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採取的是什麼戰術?明軍爲何會潰敗?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採取的是什麼戰術?明軍爲何會潰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薩爾滸之戰,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我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數不勝數,其中最爲著名的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細究戰爭經過,失敗者袁紹、曹操、苻堅皆在很大程度上敗給了“自己人”。

官渡之戰,袁紹的“自己人”許攸投靠曹操後,向曹操泄露了袁紹大軍的屯糧之處烏巢,導致曹操成功奇襲烏巢,曹、袁兩軍攻守之勢逆轉,袁紹慘敗。

赤壁之戰,曹操輕信“自己人”蔣幹獲取的虛假情報,誤殺蔡瑁、張允二將,導致龐大的水軍羣龍無首,最終被周瑜、黃蓋火燒赤壁,含恨敗北。

淝水之戰,苻堅的“自己人”朱序於兩軍對壘之際高呼“秦軍敗矣”,導致前秦大軍自亂陣腳,被東晉的北府兵擊潰,苻堅身死國滅。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採取的是什麼戰術?明軍爲何會潰敗?

明末歷史上,同樣也發生過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薩爾滸之戰。

後世在總結薩爾滸之戰時,多將明軍慘敗歸咎於黨爭激烈、用人不當、朝政腐敗、軍備廢弛、四路分兵,可是,這些頑疾是在薩爾滸之戰時才突然出現的嗎,顯然不是,整個明末歷史上,這些頑疾都將大明折磨的愈發虛弱不堪,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懷疑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是不是像袁紹、曹操、苻堅那樣敗給了“自己人”。

由於“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被吹噓的太過厲害,導致四路分兵成爲明軍戰敗的首因,所以,我們在對明軍是否敗給“自己人”抽絲剝繭前,先來看看四路分兵是否是明軍戰敗的首要原因。

我國古代軍事史上,多路分兵屢見不鮮,其原因是受制於地形地貌、通訊手段、行軍方式、將領軍事素養,至明代,軍事家們將多路分兵進化成了分進合擊這一簡單卻十分高明的戰術。

明代歷史上,無數“地頭蛇”、邊陲小強、邊疆小霸王都被分進合擊折磨的苦不堪言,對此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播州土司楊應龍了。

萬曆三大徵的播州之役時,楊應龍坐擁十萬雄兵,倚仗南宋餘玠構建的能抵擋元軍長達數十年的山城防禦體系,結果在面對明軍的分進合擊時只能無奈的選擇集中兵力固守海龍屯。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採取的是什麼戰術?明軍爲何會潰敗? 第2張

拋開“事後諸葛亮”、對“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吹噓,薩爾滸之戰時,明軍在作戰區域的地形、作戰對象的軍事實力同播州之役較爲相似、相近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分進合擊戰術,其實是符合常理的,不能將其看做明軍戰敗的首要原因。

然而,歷史上,播州之役、薩爾滸之戰明軍卻是一次大獲全勝、一次遭遇慘敗。

造成這兩種不同結果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首先,爲應對明軍的分進合擊有三種戰術可以選擇:

1、集中兵力守衛要地;

2、集中兵力待明軍合擊時同明軍進行主力決戰;

3、集中兵力對明軍各個擊破。

其次,分析一下這三種戰術,第一種戰術最爲穩妥,第二種戰術最險,第三種戰術無疑是在刀尖上跳舞。

最後,看一下楊應龍、努爾哈赤選擇的戰術。

播州之役時,楊應龍根據當地的多山地形,倚仗十萬雄兵、依託南宋餘玠構建的山城防禦體系,選擇了第一種戰術,目的是想讓明軍知難而退,進而令明廷罷兵,可是由於明廷強硬的態度和明軍的奮勇進攻,楊應龍最終葬送了自己和播州數百年基業。

薩爾滸之戰時,努爾哈赤就厲害了,他直接選擇了第三種戰術。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採取的是什麼戰術?明軍爲何會潰敗? 第3張

爲何說第三種戰術是在刀尖上跳舞,因爲這種戰術實施起來太難,必須掌握明軍的合擊目標、必須瞭解明軍各路大軍的兵力分佈、必須實時監控明軍的進軍路線、必須知道各路明軍將領的作戰特點及指揮能力、必須對敵我態勢進行準確的預判,總結起來就是選擇此戰術的統帥對戰爭大局的把控、戰場信息的處理、參戰兵力的調派必須都得爐火純青才行。

