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龐統曾進獻上、中、下三計,但爲何劉備只採用了中計?

龐統曾進獻上、中、下三計,但爲何劉備只採用了中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益州之戰時,龐統爲劉備提出了上中下三計,劉備爲何採取了中計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備和諸葛亮在三顧茅廬的時候,就制訂了《隆中對》。在這個戰略計劃中,跨有荊益是第一步。因此,在擁有荊州作爲立足點後,劉備就把目光放在了益州。龐統這時已經加入了劉備集團,在他的極力主張下,劉備下定了奪取益州的決心。在張鬆、法正、孟達等人做內應的情況下,應劉璋之邀進入益州,開始了奪取益州的行動。在奪取益州的過程中,龐統曾經爲劉備進獻了上、中、下三計。但是劉備只採用了中計,這是爲什麼呢?

一、龐統獻計。

龐統作爲劉備進取益州的主要謀劃者,自然也成爲了主要參與者。在劉備率軍進軍益州的時候,龐統也隨同劉備一起進入益州。當時劉備是打着支援劉璋,討伐張魯的旗號進入益州的,得到了劉璋的歡迎和資助。在涪城雙方進行了聯歡,將士們互相交往,歡宴百餘日之久。

在此期間,龐統就向劉備獻計,趁此機會拿下劉璋。他認爲如果採取這樣的行動,就可以將益州不戰收入囊中。但是劉備認爲,自己剛剛來到益州,還沒有樹立威信。如果採取這樣的行動,是不可以的。於是,在聯歡後,劉璋增加劉備的兵卒,厚加資給,讓他進擊張魯。

龐統曾進獻上、中、下三計,但爲何劉備只採用了中計?

但是,劉備來到葭萌關後,在這裏整整滯留了一年,也沒有對漢中發動進攻。相反,劉備整日裏忙着籠絡益州的人心,樹立自己的恩德。在劉備感到奪取益州的時機已經成熟後,便決定發起奪取益州的戰爭。對如何奪取益州,龐統向劉備進了上中下三計,供劉備進行選擇。

龐統的上計是暗中選取精兵,晝夜兼程,徑直襲擊成都。劉璋這個人沒有什麼軍事才能,又沒有準備。如果劉備的大軍到達,益州唾手可得。

龐統的中計是假借荊州有急,需要趕快回荊州救援。益州白水軍主將楊懷、高沛是劉璋的名將,他們不願意劉備駐紮在益州。聽聞劉備回荊州,必定會輕騎前來送行。劉備可以趁他們來送行的機會,拘捕他們,奪取他們的軍隊,再向成都進軍。

龐統的下計是劉備率軍返回白帝城,和荊州取得聯絡,然後再徐緩的圖謀進取益州。劉備在經過考慮後,決定採取龐統的中計。他聲言要回荊州救援,趁楊懷、高沛前來送行擒殺了他們。在兼併了他們的軍隊後,發起了奪取益州的戰爭。在經過長達一年的戰爭後,劉備攻下成都,奪取了益州。

二、龐統的上計與下計的缺陷。

劉備不採納龐統的上計和下計,是因爲這兩條計策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劉備在評價這兩條計策的時候,說上計太急,下計太緩,因此否決了它們。

我們看龐統的上計,劉備之所以認爲它太急,是因爲這條計策太過於冒險。要實行這條計策,就要求劉備放棄已有的根據地,孤注一擲的強襲成都。如果能夠順利奪取成都,逼迫劉璋投降,這條計策便取得了成功。但是,如果劉備不能一舉奪取成都,他屯兵于堅城之下,又沒有後方的支持,就會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

龐統曾進獻上、中、下三計,但爲何劉備只採用了中計? 第2張

尤其是益州民衆對劉備的支持度,在當時還是一個謎。劉備在葭萌關駐紮了一年,廣樹恩德,收攬人心。可是益州終究是劉璋的根據地,他們父子在益州已經統治了二十餘年。劉備在短短一年裏的努力,只能初步擴大自己的影響,爲他將來奪取益州打下基礎。可這種影響是不能與劉璋相提並論。

如果劉備發動對益州的戰爭,他是否能夠得到益州民衆的支持,這是一個未知數。雖然張鬆、法正和孟達等人甘願做劉備的內應,但是他們不能代表大多數益州的民衆。事實上,連張鬆的哥哥都不支持張鬆,出賣了他。因此,輕兵遠襲、不要後方,又難以得到民衆的支持,劉備採取襲擊成都的舉動,就成爲了地地道道的冒險。

龐統之所以把這條計策確定爲上計,與他骨子裏的冒險性格有關。在龐統的計策中,有很多這種冒險的成分。比如說劉備剛一入川,他就勸劉備擒拿劉璋,想要不勞而奪取益州。如果這個行動成功的話,也不一定能夠奪取益州,更何況不一定能夠成功。正是這種冒險的性格,才使得他成爲三國時期少有的戰死前線的重要謀士。

至於說龐統的下計,確確實實是一條下計。龐統讓劉備退出益州,回到荊州與益州的交界處白帝城。在這裏取得與荊州的聯繫,然後一步步向益州推進。這和後來夷陵之戰後,東吳進攻益州的情形是一樣的。在那個時候,東吳挾夷陵大捷之威,尚不能突破蜀軍阻攔,進入益州腹地。在這個時候,劉備就能夠突破阻攔了嗎?

