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元雜劇是如何發展的?詳解元雜劇的發展史

元雜劇是如何發展的?詳解元雜劇的發展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元雜劇是如何發展的嗎?它的最初出現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間它經歷了從不完備到完備的發展過程。雜劇體制的完備、成熟並開始興盛起來是在蒙古王朝稱元以後。到了成宗元貞、大德年間,雜劇的創作和演出進入鼎盛時期。

雜劇最初流行於北方,以大都(今北京)爲中心,遍佈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響,它有不同的聲腔流派,魏良輔《南詞引正》說雜劇聲腔有中州調、冀州調和小冀州調。這種北方聲腔的劇種,很快流行於全國。

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樓集》記述了元代140多個著名戲曲演員(其中男演員30多人)的活動事。《青樓集》成書於至正十五年(1355),後又有增訂,其時距元亡不遠。它的記述說明元代的雜劇演出由北方發展到南方,遍佈各地。

後雜劇開始南移,當時在江南溧陽作官的元淮就有詩詠及馬致遠《漢宮秋》和白樸《梧桐雨》等劇本,這時距元貞元年只有四、五年,而到元貞、大德年間,雜劇已是“舉世行”,關漢卿、白樸等人的作品也已是“天下流行”了。

元雜劇是如何發展的?詳解元雜劇的發展史

元雜劇繁榮的過程中,出現了衆多的作家和作品。在元代的各類文學作品中,雜劇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最爲廣泛。在元代各類文學作品中,也只有雜劇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

元代雜劇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比以前的文學較廣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寫入作品,乃至成爲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擴充和提高了宋代話本在這方面開拓的新領域。

元雜劇的很多作品抨擊封建統治階級的官僚、豪紳以及他們的幫兇、爪牙對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剝削,同時歌頌普通人民對封建統治集團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反抗。

其中傑出的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受冤屈的竇娥形象控訴被認爲是世界的主宰——皇天后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爲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更是表達了十分強烈的反抗精神。

元雜劇是一種包含有“唱”、“念”、“做”......的戲劇樣式,它的劇本描寫人物故事則主要通過歌唱和唸白。一些優秀劇本的唱詞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詩劇的色彩。

唸白部分由於受唐、宋以來的戲劇傳統的影響,常有插科打諢,頗富幽默趣味。

元雜劇也經歷了自盛而衰的過程,大體同這個過程相當,雜劇作家的創作活動,可以分爲前、後兩期。前期約爲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這是人才輩出、作品爭奇鬥妍、各競異彩的繁榮時期。

除了關漢卿、王實甫和白樸、馬致遠這幾位著名作家外,還有高文秀、紀君祥、楊顯之、石君寶、尚仲賢、李好古、李文蔚等。其中活動年代較早的作家是關漢卿、白樸、石君寶、李文蔚、楊顯之等。

後期約自武宗至大年間至元末。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作家雖還不斷出現,作品也產生不少,並且其中鄭光祖、宮天挺等人的作品還有一些特色,但總的成就遠不及前期。

大致從英宗正統年間以後,就明顯地呈現衰微狀況。這一時期還有一個特點是創作中心由大都移向臨安(今杭州)。

到了明代中葉以後,雜劇的演唱逐漸失傳,顧起元《客座贅語》中說:“南都萬曆以前,公侯與縉紳及富家,凡有宴會、小集多用散樂,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若大席,則用教坊打院本(即演雜劇),乃北曲大四套者”;“後乃變爲南唱……大會則用南戲。”

據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在萬曆以前雜劇演唱已經罕見,他於嘉靖末年聘請當時唯一精通北曲的老藝人頓仁教授女伶唱元雜劇;還記頓仁說:“此等詞(指雜劇)並無人問及。”

到了清代乾隆末年,葉堂《納書楹曲譜》所收的可唱的元人雜劇(包括元明之際的作品)計有15種。

元雜劇是如何發展的?詳解元雜劇的發展史 第2張

這15種雜劇大抵每種只能唱一、二折,能夠演出的更少。在能演出的折數中,以關漢卿的《單刀會》第三折(“訓子”)和第四折(“單刀”)最爲流行。

但戲曲史家認爲《納書楹曲譜》所記樂譜(工尺譜)已非元雜劇原來唱法,而是所謂“元曲昆唱”。在元雜劇演唱方法失傳或基本失傳的同時,劇本也大量地散佚了,但流傳下來的仍有不少。

有關雜劇作家、作品的著錄,自元末就開始。鍾嗣成《錄鬼簿》著錄作家152人,作品450餘種。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補充著錄元明之際的作家71人,作品156種。

到了明初,雜劇劇本還保留很多,李開先《閒居集?張小山小令後序》記載:“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從現存元雜劇中不少來自明代“御戲監本”和“內府本”這一跡象來看,李開先說法或許有所根據,而“一千七百本”中當有大量雜劇劇本。

洪武時候的一位“親王”,朱元璋的兒子朱權著《太和正音譜》,就著錄了元代以及元明之際雜劇作家191人,作品560餘種。李開先還說他藏有雜劇千餘種。自那時以來,大量散佚,今存作品約計只有李開先所藏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