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歐陽修被稱爲千古伯樂 歐陽修舉薦的人才都有哪些

歐陽修被稱爲千古伯樂 歐陽修舉薦的人才都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北宋歐陽修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獎引後進,如恐不及, 賞識之下,率爲聞人。”

——《宋史 ·歐陽修傳》

歐陽修被稱爲“千古伯樂”,最早可追溯到脫脫編修的《宋史》,其中,驚才絕豔如蘇軾、文學成就如曾鞏等不世出的大才,統統都是歐陽修的門生故吏。

那麼,歐陽修究竟舉薦了多少人才?

歐陽修被稱爲千古伯樂 歐陽修舉薦的人才都有哪些

偏科的蘇軾

蘇軾的文學基礎來自父親蘇洵的家學。蘇洵在自己科舉屢屢落敗後,將經世致用的希望寄託於兒子蘇軾、蘇轍身上,在《上張侍郎第一書》中回憶了其對二子的教育。“始學聲律,既成,以爲不足盡力於其間,讀孟、韓文,一見以爲可作”。

自幼,蘇軾便接受了策、論類文章的教育,父親蘇洵認爲時文“好奇而務深”“虛浮不實”,倡導“文貴自然”“有所不能自已而作”,這與當時正在醞釀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暗和,所以,蘇軾年少時接受的教育恰恰跟隨了文學變革的腳步,使得他在日後的科舉考場上,受到了歐陽修的關注。

關於歐陽修與蘇軾,多年來一直盛傳,蘇軾殿試考了第一,但因爲歐陽修誤認爲這是自己門生曾鞏所寫,爲了避免徇私,將此文的真實作者蘇軾降爲第二。然而,如果我們深入去看曾鞏和蘇軾的文章,會發現這種說法破綻頗多。相反,真實的情況,可能會更令我們意識到歐陽修對蘇軾的知遇之恩。

宋仁宗嘉祐年間,考生在殿試階段幾乎不會再落榜,只是用來決定最終名次,所以,省試在宋代科舉中才是最重要環節。按《宋史》載:宋代省試“凡進士,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到了宋仁宗寶元年間,在李淑的建議下,又改成了:“先策,次論,次賦,次帖經、墨義,而敕有司並試四場,通較工拙,毋以一場得失爲去留。”

也就是說,在進士科舉考試中,並非單單考一科,而是綜合策、論、賦、帖經(墨義)四科的總成績,進行綜合排名,蘇軾斬獲第二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也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科目而已。

事實上,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與曾鞏《論刑賞》穩健的行文風格有着霄壤之別,曾鞏不喜堆砌辭藻,不喜旁徵博引,甚至很少提綱掣領地對文章作出總結,文風樸素。而蘇軾的文章一改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之風,行文平易曉暢,用典炫技頗多。

此外,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蘇軾的用典也存在着很大問題。

在蘇軾文章中所引用到的《詩小雅巧言》中,蘇軾寫道:“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湍沮”。

但翻開原文,其實是:“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也就是說,蘇軾把原文記混了。

這還不算,在文中所引用的堯帝三阻皋陶判刑的典故中,完全是蘇軾瞎編的:“當堯之時,皋陶爲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蘇軾在短短六百多字的文章中用典頻頻出錯,但行文、觀點、論述卻皆是頂尖,這讓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糾結不已,他的“伯樂”能力也讓他做了比較突破的選擇——給到才華橫溢的蘇軾以第二名的成績。

放榜之後,歐陽修專程去問蘇軾,他文中提到的“堯曰宥之三”的典故出自哪裏,結果,蘇軾給了歐陽修一個十分瀟灑的回答:“想當然耳,何必須要有出處。”

這種級別的考試,蘇軾敢瞎編典故,也幸虧是遇到了脾氣好又愛才的歐陽修,到底也沒有和他計較,蘇軾也從此順利踏上仕途。

從最後的授予官職來看,蘇軾的總成績並不出彩,甚至處於殿試考生的中下水平:北宋的殿試成績從一甲即爲甲科,二至五甲爲乙科或丙科,不同的成績對應的是不同的授官職位。蘇軾的最終殿試成績爲進士乙科,試後授官縣主簿,處於最基層。

在四科考試中的《春秋》對義中,蘇軾考了第一,後來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又得了第二,但總成績失常如此,可見其餘兩科發揮之差,如果沒有伯樂歐陽修在省試中將蘇軾的文章定爲第二,或許蘇軾在當年科舉名落孫山也猶未可知。

歐陽修被稱爲千古伯樂 歐陽修舉薦的人才都有哪些 第2張

曾鞏的漫漫科舉路

在蘇軾的同屆考生中,時年三十九歲的曾鞏可謂一路坎坷。

論及出身以及家庭底蘊,曾鞏並不比蘇軾遜色,曾鞏家族世代爲學者,祖父曾致堯,曾任尚書戶部郎中,而父親曾易佔,也是太常博士出身,曾任臨州尉,知監等。曾鞏自身遺傳了家庭的良好基因,天資聰慧、記憶超羣,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早十二歲時,就嘗試寫過科舉《六論》。