更何況劉備率領軍隊進入益州,在葭萌關駐紮一年,他爲了收攬人心花費了無數心思。如果回師荊州,他的這一切努力都將付之東流。與其這樣,劉備還不如當初就率領軍隊,直接攻打益州快捷。雖然這個下計能夠百分之百地保證劉備和他部下的安全,但是會延長奪取益州的進程。所以劉備才認爲龐統的下計太緩,沒有加以採納。

三、中策的正確性。

既然龐統的上計和下計都沒有被劉備採納,那麼他的中計又有什麼合理性,值得劉備採納呢?劉備在採納龐統的中計時說,龐統的中計不急不緩,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龐統的上計和下計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那就是放棄劉備在葭萌關駐紮一年的成果,放棄劉備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臨時根據地。不管是劉備採取上計,輕兵遠襲成都,還是撤退到白帝城,捲土重來。葭萌關的臨時根據地是非放棄不可的。

我們知道,劉備駐紮在葭萌關,招攬人心,廣樹恩德,但是這種影響力是有侷限性的。劉備這樣做,就是想要讓自己在襲取成都的時候,有後方依託,而這個後方被劉備放在了葭萌關。在劉備與荊州的聯繫沒有打通之前,葭萌關的根據地對於劉備更加重要。可以說,如果輕易放棄葭萌關的根據地,對劉備是十分不利的。從這一方面來說,劉備不由自主地就傾向於龐統的中計。

龐統曾進獻上、中、下三計,但爲何劉備只採用了中計? 第3張

而劉備採取龐統中計的更重要的原因,是這個計策既綜合了龐統上下計中的優點,又避免了那兩個計策的短處。在當時,高沛、楊懷兩名劉璋的名將據守關頭,實際上對劉備是一種監視的態勢。如果劉備對成都有所動作,他們就會出兵威脅劉備的後方。無論劉備是否能夠拿下成都,他的葭萌關臨時後方是肯定要被高沛、楊懷消滅的。

因此,劉備要奪取益州,就必須先消滅高沛、楊懷這兩個直接威脅自己後方的敵人。在消滅他們之後,再以葭萌關爲後方,向成都穩步推進,這就避免了從白帝城方向推進的遲緩弊端。即便是戰爭的時間長一些,可也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並且能夠直接威脅成都。

事實證明,劉備採取龐統的中計是明智的。劉備在擒殺了高沛、楊懷後,留下霍峻防守葭萌關。在劉備向成都推進的時候,霍峻遭到了劉璋部下的圍攻。正是霍峻在葭萌關的奮戰,使得劉備安置在葭萌關的部下家屬安然無恙,保證了劉備的軍心不被動搖。我們可想而知,假如劉備按照上計行事,他沒有安全的後方,如果不能一舉奪取成都,可能會帶來多麼不利的影響。

而一舉襲取成都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劉備在穩定後方後,向成都發起進攻。可是出乎劉備意料的是,他遭到了劉璋的頑強抵抗。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在荊州諸葛亮、張飛、趙雲率領的援軍幫助下,付出了龐統戰死的代價,才佔領成都,奪取了益州。

即便是劉璋對勝利失去信心,要投降劉備的時候,成都還有精兵三萬,谷帛足支一年,吏民都願意死戰。我們可以想見,如果劉備對成都的襲擊沒能成功,他將難以短時間攻下成都。那樣一來,沒有後方依託的劉備,再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又沒有民衆的支持,他和他的部下將陷入滅頂之災。

因此,劉備採取龐統的中計,首先穩妥地解決了葭萌關臨時根據地的安全,保證自己有穩固的後方爲依託。然後對成都穩步推進,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個計策經過了實踐的檢驗,並獲得了成功。

結語:

在劉備發動對成都的進攻,奪取益州的戰役時,龐統爲他謀劃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認爲上計太急,下計太緩,只有中計不急不緩。因此劉備採取了中計,取得了益州之戰的勝利。這是因爲中計符合當時的客觀情況,綜合了上下兩計的優點,避免了它們的缺點,所以在實際運用中取得了成功。

實際上,龐統的中計纔是真正的上計。他的上計採取輕兵遠襲成都的行動,是一種極端冒險的計劃。這種冒險是很難成功的,如果失敗將讓劉備陷入滅頂之災。只有採取中計,採取穩固後方,穩步推進的辦法纔是上策。只是因爲龐統的冒險性格,纔將襲取成都的計策定爲了上計。當然作爲老練的將帥,劉備自然是不會採納龐統的上下兩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