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南宋時期,花鳥類與山水類的題畫詞分別有怎樣的特點?

南宋時期,花鳥類與山水類的題畫詞分別有怎樣的特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時期,題畫詞十分受歡迎,其中花鳥類與山水類的題畫詞頗具特色。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南宋題畫詞中,花鳥類題畫詞共58首,題畫詞在南宋之所以鍾情花鳥,原因有二。一是宮廷因素,南宋的畫壇主要有宮廷畫家把持,宮廷畫家除了應制一些畫作以外,以寫實爲主的能夠體現繪畫技能的花鳥畫,自然是他們創作的主要表現之一。而宮廷所尚,下必興焉。

其二是社會思潮,當時的南宋社會,無論朝廷還是民間,需要的都是一種祥和、平穩的氛圍。正像漢學家高居翰所說:“和兩個世紀以前南唐李煜的畫院一樣,南宋畫院奉職在一個永遠憂懼着北方入侵的不安定朝廷下,在這種時期創作的畫家們,也許感到有肯定和平與安定的必要。”

而花鳥繪畫正符合了這一需求,花鳥當中的鷗鷺、雪雁、梅蘭竹菊或入屏風、扇面或點綴山水,畫面充滿閒適。考察南宋花鳥類題畫詞有特點如下。除此之外,由於社會和詞體文學本身的發展,南宋山水類題畫詞也具備三個顯要特徵。

一、花鳥類題畫詞

1.濃郁的生活氣息

花鳥畫本身的特點之一便是極具觀賞性,加之所題之對象多爲屏風、扇面,既有藝術同時又具有生活化的功能。詞發展到南宋,結社、唱和現象增多,詞用北宋以來的“應歌”正逐步轉向南宋的“應社”屬性。從題花鳥類題畫詞的詞序來看,此類題畫詞多爲“應社”之作,當然其“應歌”的詞也還存在。

南宋時期,花鳥類與山水類的題畫詞分別有怎樣的特點?

如辛棄疾的<菩薩蠻冰花的皪冰瞻下>詞序雲:“十月十三日,寶應宰招飲,弟子常盼酒所指屏間畫梅乞詞”。“花鳥畫”本身乃是文人清玩之物,相比人物與山水畫,花鳥畫更給人一種自然、天真之趣。北宋花鳥畫大多爲宮廷畫院之作,在北宋的題花鳥畫中,以鷗鷺、雪雁、鶺鴒、梅、竹居多。

到了南宋題畫詞題寫對象中,“鳥”漸飛去而獨“花”盛,其中原因在於一方面南宋盛行小幅畫加之文人喜靜厭動,自然“花”受到了強烈關注。題寫對象花以梅花居首,次之菊花、蘭花、水仙、荼蘼等,詞人或題屏風或題掛軸,頗能反映南宋文人的生活情趣。

2.以畫傳情,以畫“留春”

題花鳥類題畫詞與一般詠畫詞最大的區別在於其“留春”性質,其性質是由於所詠對象——繪畫決定的。花木易凋,鳥亦動飛,但一經畫者描摹入於畫面,便達到了“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的藝術效果。作爲空間藝術的繪畫和時間藝術的詩歌,在花鳥類題畫詩詞當中達到了時空的拼接,使詩畫這一“姊妹”藝術達到了完美融合。

繪畫使觀者停留在美好的“花鳥”景物之中,從而使詞家一掃“惜春”、“悲春”之感,畫面與情感達到了一種“補償”機制,使詞人能夠徜徉在這“假真”的物象之中。無論是詩中高潔的“梅花”還是聖潔的“水仙”,一旦進入詞人手裏變成優美詞作,都沒有了現實裏的辭樹易凋的感覺。

3.纏綿悱惻,比擬佳人

歷來品畫方家,見梅竹則論高逸,見芙蓉、水仙則曰富貴,熟不知,花鳥之畫,以寫真以形似者爲上。即便以墨不設色之畫,亦不可去形太遠,或可稱其爲“似與不似”之間可也。

南宋時期,花鳥類與山水類的題畫詞分別有怎樣的特點? 第2張

關於“形似問題”,筆者在在此不得不老生常談,不獨當下論畫者,即在宋元以後,畫論、畫評之論畫,無不常引歐陽修“古人畫藝不畫形”、東坡“論畫若形似,見與兒童鄰”之句,自東坡以後,凡舉“形似”者,便被認爲是“門外漢”、不入流者。

範達明先生在《中國畫:學問與研究》一書中論曰:“‘古人畫意不畫形’的說法,不過是強調了繪畫在主題審美心理定勢中最終要求出現的狀態或達到的境界—意。他不能不是有畫之形所達到的‘意’,是繪畫審美達到高級階段或最高境界的表現,或許,所謂‘古人畫意不畫形’,更精確的說法是‘古畫畫意先畫形’”。

花鳥畫之重“形似”與詞體相結合,加之傳統以“花”比人等因素,在花鳥類特別是題花類題畫詞當中,往往將“花”喻爲曼妙的美人。花易凋零與容顏易老、盼將不歸等愁緒摻雜在一起,形成了此類題畫詞所特有的纏綿悱惻。有“詞中李商隱”之稱的吳文英及“二窗”並稱的周密,在題花鳥類詞作中,體現了上述的特點。

再如在張炎的<華胥引溫泉洗罷>中,該詞詞序“錢舜舉幅紙畫牡丹、梨花。牡丹名洗紅妝,爲賦一曲,並題二花”。詞中化用李白《清平調》三首詩意入詞,讀來淡雅別緻。達到以人喻花,花人交映的目的。

二、山水類題畫詞

1.國家衰廢,山河之變

南宋山水類題畫詞因爲南宋已是“半壁江山”,朝廷與士大夫雖有“中興之志”但無奈言多行少,“中興”是泡影,但“議和”卻是認真。紹興十一年(1141)十一月到十二月,高宗爲主的“主和”派終於佔據了主流,南宋自南渡建炎以來,一直與金打打和和抗爭了十有五年,終於在紹興十一年正是割地“議和”。

南宋割讓京西唐、鄧二州及陝西南、秦二州之半予金,雙方以大散關爲界。陝西半部淪爲敵手,真是“中原當日三川震”!華山自然亦披胡塵。“中興”事業的失望,反映到文人的筆下,是何等的悲憤!