放眼我國古代歷史,這樣的統帥不是沒有,而是鳳毛麟角,例如韓信。

努爾哈赤有韓信之才嗎,依據史料的記載,顯然沒有,那麼,他爲何還敢選擇在刀尖上跳舞。

當時,八旗軍創立不過三年、女真各部尚未統一,努爾哈赤貿然選擇在刀尖上跳舞無異於自取滅亡,可是,他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這種戰術,想必在此之前一定有人給了他底氣,並告知他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給了努爾哈赤底氣的人肯定不會是李永芳、范文程之流,極有可能是大明內部的“自己人”。

爲了印證這一判斷,我們就要來看一下“自己人”是如何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明軍的。

很多文獻在描述薩爾滸之戰時,都有相似的一句話“四路明軍出動前,作戰企圖即爲後金偵知”,根據薩爾滸之戰的具體經過來看,“作戰企圖”應該是包括四路明軍兵力火器配備、進軍路線等重要軍情的詳細作戰計劃。

現在有一句流行語“字數越少信息量越大”,意思是表面公佈的字數越少背後蘊涵的信息量越大,據此來看“作戰企圖即爲後金偵知”一句,兵力火器配備、進軍路線等重要軍情從古至今都是需要嚴格保守的頭等機密,後金要想偵知的難度可想而知,而大明內部的“自己人”主動向後金泄密,情況就另說了。

“自己人”向後金泄密合理的解釋了努爾哈赤敢於選擇“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戰術的底氣所在,如果沒有這個底氣,讓努爾哈赤“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試試,桂陵之戰的龐涓在向他招手。

光是泄密問題其實還不足以擊敗明軍,若是努爾哈赤不能迅速率軍擊潰杜鬆一路明軍,導致其他三路明軍有任何一路進抵赫圖阿拉附近,他仍然有可能面對桂陵之戰龐涓的結局。

然而,事實卻是杜鬆一路明軍被努爾哈赤率領的八旗軍迅速擊潰,整個薩爾滸之戰期間都沒有任何一路明軍進抵赫圖阿拉附近。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採取的是什麼戰術?明軍爲何會潰敗? 第4張

關於杜鬆一路明軍的迅速潰敗,幾乎所有的文獻都說“天色陰晦,咫尺難辨,杜鬆軍點燃火炬照明以便進行炮擊,後金軍利用杜鬆軍點燃的火炬,集矢而射,殺傷甚衆”,可是,《明史紀事本末》中明明記載了杜鬆一路明軍裝載火器的車營被“阻於渾河不得渡”,那麼“點燃的火炬”又有什麼用哪?

參考一下淝水之戰,如果內應通過“點燃的火炬”向努爾哈赤傳遞進攻信號,然後效仿朱序,就能解釋八旗軍爲何在仰攻的情況下能迅速攻破杜鬆軍大營了。

杜鬆一路明軍被迅速擊潰後,八旗軍的矛頭又指向了馬林一路明軍,結果馬林軍因恰好被八旗軍堵到了一處周圍皆山中間平坦的絕地而戰敗。

這種情況的出現,意味着努爾哈赤能實時掌控馬林軍的行進路線。

馬林軍戰敗後,努爾哈赤又用繳獲的杜鬆配弓將劉綎一路明軍引誘至八旗軍伏擊圈殲滅。

隨着三路明軍先後被擊敗,李如柏一路明軍似乎可有可無了,但是,根據李如柏軍是從寬甸出發的情況來看,此路明軍應該是對後金最具有威脅的一路,因爲寬甸距後金腹地最近,並且還有李成樑多次通過此地進攻建州三衛的成功經驗,結果卻是李如柏選擇了拖延這一詭異的行軍方式。

泄密、內應、對馬林一路明軍行軍路線的實時掌控、李如柏一路明軍詭異的行軍方式無不表明有大明內部的“自己人”在薩爾滸之戰時配合努爾哈赤作戰,如果這一切都是努爾哈赤憑藉後金的力量做到的話,那麼他完全可以像完顏阿骨打那樣通過與明軍進行幾次主力決戰,然後掃蕩整個遼東,可事實上他並沒有這樣做,所以,薩爾滸之戰,擊敗明軍的不是八旗軍,而是大明內部的“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