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柏舉之戰的勝敗是怎麼樣的?吳國如何反敗爲勝?

柏舉之戰的勝敗是怎麼樣的?吳國如何反敗爲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柏舉之戰的勝敗是怎麼樣的?吳國如何反敗爲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我們都知道,吳國在“柏舉之戰”獲勝後,攻入了楚國郢都。楚國君臣們,或逃、或死、或顛沛流離。楚昭王出奔途中,僥倖得到了鄖公和隨國人的支持,才得以保全性命。

其實,楚國除了隨國這個有情有義的盟友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同意向其伸出援手,並且在隨後的戰局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那就是秦國。

柏舉之戰的勝敗是怎麼樣的?吳國如何反敗爲勝?

《東周列國·春秋篇》秦國戰車劇照

早年,楚國曾經聯合秦國來制約吳國,眼下楚國發生國難,幾乎要遭到滅國。楚國的其他盟友們自顧不暇,而楚國大臣們也樹倒猢猻散。只有一人,他動身前往秦國請求援軍,此人便是申包胥。

申包胥與伍子胥是好友,當年伍子胥的父兄被殺時,伍子胥馬上就要逃亡時,曾告訴申包胥——他總有一天要對楚國復仇。申包胥這個老朋友,雖然能體諒伍子胥的心情,但他更愛國。因此申包胥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有一天伍子胥擊敗楚國,那他就要復國。

這對老朋友站在不同的立場,一個要滅國,一個要復國,他們都是人才,卻最終選擇了截然相反的道路,確實令人唏噓。在“柏舉之戰”後,楚昭王逃到隨國之時,申包胥便隻身前往秦國請求救兵。

柏舉之戰的勝敗是怎麼樣的?吳國如何反敗爲勝? 第2張

《東周列國·春秋篇》伍子胥劇照

在秦哀公面前,申包胥施展了相當了得的口才:他把吳國比喻成大豬、長蛇,說明吳國是十分強勢的——他們想不停地吞食其他國家;而此時,楚昭王已經失去了國家,就好像身處草莽叢林當中,孤立無援。

申包胥向秦國告急,並轉達了楚昭王的話,吳國人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如果他們得逞,下一步就要秦國爲鄰了,而那時,吳國將會成爲秦國的大患。

秦哀公並沒有給申包胥正面的回覆,而是讓他回去歇着,等有了決定再告訴他。申包胥怎麼能苟且偷安?他站在城牆之下放聲哭泣,哭聲日夜不絕,他連續哭了七天七夜也沒有進食飲水。

申包胥的忠烈終於打動了秦哀公,秦哀公表示將要出師救援楚國。

其實,秦國出兵的決定,也是爲了自身考量。如果吳國滅楚成功,那麼吳晉同盟會對秦國造成很大的威脅,因此,此時不如興兵去救援楚國。

楚昭王本就是秦女所生,他與秦國既有親戚關係,又有同盟關係,秦國理應馬上答應去援救纔是。然而,是否出兵仍讓秦哀公猶豫良久,即便申包胥耗心費力地乞求,似乎攻擊吳國的事情,還是讓秦國相當爲難,因爲他們根本就不願意插手。

柏舉之戰的勝敗是怎麼樣的?吳國如何反敗爲勝? 第3張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國戰車劇照

隔年,秦國終於派出子蒲、子虎率領兵車五百輛前去救援楚國。秦國不知道吳國的戰力如何,所以讓楚人先打頭陣,其後秦、楚兩軍匯合。在秦軍的協助之下,楚國在沂地擊敗了吳國夫概。不僅如此,秦國軍隊還順道滅了吳國的盟友唐國。

吳國夫概在沂地被擊敗之後,趁着吳王闔閭還在與秦國作戰的時機,先行返回吳國,並自立爲王。吳國在原本勢頭強勁的時刻,重演了奪取政權的一幕。吳王闔閭收到夫概自立的消息,便返回吳國平亂。

吳王闔閭一再容忍自己的弟弟,從他一出兵開始,就由着夫概的性子來,直到夫概自立爲王。吳王闔閭少了之前的那一股沉着之氣,或許是攻破楚國都城的得意,讓他失去了戒心。

楚國由於令尹囊瓦的貪婪,終釀成了禍患,是他引兵入室的。由此可見,囊瓦的貪婪,和伍子胥的憤怒,這些表面現象,實際上都是源自於楚國自身的問題。在外憂內患之下,楚國敗得慘烈。吳國出兵是想成就自己的霸業,但是到了郢都之後,卻沒有了軍紀,他們破壞宮殿、凌人妻女,造成楚國民怨四起,楚國人民個個對吳國咬牙切齒。也就是說,吳軍的行爲反而促使楚國團結一心,奮勇抗敵。可見,“驕兵必敗”又一次被證明了。

柏舉之戰的勝敗是怎麼樣的?吳國如何反敗爲勝? 第4張

《東周列國·春秋篇》吳王闔閭劇照

秦國出兵之後,還有一個國家蠢蠢欲動,那就是越國,他們也準備襲擊吳國。可見楚國聯合越國制約吳國的方針也奏效了。

“柏舉之戰”開始時,吳國大勝楚國。但是後來夫概倒戈,吳國內部少了一份助力,多了一份阻力;而楚國卻多了秦國、越國相助。最終的結果就是——楚、秦聯軍擊敗了吳國。吳軍後繼無力,加上吳國盟友蔡國發生饑荒,無法再派兵相助,此戰遂罷。

吳國“破楚入郢之戰”,爲吳國後來的稱霸事業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是也埋下了隱患。而吳國呈現出對楚國的強力威脅,是當初沈尹戌、囊瓦與楚昭王始料未及的。

楚國先敗後勝,最大的功勞要歸給秦國。一方面是秦國幫助楚國,另一方面也是吳國自敗之。正可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吳軍在楚國的國都享樂,並貪圖一時之快,因此少了一份滅楚的遠大志向。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