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范增曾獻上五大奇計,爲何都存在隱患?

范增曾獻上五大奇計,爲何都存在隱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增(前277年—前204年),居鄛人,秦朝末年著名謀士、政治家,是西楚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史記》說范增「素居家、好奇計」,《漢書》說范增「素好奇計」,兩部史書都說范增是「好」而非「善」,即范增只是「喜好」奇計,而非「擅長」奇計,一字之差,便可知,范增絕非張良、韓信、陳平那樣屢出奇計的奇人異士,而是像酈食其、陳餘、陸賈、劉敬、蒯通一樣的飽學之士。

儘管范增只是「喜好」而非「擅長」奇計,在反秦和抗漢這兩個問題上,范增還是有一些奇計的。

范增曾獻上五大奇計,爲何都存在隱患?

擁立楚王室之後,從民所望。堪比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張耳、陳餘爲陳勝謀劃的「立六國後,自爲樹黨,爲秦益敵」相類。力主擊殺沛公劉邦,以絕後患。劉邦的野心和能力,均不在項羽之下,若不趁劉邦尚未做大時除掉劉邦,後面也就沒什麼機會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鴻門宴會上,項羽已同意項伯對劉邦懷柔的計策,不願對劉邦動手,范增便攛掇項莊借舞劍之機,行刺劉邦。趕劉邦去巴蜀,並用三秦將守在關中,以阻劉邦。項羽和范增均知,他們的能力在劉邦之下,不使些手段便無法抗衡劉邦,因此,藉口“巴蜀亦關中地也”,把劉邦封王於巴蜀,並將關中一分爲三,派三個秦國降將章邯、董翳和司馬欣鎮守,阻擋劉邦出關。拒絕劉邦議和提議,趁熱打鐵,急攻滎陽,永絕後患。楚漢相爭中,劉邦以身爲餌料,在滎陽吊着項羽的軍隊,而後又分兵韓信和其他將領,一南一北兩線作戰。項羽和范增看穿了劉邦的策略,死死咬住劉邦不放,不斷地攻打劉邦的甬道,使劉邦在滎陽成內斷糧,劉邦無計可施之際,主動求和,項羽本想答應,但被范增給否了,范增認爲,擊垮劉邦,在此一舉。

范增這五大奇計,奇則奇矣,但也都有着不小的隱患。

第一計,爲日後如何解決楚懷王熊心的地位問題,埋下了隱患;第二計和第三計,若得手,會使項羽失去信譽,劉邦若死,項羽未必能以“諸侯上將軍”的身份宰割天下;第四計,授人以柄,給劉邦東爭天下留了口實,同時又激發了漢軍將士打出去的鬥志;第五計,使項羽失去被劉邦尊爲君王的機會,一旦劉邦金蟬脫殼,就是劉邦捲土重來之時。

歷史也證明了,這五計中,項羽沒聽從沒采納的兩計,反倒叫項羽得了與劉邦定「君臣名分」大便宜,有了和劉邦的「君臣名分」,項羽才能名正言順地以「諸侯上將軍」的身份宰割天下,否則,如果劉邦反對並聯合未在關中的齊國田榮、燕王韓廣、軍閥彭越一起反對項羽的宰割天下,項羽還能順利地宰割天下嗎?

范增曾獻上五大奇計,爲何都存在隱患? 第2張

另外,范增在項氏軍中的身份和地位,也可能和我們設想的大不同。

范增到底跟項氏一黨,還是跟楚懷王熊心一黨?范增身上的「亞父」標籤,到底是項羽對他的尊稱,還是范增的一個綽號?

