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柏舉之戰”吳國五戰五勝,背後有什麼原因?

“柏舉之戰”吳國五戰五勝,背後有什麼原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吳國,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看看。

“柏舉之戰”中吳、楚兩軍陳兵對峙,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看到吳軍只守不攻,一大早就向吳王闔閭請示:“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

夫概從楚國令尹囊瓦臨陣脫逃的行爲中,看出了他是膽小怕事之輩,因爲楚國將領和士兵都不想爲國捐軀,所以楚軍不足爲懼。在夫概看來,如果派出少許精兵立馬快攻過去,這些貪生怕死之輩一定會逃跑,之後吳軍再以主力部隊爲後盾進攻,就可以輕鬆地取得勝利。

“柏舉之戰”吳國五戰五勝,背後有什麼原因?

猶記得,“雞父之戰”中吳國公子光就用過類似的戰術——先用罪犯打亂楚軍陣型,最終克楚取得大勝。夫概此時的策略,真是“兄弟所見略同”,但是吳王闔閭並沒有同意夫概的計策。

不過,因爲夫概急於建功,所以他舉出“臣義而行,不待命”的例子。此言就像孫子所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樣的堅決。夫概如此自信,或許其背後是有人支持的。

夫概說完“今日我死,楚可入也”,就率軍獨自前進,可見他叛逆急躁的性格。他先以士兵五千攻擊囊瓦的軍隊,使得囊瓦與士兵四處奔逃,楚軍大亂,吳國得到了暫時的勝利。令尹囊瓦並沒有兵敗自盡,反而逃到了鄭國。

《左傳》雲:“吳從楚師,及清發,將擊之。”

吳國繼續追擊楚軍。在楚軍潰逃渡水之際,夫概又有了新的想法和策略。他提出“困獸猶鬥”——人在危險的環境中,會激發出潛在的本能,可能會產生破釜沉舟的決心。

正如夫概所言,現如今的動物實驗證明,動物在危機時刻會激發出腎上腺素,往往都會刺激其本身的潛能。所以,假如楚軍尚未渡河,吳國便出擊,就會導致楚人拼死一戰,那麼吳國的勝算就會大大降低。

在夫概看來,如果等一半以上的楚軍渡過河之後再襲擊,必然能使楚軍放下緊張的心情,因爲楚國的將士們一旦發現可以安全渡河,就會產生苟且偷安的心態。在他們的潛意識中,渡過河就代表自己安全了,其行軍速度也會不由自主地慢下來,心態也會比較放鬆。此時吳軍再一鼓作氣進攻,就有相當大的把握。

吳軍按照夫概的策略去做,果然取得了成功:已經渡過河的楚軍,見到沒有吳軍的追擊,此時他們的肚子也餓了,便停下來生火煮飯,結果追擊在後、等待多時的吳軍發起了攻擊,讓楚軍連一口飯都還來不及吃,就又疲於奔命了。

楚國的士兵們爲了逃命,只好放下手中的食物,繼續空着肚子逃跑。反觀吳軍,他們趕走了楚軍之後,到達楚國的紮營地點,就把楚國的糧食吃掉了。吃飽喝足之後,再繼續追擊。

當年晉、楚兩國之間的“城濮之戰”和“鄢陵之戰”時,晉軍也曾進入楚國軍營,吃楚國糧食。吳國此時又舊事重演,他們連續追擊了五場,氣勢如虹地直接攻到了楚國的國都——郢。

《呂氏春秋》雲:“吳闔閭選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爲前陳。五戰五勝遂有郢”。

夫概作爲急先鋒,吳國大軍隨他而戰。此時,吳王闔閭並未依照軍法處罰夫概不聽將令的行爲,他看出夫概大有可爲,就將軍事行動繼續下去,親自率領主力部隊掃蕩楚軍,最終得到了空前的大勝利。

由此看來,夫概在此戰中的戰術是相當正確的。我們都知道,入郢之後,夫概曾發起過自立爲王的行動,最終以失利告終。從夫概衝動的性格和無腦自立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缺陷。那麼,追溯吳軍之前的戰術,夫概怎麼會耐得住性子、等待楚軍渡河過半後才發起攻擊呢?

“柏舉之戰”吳國五戰五勝,背後有什麼原因? 第2張

在筆者看來,夫概應該是有高人在旁指導。吳王闔閭的本意是不願意衝鋒的,所以這個人並不是闔閭。有一個人,他的復仇之心十分迫切,那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曾經向吳王闔閭推薦了刺客,間接地幫助吳王闔閭刺殺了吳王僚,而此時夫概自立爲王的心思,或許早就被伍子胥猜中了。夫概或許也想效仿自己兄長自立爲王,只不過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伍子胥此時復仇心切,只想盡一切力量去攻擊楚國,而吳王闔閭本沒有打算入郢,他也在觀望中,但伍子胥就等不及了。所以夫概的計謀,想必也是伍子胥在背後指點的。

軍事家孫武在這一場戰役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夫概背後的人,也可能是孫武。筆者總結出四點:

一、《孫子·始計第一》提出“道、天、地、將、法”,之前夫概口中的“囊瓦不仁”,說明他知道楚國軍隊上下不同心,而囊瓦確實爲將不仁,致使楚國無道,“道”和“將”皆不利於楚,此時正好是吳國大勝的良機。

二、《孫子·地形第十》雲:“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這番話和夫概違背君命,堅持衝鋒的理念相同,孫子自己也曾經使用過。

三、戰爭中,夫概趁着楚軍渡水一半才襲擊,正好在《孫子·行軍第九》——“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不謀而合,只是借夫概之口說明了原因,表述得更加完整。

四、《孫子·虛實第六》:“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孫子提出敵軍鬆懈之際,正是出戰的時刻。

可見,“柏舉之戰”吳國之所以能夠成功,伍子胥和孫武應該是出了相當多力氣的。吳國有兩位軍事大神相助,楚國兵敗的結局,自然是可以預料到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