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何說歐陽修、蘇軾生活在清朝不會善終?

爲何說歐陽修、蘇軾生活在清朝不會善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何說歐陽修、蘇軾生活在清朝不會善終?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歐陽修與蘇軾,是我國北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兩位大家,他們先後爲文壇領袖,關係亦匪淺,既是師徒,又是朋友,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都有着重要的精神力量。爲何有人說歐、蘇生活在清朝必死無疑呢?我從歐陽修與蘇軾的性格說起,再論清朝的社會環境,反觀文人與時代的密切聯繫。

清醒醉翁與頑童東坡

說起歐陽修,我們第一反應好像就是那位"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的"醉翁",醉翁所醉不僅在酒,還在山水,更在心事。

歐陽修在文壇上是一代領袖,在政治壇上亦居高位,他是一位改革家、實幹家。面對重安內輕攘外的北宋,他清醒提出要改變"三冗二積"的局面,"三冗"即冗兵、冗費、冗官,"二積"即積貧、積弱。然而改革之舉勢必牽扯諸多人的利益,以范仲淹爲首的改革派遭到貶謫。當時一名諫官在宴會之上大肆詆譭范仲淹,時局所困,心有不忿之人自然不敢多言。然而歐陽修卻在宴會之後寫下大名鼎鼎、酣暢淋漓的《與高司諫書》,以下爲大家節選片段(讓我們來看看文化人如何斯文罵戰)——

"夫人之性,剛果懦軟,稟之於天,不可勉強。雖聖人亦不以不能責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飢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爲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伕力所不敢爲,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爲何說歐陽修、蘇軾生活在清朝不會善終?

什麼意思呢?人的性格,剛毅果斷、怯懦軟弱都是天生的,不可以強行改變。就算是聖人,也不能用辦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別人。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親,自己愛惜烏紗帽,害怕吃不飽穿不暖,看重利益俸祿,因而不敢稍違背宰相的意思以至於受刑遭禍,這是庸碌之輩的常情,您只不過是做了一個沒本事的諫官而已。雖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將憐憫您的無能,而不會必須強迫您必須做到什麼事。如今卻不是這樣,您自己不慚愧,反而昂首挺胸、洋洋自得,詆譭有才能的人,說他應當被貶黜,希望以此來掩飾自己不據理力爭的過錯。有能力做卻不敢做,是愚笨的人;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是過錯,這真是個僞君子。

大意就是您無能不是您的錯,但是您通過詆譭賢人來掩飾自己的無能就太過分了。短短几句話我們就能看到歐陽修的嫉惡如仇和金剛怒目。

蘇軾是歐陽修的學生,同時也是歐陽修的好友、同道,二人雖爲前後輩,但是意氣相投、互相欣賞。

蘇軾說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熱愛世界,熱愛人羣,還熱愛吃,愛吃的文人大抵是可愛的,被貶黃州還能寫出《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但他在政治上同樣是一位堅持原則、不隨上下的君子。他對不公正的社會現象予以猛烈抨擊——"有兼併之族而賦甚輕,有貧弱之家而不免於重役"、"富者地日以益而賦不加多,貧者地日以削而賦不加少",對"士大夫畏之而不敢議"表示不滿,他提出要對損公肥私的現象嚴加管制。

清朝文字獄——文士的悲歌

近幾年有許多以清宮爲題材的電視劇,從宮鬥之背後我們也可看到康乾盛世的繁華,甚至可比之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然而繁華的背後又隱藏着什麼?清軍爲異族,入侵歷史文化厚重的中原,總顯得底氣不足,爲了鉗制復興思想,在文化上推行八股文,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存天理,滅人慾",甚至大興文字獄,從文人的詩詞章句中捕風捉影,下令各級官員徹查全國書籍,對有悖逆思想的文人嚴加處置。

"往往爲興一案而關聯七八省,株連數百人,從發案到最後結案又拖延數十年",可見一案的牽連之廣。對於觸犯文禁的人更是刑法嚴酷,凌遲、分屍,"應有盡有",若是犯案之人以死,還要掘開墳墓戮屍,令人不寒而慄。給大家舉個例子,乾隆47年,卓長齡所著的《憶鳴詩集》被認爲有"憶念前明"之意,"鳴"與"明"諧音,上報給乾隆。乾隆帝大爲光火,稱其"喪盡天良,滅絕天理,真爲覆載所不容",卓家幾遭滅門。

"尋章摘句,吹毛求疵;穿鑿比附,誅意攻心;探頭探腦,告密成風;;疑神疑鬼,保官爲上;;過猶不及,文網日密;寧嚴勿弛,誅連日衆"。在清朝統治的268年間,竟有200多起文字獄,每一起牽連之廣不可想象,不僅涉案文人獲罪,其家族亦難以倖免,甚至未盡揭發義務的官員也要受罰,接待過"罪人"的旅社茶館也要受罰,令人思之極恐。

文人與時代

試想,在清朝這種大興文字獄的高壓政治環境下,文人連說話都要謹慎,又怎敢議論政治,發表己見。乾隆皇帝要求臣子"各抒己見,深籌國計民生要務,詳酌人心風俗之攸宜,毋欺毋隱",而現實卻與此大異,羣臣稍有不慎便是牢獄之災。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之中,歐陽修與蘇軾這等剛直耿介之士又怎有生路?

的確,歐陽修和蘇軾如果在清朝必死無疑,但我們可以更近一步思考一個問題,在清朝會出現歐陽修與蘇軾嗎?

特定的社會環境出現特定的人,時勢造英雄。北宋廣開言路,勵精圖治,給文臣以極高的社會地位,纔有范仲淹、歐陽修、梅饒臣、蘇軾、王安石、黃庭堅、司馬光等一大批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可愛文人出現。清朝爲維護統治,鉗制思想,致使讀書人終日埋首於古籍,社會思想僵化,最終如八股文一樣全無生氣,人才枯竭。(一往文學作者:李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