前邊說過了,范增主張擁立楚王室後代熊心爲王的奇計,其實是爲項氏挖了一個坑。

項梁起於會稽,弒殺會稽太守殷通之後,項梁並未立刻打出反秦的旗號,而是拿着殷通的印信,自立爲會稽太守,封項羽爲副將,以秦國太守的名義攻城下縣,待到召平矯陳王詔,拜他爲楚國上柱國,項梁才率兵渡過淮水,打出楚的旗號反秦。也就是說,最初起家的時候,項梁是在秦楚之間做了騎牆派,待到楚國給他的誘惑更大,他才決定倒向楚國。

待到景駒自立爲楚王之後,項梁這個被矯詔拜爲楚上柱國的野心家就以「景駒大逆無道」爲由,擊殺景駒,景駒一死,項梁便召集陳嬰、劉邦、呂臣、英布、蒲將軍等「別將」議事,議的什麼事,不言自明,當然是他項梁自立爲楚王的事了。就在此時,素來在家待着的范增,主動跑出來遊說項梁,提議擁立楚懷王后代熊心爲王,避免重蹈陳勝覆轍。

後來的事情就很有意思了,項梁、范增、劉邦等人擁立熊心爲王,范增便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了,指導項梁身死定陶,熊心奪去項羽、呂臣的兵卒,拜宋義爲北上救趙的上將軍,范增纔在歷史記載中再一次出現,以北上救趙的「末將」身份出現,宋義毫無疑問是楚懷王熊心的人,范增會不會也是楚懷王熊心的人呢?項羽曾想和劉邦一同西進,被楚懷王的諸老臣駁回,范增會不會是楚懷王的諸老臣之一呢?

再後來,陳平使反間計離間鍾離昩、范增等「骨鯁之臣」和霸王項羽之間的關係,范增反應巨大,直接祭出告老還鄉的套路,項羽也未挽留。項羽爲何會相信曾主張擊殺劉邦的范增會於劉邦暗地裏串通?我以爲原因在西邊這段記載中: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爲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爲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不管是真情還是假意,劉邦確實是唯一一個打出爲楚懷王熊心復仇的諸侯,劉邦也是唯一一個有能力擊殺項羽爲楚懷王復仇的諸侯,如果范增的心始終向着楚王室向着楚懷王熊心,范增和劉邦背地裏串通,也就不難解釋了。擁立、輔佐過韓王成的張良,不也藉着劉邦的手,在向項羽討命嗎?

范增曾獻上五大奇計,爲何都存在隱患? 第3張

最後再來說說范增身上的「亞父」標籤。我覺得,「亞父」可能是一個綽號,而非項羽對范增的尊稱。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

這是范增第一次以「亞父」的身份出現,這裏並沒有說范增是項羽的「亞父」。同一部《史記》中,范增還曾被作者司馬遷、漢王劉邦、陳丞相陳平稱呼爲「亞父」。

作者: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於是,項羽乃疑亞父。亞父是時勸項羽遂下滎陽,及其見疑,乃怒,辭老……/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爲之!願請骸骨歸!」

漢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爲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爲我獻之。」

陳丞相:「……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昧、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

由此,我懷疑,「亞父」並非項羽對范增的尊稱,而是范增的一個標籤,類似於英布身上的標籤「黥布」,就是個綽號罷了。

如果「亞父」是個綽號,那「亞父」兩個字該當何解呢?

范增曾獻上五大奇計,爲何都存在隱患? 第4張

我前邊提過,范增「素居家」,活了七十多歲的范增,還是挺有才學的,竟然「素居家」,而沒有出來做一番事業,豈不怪哉?劉邦的謀臣酈食其與范增的情況有點像,酈食其是活到六十多歲纔出山的,但史書中對於酈食其六十多歲纔出山的原因是有解釋的,酈食其乃飽學之士,身高八尺,向來看不起別人,被別人稱爲「狂徒」,即名聲不大好,所以很少有出來做一番事業的機會,與酈食其類似,韓信不能被推舉爲吏的原因是韓信「貧無行」。范增「素居家」的原因是什麼呢?答案可能就藏在「亞父」兩個字上。

「亞」除了「次於」的意思,還有「醜陋」的意思,「父」在《史記》中還有「老漢」的意思,《史記》中朝呂后要水喝的老漢和騙項羽往左走的老農,也都被稱做「父」,所以我猜測,「亞父」可能是「醜老頭兒」的意思,可能就是因爲面貌醜陋,范增才一直都不能出來做一番事業。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漢書·陳勝項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