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後爲什麼還能反敗爲勝?靠的是什麼

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後爲什麼還能反敗爲勝?靠的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之後趙國受重創,爲何反敗爲勝?,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少有的軍事大戰,在戰國亂世雖然爆發了許多的戰爭,但在那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衝突都已經習慣了用戰鬥去解決,但是像長平之戰那樣耗費時間久,戰爭規模大的軍事大對抗還是比較少見的。長平之戰的結果也是異常慘烈的,長平之戰當中,秦國的武安君白起斬首趙國降卒40萬,這一舉動震驚了當時的山東六國,白起也從此被人評爲殺神。

這場戰爭的失敗,使趙國失去了國內絕大部分的青壯年男丁,幾乎摧毀了軍隊的有生力量,讓軍隊的戰鬥實力走入了低谷,同時秦國也因爲這場戰爭順利的過渡了一個比較低谷的階段。在當時的那個歷史時間段內這兩個軍事強國都比較低調,但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國家卻打起了不同的主意,這個國家就是燕國。

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後爲什麼還能反敗爲勝?靠的是什麼

燕國企圖趁着趙國軍事實力走入低谷的階段攻打趙國,一來是要洗刷之前被趙國欺負的仇恨,二來是爲了侵佔趙國一部分土地,讓燕國國內的衰弱情況得以緩和。

那個時候趙國的國力已經比較衰弱了,燕國的入侵對趙國來說無異於是雪上加霜,但是戰爭最終的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在那場戰爭中,廉頗率領趙國軍隊大敗燕軍,同時逼迫燕國割讓五座城池作爲罷兵的條件,這樣燕國本來就貧弱的國力變得更加的衰弱。

那麼燕國爲什麼要選擇在那樣的時機去攻打趙國呢?它難道對自己國內實際情況沒有一個綜合考了嗎?或者說它不知道其與趙國之間的關係是脣亡齒寒嗎?而趙國又是憑藉着什麼在燕國的進攻之下反敗爲勝的呢?在長平之戰當中失去了40萬軍隊的趙國又是以什麼實力來抵抗燕國的進攻的呢?

我們今天就來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燕國爲什麼要在那個敏感的時段攻打趙國?而本身在長平之戰當中已經傷筋動骨的趙國,又是憑藉什麼打敗燕國的?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燕國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有很多,第一點在燕國和趙國的關係一直以來就比較緊張,甚至是針鋒相對的。燕國想要趁趙國衰弱的階段攻打趙國,來個落井下石,取得一場勝利也無可厚非,因此他們纔會選擇一個趙國走入低谷的階段發動戰爭。

其實在戰國時代到來之後,燕國的國力一直都是比較衰弱的,這個國家與戰國時代發展的潮流一直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其在國家內部很難進行一種創新型的政治改革,沒有明確的改革措施,沒有好的變法方案,它就只能按照召公奭立國時候所訂立的那套基本國策進行運轉。

到了戰國時代,已經距離召公奭立國有幾百年之久了,早期的政策已經不再適用於新時代的發展。因此,燕國的發展一直都是磕磕絆絆的,甚至它已經到了那種吞併中山國這樣一箇中等的諸侯國,都需要魏國撐腰才做得到的地步。

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後爲什麼還能反敗爲勝?靠的是什麼 第2張

也就是說,在戰國七雄當中,它的實力置於最末的位置,同時,它又地處北方的偏遠地段,土地不是十分的肥沃,又不像齊國那樣位於東海之濱,又沒有除去農業經濟發展之外的其它經濟發展方式。因此,燕國國內的人民並不是十分的富裕,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也不是很強大。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爲支撐,它的軍事實力發展起來也就非常的困難,所以導致整個燕國在戰國時代一直都是一個比較貧弱的諸侯國。

雖然它是戰國七雄之一,但是如果沒有西周和春秋時代幾百年以來的積累,那麼燕國是沒有任何資格參與中原地區的諸侯爭霸的。可是趙國不一樣,趙國是戰國時代新興的一個諸侯國,同時,這個國家又十分的崇尚武力,趙武靈王繼位之後又依據北方胡人的作戰形式進行了胡服騎射變法,讓趙國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的發展,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趙國成爲了一個軍事大國;而趙國與燕國是爲鄰國,具有很廣闊的接壤地段,因此,在土地這一方面的爭奪上面,兩個國家的矛盾一直都非常的尖銳。

可是憑藉着燕國貧弱的國家發展狀態,根本無法與趙國這樣的頂級軍事強國進行碰撞,更何況燕國的東南部還有虎視眈眈的齊國,它的南方還有魏國和韓國,每一個國家都知道燕國貧弱的國家發展狀態,因此,燕國當時的發展可謂是舉步維艱,而與燕國矛盾最爲激烈的就是西部的趙國。

可是面對趙國對燕國的蠶食,燕國卻沒有任何的反抗餘地,所以在長期以來的歷史發展當中,燕國都是備受欺凌的那個國家。在與趙國的對抗當中,它不僅失去了很多的土地,還丟掉了很多的面子,因此,其實歷代的燕國國君都希望對趙的戰爭能有一次勝利,這無異於是讓這位君主名傳後世的一個大好的契機。

雖然燕國與齊國之間的矛盾同樣尖銳,但是在樂毅伐齊的時候,燕國卻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的,他們打下了齊國70多座城池,帶領軍隊攻打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讓齊國幾近滅亡,所以他們對戰趙國的時候也是有一定的底氣的。

