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吳三桂在三藩之亂時失敗,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吳三桂在三藩之亂時失敗,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三桂出身將門,善於騎射,是明末清初政治、軍事人物,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探尋。

三藩之亂是清朝康熙年間由鎮守雲南的清朝平西王吳三桂掀起的一次大規模反清武裝鬥爭,配合吳三桂起兵的還有分別鎮守廣東和福建的鎮南王尚可喜和平南王耿精忠。不過三藩之亂中這幾位反清的主角地位都比較尷尬,他們全是前明朝的武官,特別是吳三桂,民間都傳有他衝冠一怒爲紅顏,引清軍入關的故事。

到清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發起三藩之亂時都61歲了,縱觀歷史,還真沒有幾個60歲才起兵的造反頭子,吳三桂好好的平西王不做,爲什麼一把年紀了還跳出來造反?從滿清在關內一統天下後開始,清朝的大功臣吳三桂全部的願望就只剩下仿明朝鎮守雲南的沐英家族一樣,讓老吳家也能世代鎮守雲南這個邊陲之地,守住吳家百世富貴。

可有熟知中國歷史的大批漢族士紳效力的滿清政府哪會希望有國中之國存在,加上當時的皇帝還是康熙這樣的帝王,吳三桂等漢姓藩王的日子就難過了,天下平定,康熙怎麼能讓接近半壁江山還處於滿洲人的統治之外?以吳三桂爲首的三藩也知道這一點,大勢在清廷,可就是捨不得世代鎮守某地的待遇,也擔心被卸磨殺驢,在知道清廷有意撤藩的情況下,吳三桂也掙扎過,他主動上書請求換一個駐紮地:

三桂亦疏請移籓,並言:“所部繁衆,昔自漢中移雲南,閱三歲始畢。今生齒彌增,乞賜土地,視世祖時分畀錦州、寧遠諸區倍廣,庶安輯得所。”

吳三桂以回老家的名義給康熙上書,要求在關外原明朝遼東軍鎮守的地方的給予自己和部下分封土地,這其實是在將康熙的軍,吳三桂的部下帶家眷有數十萬,如果再加上尚可喜和耿精忠的部下,估計接近二百萬,拋開遷移中要消耗的鉅額錢糧不說,關外也是滿清的老家,是滿清給自己族人安排的退路,清朝建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除了發配的犯官家眷,一直都不允許漢族人往關外移民,目的就是守住這條退路。

吳三桂在三藩之亂時失敗,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吳三桂要求以關外土地換雲南移藩,實際上就是希望康熙打消這個念頭,吳三桂很清楚清廷不可能讓這麼多漢族軍人去駐紮在關外。可當時年輕氣盛康熙並不想給吳三桂機會,吳三桂想割據,一心想成爲聖君的康熙哪能忍受治下還有聖旨命令不到的地域:

上曰:“三桂蓄異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遂命允三桂請移籓,並諭如當用滿洲兵,仍俟三桂奏請遣發。

康熙也看出來吳三桂根本就不想離開雲南,於是堅決要求吳三桂移藩,實際上就是逼吳三桂反,因爲康熙也不可能真的安排幾百萬人到滿洲人的老家遼東去居住。

三桂初上疏,度廷議未即許,冀慰留久鎮。九月,詔使至,三桂大失望。

吳三桂接到康熙依舊要求撤藩的旨意後他的態度是失望而不是高興,正常情況下,朝廷對他這樣的功臣卸磨殺驢是一個很好的造反藉口,如果他有心反清,接到這樣的消息應該是高興,因爲相當於給了他鼓動部下造反的理由,可他卻是感到失望,證明吳三桂和康熙博弈的根本目的還是割據雲南,根本就沒有反清的心思,最後迫不得已的起兵,也沒有奪取天下的雄心,最終目的還是逼迫康熙讓他繼續在雲南世襲。

不想造反的吳三桂被迫起兵造反了,舉世震動,吳三桂等三藩起兵初期聲勢浩大,一度打得清廷狼狽不堪,整個南方除兩江之地外盡數落於三藩之手,北方的陝西等地也搖擺不定,看起來入關才二十來年的清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可最終吳三桂還是失敗了,三藩之亂失敗的原因很多,小編總結幾條:

吳三桂早先在政治上失分太多,無法團結大多數

吳三桂起兵時發佈檄文,文中提出的口號是“興明討虜”。可《清史稿》記錄的明朝亡是什麼時候?就是吳三桂絞死永曆皇帝后,當時全天下人都知道明朝是他吳三桂滅亡的,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是他吳三桂幹掉的。因此,從政治上來說,不管是全天下的老百姓還是民間隱藏着的還依舊同情明朝的前明遺老遺少們都不可能團結在吳三桂這面大旗下,包括有着一定軍事實力的臺灣鄭氏也不可能支持殺掉永曆皇帝的吳三桂的軍事行動,政治上的污點讓吳三桂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以吳三桂爲首的三藩聯盟看似佔據了廣大地域,但沒有領導核心,力量是分散的

三藩軍事聯盟雖然是以吳三桂爲主,但鎮南王尚可喜和平南王耿精忠並不是吳三桂的部下,三股力量無法集中成一個拳頭,看起來聲勢浩大,其實很容易被各個擊破。三藩結盟起兵反清的動機還是爲了分別割據,各懷私心,所以三藩無論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沒辦法互相配合。即使革命成功,難道就讓吳三桂做皇帝?尚可喜和耿精忠做臣子?吳三桂真要是快打到北京奪取最後的勝利,沒準另外兩位還要拖後腿。

吳三桂起兵的目的本就不單純,他根本就沒有爭奪天下的雄心

吳三桂在三藩之亂時失敗,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2張

吳三桂剛起兵時一路順風,當時的清廷手忙腳亂,吳三桂以一隅邊陲之地對抗中央,應該是在清廷還來不及反應部署防禦或進攻的情況下迅速確定戰略優勢,比如快速渡江進攻北京,或者快速東進拿下南京,北上是爭天下,東進是割據南北,兩條戰略不論那一條成功,吳三桂都能遊刃有餘。

可打了一輩子仗的吳三桂在湖南就開始停止進攻,當時已經61歲高齡的他其實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本來就是抱着割據的態度起兵反清,當然在戰略就相對保守。他估計是在等着康熙派人來談判,好趁着暫時的勝利索取世鎮西南的權力。但這一停就給了已經焦頭爛額的康熙從容部署反擊的時間,吳三桂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此。

綜上,吳三桂在康熙年間發起的叛亂是被逼迫下的倉促行爲,他的名聲太臭,無論起兵時的檄文寫的多麼慷慨激昂,都無法消除天下人對他的不信任心理,吳三桂本人也因爲年紀的緣故不是特別想反清,只是爲了世鎮雲南的權力即將被剝奪,所以起兵威脅,決心不強自然軍心、士氣都差很多,三藩又不能齊心,對手康熙卻是乾綱獨斷,能集中所有資源按照有利的部署對三藩各個擊破,因此,吳三桂等三藩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