍往往是戰役的某個時段,比如寧夏之亂的圍城階段,最好靜止或不長。長時間蝟集一團可能造成統一指揮和行政管理上的困難(其實我覺得主要是第一條,尤其楊經理同學在後方,不過後來洪經略身在前方也沒鳥用)。

這方面一個不太恰當的參考是,大阪之陣時,壬辰倭亂纔過去二十年,日軍已經甚少有人能控制萬人以上的部隊了。雖然日本人有自己的問題,但顯然,十萬大軍的統一指揮、控制和管理不是能簡單長期流傳的技能。

薩爾滸之戰明軍爲何會大敗?薩爾滸之戰是誰領導的? 第6張

其實我覺得可能性比較大的前三條,歸根到底,都跟財政有不小的關聯,單純的軍事問題就這麼通過朝廷財政延伸到了政治和社會層面。考察明軍在遼東大部分失敗其實最直接的原因都還是具體戰鬥中的兵力劣勢,如果出塞八萬官軍一起自撫順關一路做短促出擊,在薩爾滸同六萬八旗遭遇,勝負應未可知。不過同等兵力下,我認爲明軍是打不過金軍的,至少統一的指揮常常就做不到,結果很可能又是一次富貧之戰,敗得好看一點。

以上就是小編我的個人意見了。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