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真的派出了百萬軍隊嗎?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真的派出了百萬軍隊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以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爲大家一一揭曉。

長平之戰,被史學界稱爲中國最早的、規模最大、最慘烈的包圍殲滅戰,秦趙兩國一共出動百餘萬兵力,最終秦國白起擊敗趙軍,坑殺四十萬趙軍,秦軍亦傷亡近20萬,即雙方傷亡超過60萬。長平之戰,讓人感受到戰爭血腥殘忍之餘,也讓人瞭解到古代戰爭規模並不弱於今天。然而,對於長平之戰百萬參戰人數的戰爭規模,諸多西方學者卻認爲不可能。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布萊斯·埃曼薩認爲:“唯一的證據只是來自書面記錄,而直到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總人口也不過2000萬,所以這個數字(長平之戰百萬兵力)並不合理”。

換言之,埃曼薩認爲長平之戰存在虛構記載,當時中國國情不可能存在百萬戰爭規模。那麼,戰國晚期七雄之間的戰爭規模,真的不可能達到百萬嗎?

公元前270年,秦國攻趙,被趙將趙奢(趙括之父)擊敗,於是秦昭襄王改變策略,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後轉向韓國。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韓王願意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但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而想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於是就將上黨郡十七城獻給了趙國,趙孝成王考慮之後接受了上黨郡,秦國自然非常不滿,由此引爆了長平之戰。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真的派出了百萬軍隊嗎?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命令左庶長王齕率軍攻打併佔領了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軍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接應上黨的百姓,雙方在長平一帶爆發戰爭。趙將廉頗因爲初戰失利,於是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趙軍自此龜縮不戰。

通過這些歷史記載,可以明確兩點內容:一是秦趙兩國統帥,都出現過更換,秦國之前是王齕,後來更換爲白起,趙國先是廉頗,後來更換爲趙括;二是長平之戰實際打了三年左右,趙國接收上黨郡之後,又被秦國王齕打下,說明廣義上的長平之戰早已爆發,《史記》記載“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說明上黨郡降趙之時,秦趙已經爆發了戰爭。

這一時間跨度非常重要,給了秦趙兩國充分的召集兵力時間,雙方慢慢徵集部隊,最終形成了一場大規模會戰。

公元前260年農曆七月,趙孝成王中了秦國反間計,趙括統率二十萬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爲主將。秦昭襄王獲悉趙軍更換主帥,也祕密將主帥更換爲白起。白起到任之後,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與此同時,秦昭襄王獲悉秦軍取得戰略優勢,於是就親自到河內郡,徵集部隊準備一舉殲滅趙軍,《史記》記載秦昭王“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最終,長平之戰中秦軍聚集了六十萬兵力!

公元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外界救援糧草又運不進來,於是趙軍開始突圍,趙括親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失敗被殺。失去主帥的趙軍陷入了絕境,迫不得已之下向秦將白起投降,最終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通過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到:一是爲了滅掉趙國精銳,秦國後來又徵調了很多兵力,甚至河內郡及其附近的“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目的是攔阻救趙援軍與糧草;二是四十萬趙軍被圍,趙國肯定不會無動於衷,必然會派出兵力打破包圍圈。因此,長平之戰的實際參戰規模,即便沒有百萬,估計也相差無幾。

長平之戰規模到底有多大,按照西方學者的認知,得用考古來證實。但目前關於長平之戰規模的考古成就,最有名的是這三處:

1,1995年在高平市永錄鄉將軍嶺下發現“永錄一號坑”,但僅發掘遺骸130多具。

2,2011年在高平市永錄鄉後溝村附近,發現200多平方米的屍骨坑遺址。

3,2020年,在高平市南王莊村,發現約0.6米、長度超過20米的帶狀屍骨層。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真的派出了百萬軍隊嗎? 第2張

根據晉城市長平之戰文化研究會李俊傑會長的經驗:“長平之戰的屍骨,第一個特點大部分的頭顱是小頭顱,第二個特點骨頭是紅色的。這也是我父親傳給我從民間技術角度進行的判斷。”因此,這三處遺址,儘管還有專家質疑是不是長平之戰的,但李俊傑認爲就是。然而,不管是不是長平之戰的屍骨,但這三處都離歷史上記載的“四十餘萬”相差甚遠,四十萬的屍骨去哪了,難道真如西方學者質疑的那樣——長平之戰參戰規模被嚴重誇大?

其實,考古發現的諸多蹤跡,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史書記載,最典型的一個是:發現屍骨遺址之處,均處於“城北五十里,東西二十許裏”的核心區古戰場範圍之內,而這一區域之內各地出土屍骨,說明此地的確爆發過一場大規模戰爭,之所以沒有發現大規模屍骸,可能是被古人整理過了,可能是還未發現。而且,當地還有數個與戰爭有關的地名,如圍城、棄甲、箭頭、王何、王降、哭頭等。

查閱高平相關歷史文字記載可知,宋代運判馬城曾“以前後左右溝壑數十里暴露之骸畢集而掩葬”,金代高平縣令王庭直將“岸崖頹裂,露骨數車……盡載於墳圍”,明代高平縣令許安遇將高平城附近之骨骸掩埋後,刻“掩骼記”碑立於城南關。古人入土爲安思想,已經重新安葬了很多屍骨,規模非常之大,而這些很可能就是長平之戰的遺骨,或許因此如今才難以找到大規模的遺骨。

秦趙兩國之所以能支撐如此大規模戰爭,與戰國時代的徵兵制度有關。

春秋時期,各國用兵,最多不過數萬,其中一個原因是隻有“國人”纔有資格打仗,而“野人”連參軍的資格都沒有。戰國時期,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抗的加劇,開始出現了全民皆兵制,這時就打破了“國野”之別,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打破階層固化。因此,春秋戰國都普遍採用徵兵制,但徵兵的對象卻有所不同,戰國時代的徵兵對象擴大到了全民,包括奴隸與農民,越到戰國後期,國家生存壓力越大,徵兵力度也越大,此時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增強兵力。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真的派出了百萬軍隊嗎? 第3張

根據《中國人口史》推算,公元前210年時,華夏人口大約2500萬至3000萬之間,西漢初年人口大約1300萬。因此,戰國後期的中國人口必然在3000萬以上,經過秦始皇一統六國戰爭之後,人口下降到3000萬以下。

如果以10%—15%的兵民比來看,3000萬人口,就是300萬—450萬兵力,戰國七雄平均每國可以徵集41萬—74萬兵力。所以學者統計認爲,在戰國後期,秦楚皆帶兵百萬,而其他五國軍隊人數也在30-50萬之間。史書上記載的戰國戰爭規模,十幾萬到幾十萬人蔘戰次數頻繁且間隔短,都證實了長平之戰的百萬戰爭規模不足爲奇。

以此來看,秦趙長平之戰的百萬參戰規模,也就沒有什麼值得驚奇的了;反過來說,長平之戰後,直到趙國滅亡,秦趙就沒有再爆發過類似長平之戰的超大規模的戰爭,根源在於長平一戰,打掉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建立的精銳根基,讓原本能與秦國爭霸的趙國變成了二流國家。

言而總之,當西方史書上將幾千人的戰爭譽爲史詩級戰役的時候,中國早已爆發過了幾十萬、上百萬規模的戰爭,只是由於偏見與傲慢,西方學者卻不太願意承認這一點,只看到中國近代的落後,而不願承認中國古代的輝煌。相信隨着地下文物的不斷“挺身而出”,長平之戰的戰爭規模,也將會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