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長平之戰?秦國爲什麼要發動這場戰爭嗎?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長平之戰?秦國爲什麼要發動這場戰爭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耗時三年。而長平之戰僅僅持續了5個月,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衆所周知,“長平之戰”爆發的導火索,乃是秦國攻佔韓國野王后,上黨郡守馮亭將上黨郡獻於趙國。那麼,你知道秦國爲什麼要發動這場戰爭嗎?

根本原因:戰國後期兩大強國,秦趙之間必有一戰

進入戰國末期,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又經經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三代君王的治理,已經漸成獨霸之勢。而北方的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率先在組建了強大的騎兵,軍事實力大爲提升。

東方列國之中,韓魏早已衰弱不堪,楚國“鄢郢之戰”後又實力大損,齊國又經“五國伐齊”而迅速衰敗,燕國經過燕昭王短暫輝煌後也再度衰弱,反倒是強大起來後的趙國,在國力穩步提升的同時,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迅速進入強國之列。

作爲戰國末期的兩大強國,秦趙都視對方爲自己的最大敵人,雙方都非常明白,秦趙之間必有一戰。正因如此,自趙國崛起以來,秦趙兩國的明爭暗鬥便從來沒有停止,先有武靈王使秦,後有完璧歸趙,再有澠池相會,這實際上便是雙方的不斷試探。

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年),在歷經長期試探之後,爲了爭奪未來戰爭的主動權,秦趙兩國爆發了第一次正面較量,“閼與之戰”隨之爆發,結果秦國慘遭戰敗,堪稱“商鞅變法”以來的最大敗績。

直接原因:“太行八陘”的戰略地位,上黨郡對趙國太過致命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長平之戰?秦國爲什麼要發動這場戰爭嗎?

太行山乃是秦趙兩國的天然分界線,其山脈雖然山巒疊嶂,雖然其中被沁河、丹河、漳河、沙河、唐河等河流在山脈中沖刷出了一道道河谷,但這些河谷卻並不適合軍隊通行,因而自古以來,穿越太行山的交通道路,大多利用山脊隘口,其中最爲重要的便是“太行八陘”。

既然秦趙之間必有一戰,那麼誰佔據了太行山,或者說掌握了交通要道“太行八陘”,無疑便掌握了戰爭主動權。不同之處在於,由於趙國都城邯鄲距離太行山太近,一旦秦軍越過太行山,便可直撲邯鄲,因而秦國佔據太行山,是爲了奪取進攻主動權,而趙國佔據太行山,則是爲了奪取防禦主動權。

“長平之戰”前,“太行八陘”主要被秦、韓、趙、魏、燕五國所掌握,其中軹關陘在秦國境內,太行陘在韓國境內,白陘在魏國境內,軍都陘在燕國境內,其餘的滏口陘、井陘、蒲陰陘、飛狐陘則全部在趙國境內。

而從以上“太行八陘”的分佈不難看出,秦趙雙方爭奪的重點,其實就是邯鄲以西的“滏口陘”和“井陘”兩個交通咽喉。其實早年秦國之所以發動“閼與之戰”,目的便是爲了與趙國爭奪“滏口陘”和“井陘”,只是沒能成功罷了。

如此一來,隸屬於韓國的上黨郡的歸屬便變得至關重要了。上黨歸於韓國時,秦國想要攻打以上兩個關隘,還得從韓國借道,而如果上黨歸於秦國,那麼秦國大軍便可直接可以憑藉上黨高地的地利優勢,隨時進攻滏口陘和井陘,趙國的防守壓力必然驟增。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陷韓國野王,直接導致上黨郡成爲了一片飛地,韓惠王無奈之下,便想以上黨爲籌碼換取秦國退兵。如果真的讓秦國得到上黨,不僅將使秦國佔據戰略主動權,而且野王失陷後太行陘也落入了秦國手中,秦國的後勤補給也將變得極爲便利。此一戰,秦惠文王可謂一箭雙鵰。

正是看出了上黨對於趙國的重要性,上黨郡守馮亭纔有把握,可以利用上黨的歸屬,將趙國拉上對抗秦國的馬車。而對於趙孝成王來說,決不能允許上黨郡落入秦國手中,因此當馮亭獻上上黨時,即使明知將會因此引發戰爭,也不得不予以接受。

客觀原因:齊楚衰敗且列國混戰,使得秦國再無後顧之憂

到了秦昭襄王統治後期,秦國無論是國力還是軍力,都遠在東方列國之上,秦國唯一所擔心的,便是多次爆發的“合縱伐秦”,其中在秦昭襄王統治期間,便曾發生了兩次“合縱伐秦”,尤其是前298年齊將率領的聯軍,更是一度攻破了函谷關,這不得不令昭襄王犯嘀咕。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長平之戰?秦國爲什麼要發動這場戰爭嗎? 第2張

雖說彼時韓魏已經衰弱不堪,燕國剛剛有崛起跡象,但趙、齊、楚三大強國一旦聯手,秦國還真有點犯怵。這便是秦國堅持與楚國聯姻,而又不斷拉攏齊國的重要原因。

可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齊國竟然主動送上了門,其滅宋之舉迅速引發了韓、魏、楚、趙等國的不滿,而燕國與其又是世仇,於是秦國便利用此機會,與燕、韓、趙、魏四國結盟,組成聯軍攻打齊國,結果齊國連失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城未被攻克。而楚國也趁機在齊國背後捅了一刀,幹掉齊湣王,收回了淮北之地。此後齊國雖復國,但卻就此衰弱不堪。

齊國慘敗之後,秦昭襄王便又打起了楚國的主意,先以司馬錯爲將於前280年攻佔楚國黔中郡,迫使楚國割讓上庸和漢江以北的土地。後又於前279年派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攻陷楚都郢都,而楚國也因此喪失了江漢平原西部和鄂西北大片土地。此戰之後,楚襄王被迫遷都於陳,楚國也就此實力大損。

在齊楚兩國實力大損的同時,由於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東方列國互相之間更是打成了一鍋粥。燕國與秦國配合,不斷背刺趙國,楚國則在前272年幫助趙國、魏國、韓國攻打燕國,之後秦國又趁着趙國新君即位的機會,聯合燕國於前265年夾擊趙國,趙國爲了報仇,則又聯合齊國攻打燕國。

如上,齊楚的實力大損,再加上東方列國的互相攻伐,使得短期內合縱伐秦的可能性很難出現,這則是秦國敢於對趙國發動大規模進攻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秦趙之間必有一戰,使得雙方都在爭奪戰略主動權,而上黨郡對於趙國又太過致命,使得秦國攻佔野王、馮亭獻上上黨之後,趙國不得不選擇接受,結果激化了秦趙之間的矛盾,再加上東方列國之間矛盾重重,秦國這才趁機對趙國發動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