代表人物爲陸游:“中原當日三川震。關輔回頭煨燼。淚盡兩河徵鎮。日望中興運。秋風霜滿青青鬢。老卻新豐英俊。雲外華山千仞。依舊無人問。”該詞的寫作背景正是紹興十一年議和之事。

南宋時期,花鳥類與山水類的題畫詞分別有怎樣的特點? 第3張

議和以後,作爲天然屏障的“三川”之地,無疑淪爲“煨燼”,再加上作者想起“高宗建炎四年,南宋兩河地區(河北、河東)淪陷一事,當時寸土必爭與當下的苟且議和,怎能不令詞人心痛!收復失地真的只能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此時看“華山圖”,真是滿眼“舊山河”,一句“依舊無人問”,道出了詞人心中的無奈與憤懣。

2.大廈將傾,避世消憂

現實的山河無法收拾,轉而只能寄情山水,這方面以汪莘、張炎等人詞作爲代表。汪莘(1155—1227)字叔耕,號柳塘,又號方壺居士。休寧(今屬安徽)人,布衣。寧宗嘉定年間,他曾三次上書朝廷,社會弊病及方法,對排兵佈陣亦有新的,但均沒有得到朝廷答覆。有人想把他作爲遁世隱士向朝廷薦舉,但未能成功。

這樣的人生經歷,反映到了題畫詞上,“向畫裏嬉遊臥裏看”,以畫裏山水自得悠閒,調節自遣。類似的情緒也反映到張炎的題畫詞裏,但在張炎的山水類題畫詞裏,多了一些現實意思,觀畫如入桃源,現實則實無道路,在追求閒適、避世的過程中,多少帶有一絲的無奈和傷感。

南宋繪畫的一個突出特徵便是生活化、通俗化、民間化傾向,此種傾向不是民間畫家所爲,而是宮廷畫家所引導。或許那些宮廷畫師所表達的是一種虛構的民間太平盛世下的一片祥和,可在張炎的眼中,卻是“休去。休去。見說桃源無路。”的無奈而已。

南宋時期,花鳥類與山水類的題畫詞分別有怎樣的特點? 第4張

3.感性觀畫,理性入畫

在花鳥類題畫詞中,詞人明顯有一種“留春”之感,即在花鳥類題畫詞中有一種畫面與現實的“隔”感。這種“隔”感就是作者在現實與畫面之間的一種潛在“理性”,這種情形在山水類題畫詞中也有強烈的表現。

詞人在觀畫時,並未將畫中景物等同於現實景物,沒有把形象當做現實,這在題畫詞當中是個長久被人忽視,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徵。如“雪晴雲意,丹青手,應難寫”。

所列舉的第二、第三特徵,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山水的確給人一種遠離塵囂的暫時歡愉,但眼前的現實卻不能不理性、真實的面對。尤其對面對山水畫,現實與想象、感悟與理想之間的碰撞尤爲激烈。這就形成了感性與理性的一種碰撞,正是南宋社會心理的一種反映。

三、總結

山水與花鳥作爲詞人的寫作對象基本平分秋色,山水入詞確爲南宋詞之一大特色,這也反映出南宋詞進一步承載詩之寫抒功能,但花鳥尤其是“花”入詞則是自“花間”以來之傳統。何以在題畫方面花鳥類多於山水?筆者認爲,原因有二。

南宋時期,花鳥類與山水類的題畫詞分別有怎樣的特點? 第5張

其一,詞體文學本質屬性使然,詞體文學要眇宜修,“花鳥”詞一直以來都有入詞之傳統。面對“山水”,文人更傾向於以“詩”來表達,進一步說,面對“山水畫”,文人更傾向於用“詩”而不是用“詞”來表達與題寫。但對於“花鳥”則詩詞皆可。

其二,花鳥畫到了南宋時期有了較大的改變,北宋時的花鳥畫多強調寫生,南宋時多采用沒骨、雙點染、設色等手法。北宋時花鳥以宮廷畫院爲主,南宋的花鳥民間也開始興盛,這和江南多見花鳥無不關係。

南宋時花鳥種類更加豐富甚至獨成一門,除了牡丹、海棠、蘭花、菊花、松竹以外,木樨、梔子、葡萄、牽牛、海棠、櫻桃等與百姓生活貼近的題材進一步豐富,體現出強烈的生活色彩,進入了詞人的生活。

同時,花鳥畫發展到南宋,由北宋的長軸漸變爲南宋的冊頁和扇面,加之文人水墨的大放異彩。到了南宋,花鳥畫相對於山水畫,更加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更加貼近詞人的日常。花鳥畫的雅緻與清雋,更容易引發詞人的抒寫,繪畫的接續與發展,或是南宋花鳥類題畫詞興盛的主要原因,也是山水類題畫詞數量少於花鳥類題畫詞的本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