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抗戰劇中日本兵拼刺刀前,爲何一定要先退子彈?

抗戰劇中日本兵拼刺刀前,爲何一定要先退子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抗戰劇中總有這樣的場景,每當日本士兵遭遇白刃戰時,總會“笨拙”的先扳動槍栓退出武器中的子彈,然後才撕咬的向前衝。對此很多觀衆朋友認爲日本兵這不是“傻”嗎?子彈可比刀的傷害力大。

抗戰劇中日本兵拼刺刀前,爲何一定要先退子彈?

然而日本兵是真的“傻”嗎?這對於能在二戰前期橫掃亞洲的日本步兵來說顯然不是。首先日本兵“退子彈”的時機並非決定白刃戰之後就立馬退子彈。

當其從所在戰壕爬出去衝鋒之時,依舊是邊跑邊射擊,他們需要靠着射擊儘可能的壓住對手衝鋒的勢頭,直到進入3米以內的“短兵相接”纔會放棄子彈。

與此同時想要日本兵放棄子彈還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必須是數十人以上的“混戰”,而非一對一的“短兵相接”,至於爲什麼?這就跟日本人的武器呈正相關。

抗戰劇中日本兵拼刺刀前,爲何一定要先退子彈? 第2張

二戰時期的日本步兵普遍標配的是“三八式步槍”即我們中國俗稱的“三八大蓋”,該槍在戰爭中的優勢很明顯,長達127.6釐米的槍身給予了子彈765 米/秒的初速以及約460米的有效射程。

與此同時長達797 毫米的槍管讓其擁有了超長的瞄準基線,如此一來“三八式步槍”的精準度在二戰時期的步槍中屬於遙遙領先者,讓日本士兵在陣地中能用極小的子彈消耗給予對手最大程度的傷害。

可見這把槍對於物資相對匱乏的日本來說可謂必備“良品”。然而俗話說世上絕無完美之物,“三八式步槍”相對其優勢而言缺陷也很突出,即傷害力相對較差。

抗戰劇中日本兵拼刺刀前,爲何一定要先退子彈? 第3張

可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因爲“三八式步槍”的初速太快了,當其射出的子彈擊中目標的時候,往往是直接穿透目標,而非陷入肉中。如此一來當日本兵陷入白刃戰之時,近距離使用射擊往往就會誤傷自己人。

假如有日本兵硬要保持槍中有子彈,並時刻想着用子彈結束對手,那他在白刃戰之時,就必須將手指緊緊的扣在扳機之上,而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這位日本兵根本無法全力使用刺刀突擊,甚至在跟對手的武器撞擊之時,槍極有可能被直接擊飛,瞬間成爲對手的“刀下亡魂”。

與此同時槍身的客觀條件也無法滿足日本兵的近距離連續射擊,“三八式步槍”槍身長有127.6釐米,加裝刺刀後總長能達170釐米。如此快一人高的長度,在近距離搏鬥中不停的扭轉瞄準根本不現實,可能眼睛還未轉過神就魂歸地府了。

因而日本軍部在做了充分的數據對比之後,以“退出子彈的收穫比損失更大”爲由建議士兵在近距離搏鬥之時放棄子彈,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戰友的一種責任。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