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蘇轍與蘇軾的不同之處:性格、仕途、政績、晚年、文學

蘇轍與蘇軾的不同之處:性格、仕途、政績、晚年、文學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軾與蘇轍作爲親兄弟,又都文采斐然,有很多相近之處,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甚至是相反之處。下面來一起看看他們的不同之處有哪些。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蘇轍與蘇軾的不同之處:性格、仕途、政績、晚年、文學

性格

蘇軾的性格豪放不羈,鋒芒畢露;蘇轍卻沖和淡泊,老成持重。

這種區別,在他們少年時代已表現得很明顯。

蘇軾喜歡遊山玩水,如果有山可登,有水可涉,子瞻未嘗不拎其衣襟先之,有不得至,爲之悵然移日。蘇轍對此也有興趣,常常從之遊,但是沒有到蘇軾那個程度,所以蘇軾常常是翩然獨往。這種性格,對他們以後的政治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

蘇轍的政治主張常常比蘇軾還尖銳激烈,但他遭受政敵的迫害卻比蘇軾輕得多。據《宋史》本傳載,王安石以蘇轍寡言鮮語,素有敬心。

無論被貶何處,蘇軾都要與朋友交往,往來書信,因此軼事多多。

蘇轍自汝南返回潁昌後的十年中,除見過極個別的親友外,幾乎謝絕了一切往還,連大門也很少出。他說:“宇宙非不寬,閉門自爲阻。心知塵外惡,且忍閒居苦。”(《見兒侄唱酬次韻》)“經年客不至,不冠仍不衣”(《杜門》)。“閉門潁昌市,不識潁昌人”(《閉門》)。

他的“閉門不出”,完全是爲時局所迫,完全是爲了避禍。

蘇轍自三十歲最後一次離開故鄉以後,再也沒有機會返蜀。他們兄弟本來一直思念故鄉,但自嶺南北歸,任便居住時,蘇轍直歸潁昌,蘇軾則在潁昌、常州之間猶豫不決,但二人都不敢回蜀居住。因爲他們若回故鄉,必然給政敵以話柄,對自己更加不利。

仕途

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蘇轍比蘇軾更不得志。

蘇轍應制科試,因出言“不遜”,被抑入四等。蘇軾初從政,就是鳳翔籤判,蘇轍僅被命爲商州軍事推官,且未赴任,起點就比蘇軾低得多。

在熙寧年間,蘇軾歷任密、徐、湖三州地方長官,蘇轍卻一直擔任幕僚,貶官筠州以前,才做到南京籤書判官。

但在元祐年間,蘇轍很快從小小縣令躍居副相,蘇軾卻遭到新、舊兩黨的夾擊,不安於朝,奔走於地方和朝廷之間。

政績

蘇軾一生八典名郡(密、徐、湖、登、杭、潁、揚、定),地方政績頗爲顯著。

蘇轍僅元祐末由門下侍郎出知汝州,但爲時甚短。其前還作過半年的績溪令,又在生病。因此,他的地方政績幾無可言。蘇轍一生政績,主要表現在元祐年間在朝廷任職期間。蘇轍的政治才能,也只在元祐年間纔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

由於蘇轍晚年有十餘年的閒暇致力於著述,因此他的學術著作比蘇軾還多。

蘇軾有《易傳》9卷(實爲三蘇合著)、《書傳》13卷(今本20卷)、《論語說》5卷,共27卷。

蘇轍有《詩集傳》20卷、《春秋集解》12卷、《老子解》2卷、《古史》60卷,共94卷,收入文集的《孟子解》、《論語拾遺》、《歷代論》等還未計算在內。

如果說蘇轍在年齒、爵位、學術成就方面超過了蘇軾,那麼在文學藝術領域卻比蘇軾略遜一籌。蘇軾是通才,他在詩、詞、文、書法、繪畫等各個領域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蘇轍是偏才,他的成就主要在詩歌、散文方面。

蘇轍與蘇軾的不同之處:性格、仕途、政績、晚年、文學 第2張

晚年

蘇軾晚年主要在海南度過,後來北歸客死常州,因此無暇整理舊作,也無暇安排子孫後世,更談不上安度晚年。

蘇轍則不同,他的晚年平靜而祥和。在潁昌,他與三個兒子忙於經營住宅。蘇轍子孫成羣,家有百口,不止是他自己的子孫,而且還包括了蘇軾的子孫。

文學

一般人都認爲,蘇軾的文學成就遠遠高於蘇轍,其實關於蘇氏兄弟詩文的優劣,歷來有不同看法。

蘇軾說:“子由詩過吾遠甚。”(《記子由詩》)又說:“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爲不如。其爲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答張文潛書》)這並不是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

蘇軾論詩論文,都追求“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轍《子瞻和陶詩引》)、“外枯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評韓柳詩》)的藝術風格,蘇轍“汪洋淡泊”的藝術風格,正符合他的審美趣味。

秦觀在《答傅彬老簡》中,就同意蘇軾的看法:“中書(蘇軾)嘗自謂‘吾不及子由’,僕竊以爲知言。”

陸游、周必大也有類似的看法,周必大《跋子由〈和劉貢父省上示坐客〉詩》載,周向陸請教學詩之法,陸要周讀蘇轍詩。周“退取《欒城集》觀,殊未識其旨趣”,後來才覺得轍詩“溫雅高妙,如佳人獨立,姿態易見。然後知務觀(陸游)於此道真先覺也”。

實事求是地講,蘇軾的文學成就確實高於蘇轍,但這並不意味着蘇轍的文學成就就沒有他的特色,或者說文學成就低。

他們兄弟倆的文學作品,風格不同,氣質不同,不能簡單的做優劣比對。

蘇軾的詩文外放奔涌,蘇轍的作品內斂含蓄,他們的文學成就與他們的人生一樣,各有千秋,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