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爲何會失敗?哪些原因導致的?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爲何會失敗?哪些原因導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滿清時期的“三藩之亂”,本質上來說,就是統治者內部的爭權奪利。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根據《清史稿》等史料的記載,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叛亂之初,吳三桂的軍隊進展神速,僅用三個月的時間,就佔領了雲南、貴州、湖南、四川四省,而且幾乎是兵不血刃。在吳三桂起兵之後,搖擺不定的老部下“王輔臣”也眼見起兵紅利!拿下隴右、陝北等地,兵鋒直指西安。這時候、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等勢力也掀起了反抗清朝的大旗。基於此,在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等三藩勢力,可謂佔據了清朝疆域的半壁江山,特別是在長江以南地區,清朝幾乎失去了立足之地。那麼,問題來了,三藩之亂中,吳三桂差一點推翻清朝,爲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爲何會失敗?哪些原因導致的?

首先,三藩之亂的初期,形勢對於吳三桂來說,可謂非常有利。根據《清史稿》等史料的記載,在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11月起兵之後吳三桂在短時間內攻入湘、贛、川地區。耿精忠也同時響應,攻入浙江。鄭經也攻入福建南部。尚之信在廣東響應。孫延齡也在廣西響應。王輔臣則在陝西響應。基於此,此時的平西王吳三桂,無疑是一呼百應,奪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換而言之,此時的吳三桂,距離推翻入主中原不久的清朝,只有一步之遙。但是,對於吳三桂來說,原本以來初期的形勢只是巔峯的開始,卻沒有想到,這已經是最後的巔峯了。對於清朝康熙皇帝的轉敗爲勝,很大程度是吳三桂咎由自取,白白斷送了良好的開局。

一方面,從清朝康熙皇帝的角度來看,“拉一個、打一個”策略的成功運用,是其可以笑到最後的重要原因。矛盾是推動事物前進的最根本的方式,在複雜的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影響事物的發展。對於康熙皇帝來說,就明白這樣的道理,也即想要平定三藩之亂,必須解決吳三桂這一主要矛盾。爲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康熙可以對次要矛盾的一方進行讓步和拉攏。於是,康熙皇帝以滅吳三桂爲第一任務、同時安撫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並且,在發現王輔臣是因爲利益纔跟隨吳三桂起兵的情況後,康熙皇帝立即着手對王輔臣進行策反。在以上策略的指導下,三藩之亂越往後,吳三桂逐漸陷入到孤軍奮戰的劣勢中。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爲何會失敗?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2張

另一方面,如果說清朝康熙皇帝擁有與年齡不相符合的城府,甚至說是老謀深算,那麼,對於年齡是康熙數倍的吳三桂,反而犯了不少天真的錯誤。比如在三藩之亂的初期,吳三桂居然存在和清朝劃江而治的幻想。衆所周知,自康熙決定撤藩的那一刻開始,兩人就已經進入到勢不兩立的階段了。正是因爲諸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導致吳三桂在勢力巔峯的時候裹足不前,給了清朝調兵遣將、各個擊破的時機。換而言之,如果吳三桂能夠趁着清朝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將兵峯直指京師,顯然有機會一鼓作氣,取得最後的勝利。

最後,對於吳三桂,自稱周王,拋棄“反清復明”的旗幟,也是其最終走向失敗的重要原因。在三藩之亂的初期,吳三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曾打出“興明討虜”的旗幟。對於這一口號,在清朝初期顯然具有較高的號召力,這也是各地明朝舊部迅速響應的重要原因。但是,當佔據半壁江山之後,吳三桂顯然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對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做出了錯誤的分析,也即認爲這是自己的實力和威望所致。所以,吳三桂逐漸拋棄了“反清復明”的旗幟,先是自稱周王,後來更是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對此,就這一點來說,吳三桂顯然和當年的曹操相差千里。綜上,因爲自身的昏招頻出,加上碰到了康熙皇帝這樣的對手,以吳三桂爲首的三藩之亂最終於公元1681年被平定。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