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歐陽修與包拯的關係不好嗎?歐陽修爲什麼說包拯“素少學問”?

歐陽修與包拯的關係不好嗎?歐陽修爲什麼說包拯“素少學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包拯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本站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歐陽修和包拯都是北宋仁宗時期的名臣,歐陽修在文學上更是負有盛名。爲什麼歐陽修要以包拯“素少學問”來指責他呢?難道他真的嫌棄包拯學問少?難道是他和包拯不和關係緊張?

歐陽修與包拯的關係不好嗎?歐陽修爲什麼說包拯“素少學問”?

“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

歐陽修在《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中以素少學問來彈劾包拯。這也是後來很多人斷章取義認爲包拯“沒有學問”甚至是“不學無術”,是被民間完全神話的人物,甚至還有人以此引申出包括歐陽修在內的當時的著名士大夫都看不起包拯等等。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於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一個耕讀之家。從族譜可知是楚國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孫。父親包令儀是進士出身。官至虞部員外郎,晚年致仕移家合肥城內居住。包拯在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因父母年邁,包拯不忍離父母太遠,於是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直到他的父母相繼過世,包拯守孝滿後,直到景佑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當時,時任宰相的呂夷簡聽說了包拯的事蹟,知道他舍仕途而行孝道,侍奉父母10年,直到父母相繼過世後才重新出來做官,早就想見見這位大孝子了。剛好包拯進京接受任命,住的地方靠近呂夷簡的官邸,他以爲按照官場慣例,包拯應該會來拜見他以尋求他的認可和關照。誰知包拯過相府而不入,接過任命就直接上任去了。

歐陽修與包拯的關係不好嗎?歐陽修爲什麼說包拯“素少學問”? 第2張

包拯在地方任上,廉潔公正、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更是爲百姓辦了很多實事。後入京任監察御史,更是立朝剛毅,不畏權貴,多次彈劾皇親國戚、達官顯貴。最後彈劾都達到了目的。因爲孤直的包拯不達目的不罷手,彈劾一個人可多達7次,直到皇帝將其人罷官爲止。

"貴戚宦官爲之斂手,聞者皆憚之"。——《宋史》

後來暫代理開封府時,包拯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大開正門,設鳴冤鼓。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於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以前告狀的人,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由於告狀的人不能直接面見官員,府吏往往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此弊,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更是將他奉爲神明崇拜。

1059年,時任三司使的張方平由於買土豪的財產以權謀私,被包拯上疏將其彈劾免官;由宋祁接任,包拯又彈劾宋祁徹夜喝酒,不足以擔任;宋祁被免後,由於太頻繁的更替人員,導致這個財政部長的職位無人敢輕舉妄動。就在這時,皇帝卻任命由包拯以樞密直學士之職暫任三司使。而包拯也是立即受命毫不推辭。

這就有點微妙了,包拯連續兩次把人從這個職位上彈劾下去,轉而自己卻坐上去了。因此,引得他人議論紛紛,覺得包拯是不是自己貪圖這個位置才把別人彈劾下去的。對此,歐陽修就上了《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彈劾包拯,說包拯性格直學問少,認爲包拯不適合接任這個職位。

歐陽修與包拯的關係不好嗎?歐陽修爲什麼說包拯“素少學問”? 第3張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表面上看是歐陽修指責包拯性格剛直,學問不深,其實並不是真的說包拯學問少的問題,包拯也是堂堂正正的進士及第,雖然不能和他這種大文豪相比,但是文化底子是沒問題的,他其實是知道包拯對於人情世故不太精通,對於古代士大夫的風度,禮法和規矩不夠熟悉和掌握。對於包拯的人品,歐陽修是非常信任的,但他不願包拯因爲不避嫌而影響了他的好名聲。

“伏見陛下近除前御史中丞包拯爲三司,使命下之日,中外喧然,以謂朝廷貪拯之材,而不爲拯惜名節。然猶冀拯能執節守義,堅讓以避嫌疑,而爲朝廷惜事體。”——《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整篇看下來,看似批判,實際是在保護包拯。避免包拯患了官場的大忌諱。包拯因爲自己的清心直道,自覺品行端正,也絕不會做出貪贓枉法的事情來,就一口答應了,覺得自己也是能勝任三司使的,現在聽歐陽修的一席話也就醒悟過來了。馬上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然後馬上閉門反省不上朝,也不接受朝廷對他三司使的任命。 但是仁宗卻非常信任包拯,他覺得這個職務非包拯莫屬,別人幹他不放心,最後事情拖了一年多,包拯還是“被迫”上任。

包拯一生就像他在任上寫的詩“清心爲治本,直道是身謀”正直剛強,清心直道,獨來獨往。

也慶幸包拯生在那個清明的時代,有歐陽修那樣的君子同僚幫助點撥他,也有宋仁宗這樣的賢君信任重用他,那時期的君明臣賢的良好風氣真是令人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