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齊滅燕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齊滅燕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齊滅燕之戰?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樂毅伐齊,也被稱之爲五國伐齊,是戰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爲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也即五國大軍共同進攻齊國。對此,齊國在濟西一帶佈置了重兵,以此抵擋五國聯軍。不過,雙方交戰之後,齊國大軍就迅速潰敗。在齊國主力遭到重創之後,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爲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

對於燕昭王來說,爲了樂毅伐齊的成功,可謂嘔心瀝血數十年,也即從即位開始,燕昭王不僅勵精圖治,也在招賢納士,希望能夠增強燕國的國力,從而向齊國報仇。當然,這裏面的報仇,指的就是公元前314年的齊滅燕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齊國出動10萬大軍,僅用50天就佔領了燕國,這應該是戰國曆史上最快消滅一個諸侯國的紀錄了。當然,正是因爲疆域曾被齊國攻佔了,燕昭王苦心積慮,通過五國伐齊之戰讓齊國也嚐到了疆域被攻佔的滋味。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齊滅燕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首先,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燕子之爲王三年,國內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攻子之。齊王令人謂燕太子曰:“寡人聞太子將飭君臣之義,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國雖小,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黨聚衆,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構難數月,死者數萬人,百姓惶恐。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衆以伐燕。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齊人取子之,醢之,遂殺燕王噲。

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齊國乘燕國內亂,派匡章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進攻燕國。燕國人都痛恨子之,紛紛開城迎接齊軍,五十日以內,直破燕都。

齊軍攻佔燕國後,並無撤回之意。匡章不管束將士,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紛紛起來反抗,驅逐齊軍。匡章站不住腳,只好帶兵回到齊國。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戰國時期,齊國之所以能用50天時間就攻佔燕國的疆域,直接原因就是燕國爆發了“子之之亂”。“子之之亂”指國相子之與燕太子平之間的一場爭奪王權的內亂。戰國時期,燕易王噲(公元前333-前314年在位)崇信儒家禪讓學說,在蘇代、鹿毛壽的鼓動下(公元前316年),大集羣臣,廢太子姬平,而禪位於國相子之,自己反北面稱臣,出居別宮。

對此,在筆者看來,燕易王噲的禪讓行爲,無疑是十分荒唐的,也導致燕國陷入到四分五裂之中。對於堯舜禹時期的禪讓行爲,距離戰國時期至少1000多年的歷史了。自從夏朝建立之後,禪讓制已經被廢除了。不管是夏朝、商朝還是周朝,都不再實行禪讓制。在此背景下,燕易王噲可謂逆流而上,自然引起了燕國上下的反對。不過,執迷不悟的易王噲還把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印收回,以便讓子之重新任命燕國各級官吏,從而真正執掌燕國大權。不久之後,將軍市被不服,乃帥本部攻打子之,奮戰十多天死傷數萬人。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齊滅燕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2張

市被轉攻太子姬平。子之則以平叛爲由戰勝並殺死市被,還下令捉拿太子姬平。姬平微服逃往無終山,庶弟公子姬職則流亡韓國。這次燕國內亂達數月之久,司馬遷-《史記·燕召公世家》:“因搆難數月,死者數萬,衆人惶恐,百姓離志。"齊宣王(公元前350-301年)聽說燕國大亂,顯然不願意錯過這一機會。於是,齊宣王便以討伐子之匡扶正義的旗號發兵攻燕。燕國臣民由於痛恨子之篡位,對齊的進攻不僅不抵抗,反而城門大開夾道歡迎,所以,齊軍很快攻佔燕國都城。

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如果燕國內部爆發了子之之亂,齊國大軍想要迅速消滅燕國,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在子之之亂後,燕易王噲自縊身亡,子之被擒獲後押解到齊國處以醢(音hǎi,剁成肉醬)刑。在齊軍“毀其宗廟,遷其重器。”的同時,中山國也乘機攻佔燕國城池數十座。因爲都城被攻佔,大片疆域也被蠶食,這促使當時的燕國事實上被齊國所消滅了。另一方面,齊國之所以能迅速佔領燕國,也是因爲齊國精銳的將士。

在齊滅燕之戰中,齊國出動了10萬精銳士卒,這在戰國前中期,已經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了。比如戰國初期率先稱霸的魏國,也只有10萬左右的魏武卒。而魏國的魏武卒,卻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連續敗給了齊國大軍。所以,這說明齊國士卒的精銳程度,已經在戰國七雄中保持領先了。與此相對應的是,當時的燕國,則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諸侯國。雖然燕國的整體疆域面積要超過韓國,但是,韓國作爲中原諸侯國,經常和魏國、趙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作戰,這促使韓國大軍的戰鬥力要遠超燕國。對於當時地處偏遠之地的燕國,因爲戰事較少等緣故,自然缺乏一支精銳之師。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齊滅燕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3張

最後,對於指揮其滅燕之戰的匡章,更是戰國被低估的一位名將。匡章(生卒年不詳),陳姓,田氏,名章,戰國時期齊國名將,人稱章子或者匡子。初學於魏國,是孟子的學生。齊威王末年,成爲齊軍將領,率軍打退秦國進攻。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聯合韓國、魏國攻打楚國,在垂沙(今河南唐河縣)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率齊、魏、韓三國聯軍 (後加入趙、宋兩國)攻破秦國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因此,綜合匡章一生的表現來看,他的戰績已經非常接近白起、李牧、廉頗、王翦這戰國四大名將了。

面對匡章這位名將,當時的燕國則沒有樂毅等人才能夠抵擋。於是,不管是綜合國力,還是士卒的精銳程度,還是將領的指揮能力,燕國都和齊國存在天壤之別。再加上燕國的爆發的內亂,這讓齊國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佔了燕國。不過,因爲齊國將士在燕國胡作非爲,以及趙國、秦國施加的壓力,齊國最終選擇從燕國撤軍。在此之後,齊國自然成爲燕昭王心目中的頭號大敵。爲此,燕昭王如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在此基礎上,功夫不負有心人,燕昭王終於在公元前284年給了齊國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