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後爲什麼還能反敗爲勝?靠的是什麼 第3張

但是在整個燕國的發展歷史當中,卻沒有任何一次對趙戰爭的勝利,因此,燕國的王室迫切的需要一場對趙戰爭的勝利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在那個時候趙國又恰恰處於歷史發展的最低谷階段,燕國想要趁着這樣的一個階段持強凌弱取得勝利,這個理由也是說得過去的。

而至於燕國是否真的不明白脣亡齒寒的道理,這個問題我們並不能很好的下定結論,因爲其實在長平之戰之後,秦國的對燕關係是發生了變化的,在那個階段裏,秦國和趙國同樣走入了低谷,而燕國與趙國之間的關係又似同水火,所以其實在那個時間段秦國最好的發展狀態或者是發展方法就是結交北部的燕國,因此在那個歷史時間段內,燕國的盟友實際上是秦國,而有秦國在背後作爲支撐,燕國也有底氣放手一搏。

畢竟在那個時候沒有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出現,以當時人們的認知並不認爲秦國真的有能力一統天下,所以它們其實還停留在那種諸侯並立的認知當中,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單純地看作是聯盟,而燕國與秦國之間的距離又非常的遙遠,當中也沒有直接相連的土地,所以燕國的王室也有理由認爲秦國不會越過趙國攻打燕國,而那個時候趙國也沒有真正的滅亡,所以在那個階段考慮脣亡齒寒,實際上爲時過早。看過了燕國的問題,我們再來看一下趙國是如何打贏燕國的。

首先趙國就是一個軍事強國,這一點我們在上面已經多少提到過一點了。胡服騎射變法之後的趙國作戰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們吸收了北方匈奴人的作戰優點,同時又結合了中原地區騎射的優點,讓整個軍隊單個士兵的作戰能力迅速提升。因此,當時的趙國國內的軍隊組成幾乎可以說是個個是精兵強將。

這樣的一個國家,這樣頂端的軍事實力是不會在一場戰爭當中就完全瓦解的,我們可以說長平之戰給了趙國很大程度上的衝擊,可以說長平之戰對趙國的影響非常的嚴重,我們甚至可以說長平之戰之後趙國幾乎失去了絕大部分的軍事實力,但是我們無法忽視的是,趙國並沒有在那場戰爭當中滅亡,這個國家依舊存在,這個國家的軍隊也同樣存在。

與此同時,趙括因爲長平之戰身首異處,可是被換下去的廉頗卻依舊活在趙國,因此,趙國其是並不是一個失去了全部防禦力量的國家,它依舊能夠組織起強大的軍隊。

但是,與此相對應的是,燕國的軍隊實在是太過於貧弱,從一開始,燕國堅持王道的發展政策一直到最終的滅亡,它在軍事方面一直沒有什麼建樹的作爲,燕國其實將它絕大部分的國家精力都放在了行政方面。

換句話說,就是燕國一直都在探尋如何在王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而在王道的政策影響之下,燕國本身就是一個反對通過戰爭來進行統一的國家,因此,它對軍隊的看重遠遠沒有其它國家來的重要,戰爭對於燕國來講只是一個輔助執政的手段而已,它更希望各個國家能夠相安無事和平共處。

因此,燕國纔會在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那麼多年的發展當中,沒有吞併任何一個諸侯國,它一直都在獨立的發展,從來都沒有跟上歷史發展的潮流。因此,對於燕國這個國家來講,所謂的軍隊只是一個輔助於王道的手段,它們所認爲它們在戰國時代的最大把柄是它們手中的王道,也就是有一些人認爲的天道,所以在燕王喜在面對秦國的虎狼之師的時候纔會喊出所謂的天不滅燕的口號。

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後爲什麼還能反敗爲勝?靠的是什麼 第4張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這樣一個不將軍隊放在國家發展重點關注對象上面的國家,又如何與趙國那樣進行過單純的軍事變法的國家的軍隊相提並論呢?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俗語叫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在燕國和趙國之間的較量上面,趙國就相比那頭瘦死的駱駝,而燕國就相當於後面的馬。

燕國雖然沒有經歷過大起大落,雖然在那個歷史時間段沒有遭受過重創,但是它本身的發展就有着很大的缺陷,所以這個國家即便不受創傷,有無法與所謂的受過創傷的趙國相提並論。因此,在單純的軍事實力的碰撞當中,燕國成爲了最後受傷的那一個。

而這第二個原因就非常具有偶然性了,當時趙國在國內勉強集結齊了20萬軍隊,由廉頗帶領南下修築防禦工事,本身這支軍隊的目標只是修築防禦壁壘,防止秦國又一次的進攻。可是就在這個歷史當口,燕國突然集結軍隊向趙國發動戰爭,而且是正在行軍的廉頗部隊得知這個消息,便立刻下令揮師北上對戰燕國部隊,因此,這場戰爭的發生並沒有燕國想象的那麼出其不意,反而是對上了由廉頗帶領的趙國正規軍隊。

如此一來,燕國的這種行爲無異於是以卵擊石,最終的失敗也就可想而知了。實際上,在這場戰爭當中,燕國是最大的那個受害者,不僅僅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部隊,同時,爲了能夠讓趙國停止對燕國的戰爭,還割讓了五座城池給趙國,讓這個國家本身就不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變得更加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