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城濮之戰中,導致楚國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城濮之戰中,導致楚國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晉國、楚兩國在衛國城濮地區爲爭奪中原霸權展開了多次戰役,史稱城濮之戰。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楚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內部關係

晉文公長於收攬人心,一即位就採取子犯“入務利民”的建議,使民;教民以“義、信、禮”,使民能爲己所用。因此,從圍曹救宋,拘楚宛春復曹、衛,到決戰城濮,晉國君臣將帥無不認真運籌策劃,甚至連役卒輿人也主動獻謀出策。內部和睦,君臣同心、軍民協力,爲晉國創立霸業奠下堅實的政治基礎。反之,楚國君臣對戰爭形勢的估計和意見不一;子文傳楚軍統帥之職於子玉,蒍賈卻不認爲子玉能勝任;面對晉、宋、齊、秦的聯盟,楚王“知難而退”、“楚衆欲止”,子玉則非戰不可。內部矛盾,君臣不和、軍民不協,抵消了應戰的力量,這是楚軍自取滅亡的主要原因。

城濮之戰中,導致楚國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外交策略

在外交上,晉文公長於爭取與國。他打着“報施救患”的旗號伐楚,一方面贏得周王室和諸侯國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和領地範圍,達到“取威定霸”的目的。接着,巧施“喜賂怒頑”之計,利用楚國與齊、秦之間的利害矛盾,爭取齊、秦的聯盟,以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後又“私許復曹衛”,使曹、衛“告絕於楚”,以瓦解楚軍的聯盟;開戰時,又採取剋制態度,對楚履行若言,先“退三舍”,後發制人,使自己處於理直地位,獲得政治上的主動。反之,楚國爲夷國,處於被周王室和中原諸侯排斥的地位,儘管宋、曹、衛等小國在其強權下屈服,但一遇晉國與之相爭,便迅速向晉國靠攏,楚國也因此陷入衆叛親離的被動局面。

城濮之戰中,導致楚國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第2張

軍事謀略

在軍事上,晉軍戰略正確,指揮有方。如前所說,晉軍一開始就採用“退三舍”之計,先避開楚軍的鋒芒,使其驕縱輕敵;後抓住彼竭我盈的機會,選擇有利的戰場,贏得主動權。決戰時,晉軍避強擊弱:先“蒙馬以虎皮”,使楚右師潰;再用佯敗之計,虛設“二旆”和“輿曳柴而僞遁”,誘敵深入,而後反攻夾擊,使楚左師潰;最後逼使子玉收兵。反之,楚軍的戰術不如晉軍靈活機動,缺乏清醒、明確的認識,楚軍察覺出晉軍的退卻是以逸待勞,反而輕敵中計。另外,由陳、蔡等國臨時構成的軍隊實爲烏合之衆,鬥志渙散,根本不能與訓練有方和驍勇善戰的晉軍相提並論;而左右軍受攻擊時,強大的中軍竟按兵不動,坐等晉軍將其各個擊破,這就使楚軍的優勢逐漸化爲劣勢,終於全面失敗。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