可偏偏生不逢時,曾鞏年輕時的科舉考試裏,華麗的文風以及劍走偏鋒的奇詭論述往往能博得考官青睞,很明顯,這並不是曾鞏所擅長的。

在1037年到1056年的將近二十年間,曾鞏參加的兩次科舉都以落第告終,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又讓曾鞏揹負起了沉重的負擔。但好在,在這期間曾鞏認識了改變自己一生的伯樂歐陽修,成了他的門生。

曾鞏與歐陽修認識得很早,是在曾鞏第一次進京考試之後,當時的歐陽修是館閣校勘。曾鞏對於崇好古文的歐陽修向來仰慕,藉助這次進京趕考的機會,曾鞏給歐陽修寫了第一封信《上歐陽學士書》,信中,曾鞏希望歐陽修能夠了解到自己的志向,並且希望歐陽修可以收自己入門。

對於不第的曾鞏,歐陽修並沒有任何的輕視,收到曾鞏的信件後,歐陽修被信件內容以及後來的《時務策》打動了,歐陽修發現,這位聲明不顯的曾鞏,不過是因爲擅長策論而輕於盛行一時的科舉時文罷了。

發現曾鞏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歐陽修很快回復曾鞏,並稱其爲 “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並寫了《送曾鞏秀才序》,爲曾鞏的屢試不第叫屈,從此將曾鞏收入門下,悉心栽培。

即便曾鞏是個高齡落榜生,歐陽修也對他做出了極高的評價:“過吾門者百千人 ,獨於得生爲喜”。

雖然多次名落孫山,但在歐陽修的極力扶持下,曾鞏並沒有因此放棄仕途,終於在嘉佑二年(1057年)以39歲高齡中了進士。入仕之後,經過歐陽修的舉薦,曾鞏就任於館閣校勘,歐陽修對於文學的見解深深影響到曾鞏,師徒二人的文章具備的紀實性,也就是崇尚實學、反對形式主義的文風也深深影響了北宋中後期的科舉考場。

終其一生,歐陽修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栽培曾鞏,而曾鞏除了作爲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以外,處理政務風格務實、細緻,願意深入到基層調查瞭解工作,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地方齊州、越州、洪州都留下了美名,這也是曾鞏對於務實主義者歐陽修提攜之恩的最好回饋。

歐陽修被稱爲千古伯樂 歐陽修舉薦的人才都有哪些 第3張

星光熠熠的科舉第一榜

嘉佑二年(1057年)對於進東京汴梁趕考的衆多學子來說,不是一個好年份。

如果不小心參加了這一年的科舉考試,那就避不開一件事——崇尚古文運動,並遇到向來反對北宋前期以詩賦取士的考試標準的主考官歐陽修。

在《六一詩話》中,歐陽修宣示了他對過往科舉考試的看法:“自科場用賦取人,進士不復留意於詩。故絕無可稱者”。而擔任當年主考官的歐陽修自然大刀闊斧的對考試內容進行了改革。

這個改革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卻被後世稱爲“千年科舉第一榜”,大名鼎鼎的蘇軾、曾鞏正是這場改革的受益者。

歐陽修擔任主考的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曾鞏只不過是當年科考的一個側影。當年科舉各科共錄取了899人,其中進士388人,在這一大羣人中,對後世造成巨大影響的就有十多人,除了上文提及的蘇軾與曾鞏,這份進士名單還有蘇轍、張載、程顥、程頤、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

這些榜上有名的人又達成了什麼成就?

王安石變法骨幹:章惇、呂惠卿、曾布,對當時社會發展以及後世借鑑有極大參考意義。關學:由張載創始,以《易》爲宗,以《中庸》爲體,以《禮》爲用,以孔、孟爲法。他提出了以“氣”爲本的宇宙論和本體論哲學思想。洛學:以程顥、程頤兄弟提出,以儒學爲核心,並將佛、道滲透於其中,旨在從哲學上思辨"天理"與"人慾",主導兩宋交際哲學思想。蜀學:由“三蘇”父子創立的儒學派別,經學方面頗有造詣。此外,當屆科舉還出了九名宰執,文官出身的王韶甚至主導了宋夏之間的熙河大捷。嘉佑二年,由歐陽修主持的科舉考試,無論從含金量還是影響力,在這千年的科舉史中,可稱得上巔峯時代。

“門生故吏滿天下”的名士在歷史上並不少見,但論及質量,首推的還當是歐陽修。

歐陽修是個務實主義者,這從他的文章風格就可窺探幾分。歐陽修的思想講究文道並重,講究寫實性和實踐性,也一直倡導詩文革新。歐陽修極力反對五代宋初的誇張虛浮的文風 ,他認爲,自五代到當世的文學作品修飾浮誇、辭藻過於華麗而言之無物。

歐陽修的思想在他主持的科舉考試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言簡意賅、言之有物、注重實學,因此,務實的歐陽修也爲宋廷篩選出一大批人才,而在歐陽修之後,他的思想仍然在兩宋科舉中因襲,影響深遠。

慧眼獨具的歐陽修既能識才愛才,又能不計親疏舉才薦才,“千古伯樂”的美稱於他而言,應當是實至名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