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宜陽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宜陽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宜陽之戰是秦國統一進程中的轉折點或者說里程碑。這是今天小編給大家說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戰國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促使秦國國力增強。在此之後,雖然商鞅被殺,但是,商鞅變法還是保留下來,得到歷任秦國君主的採納。秦惠文王在位時,張儀來到秦國,並受到重用。張儀向秦惠王獻計,力主伐韓。“下兵三川(黃河、洛水、伊水一帶),以臨二週之郊,據九鼎,按圖集,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建王業。不過,在公元前316年,司馬錯主張先討伐蜀國、巴國。兩種建議之下,秦惠文王先採納了司馬錯的主張。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宜陽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國益富強。然後,秦大舉攻趙,取中都、安邑;攻楚,取漢中。至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時,秦已東擴至今宜陽、澠池西部。在秦惠文王去世後,即位的秦武王致力於向中原之地擴張,這成爲宜陽之戰爆發的重要原因。對於宜陽之戰來說,是秦國和韓國爭奪宜陽之地的戰役。此戰,秦軍先後投入10萬人,而韓國也派出10萬大軍前往宜陽防禦。那麼,問題來了,宜陽之戰的結果如何呢?

首先,秦武王即位後主張出兵三川,聽取了樗裏疾的建議,使甘茂爲大將,發兵五萬,攻取宜陽。對於甘茂這位名將,甘茂(生卒年不詳),姬姓,甘氏,名茂,下蔡(今安徽潁上甘羅鄉)人。甘茂的孫子甘羅,自幼聰明過人,進入丞相呂不韋門下,擔任少庶子。十二歲時,出使趙國。使用計謀,幫助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得到秦王嬴政嘉獎,授上卿(相當於丞相)。雖然甘羅的名氣更加大,但是,作爲甘羅的祖父,甘茂對於秦國的作用要更加大。因爲甘茂指揮的宜陽之戰,直接關係到秦國一統六國的計劃。

宜陽是韓國西部屏障,在戰國中後期,韓國的疆域由三部分組成,即上黨(今山西南部)、南陽(今濟源、焦作)、新鄭。其中,就宜陽來說,不僅是連接三地的樞紐,還是東周的門戶。換而言之,宜陽與東、西周一起成爲秦東進的障礙,時人蘇秦曾說過:“韓東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長阪之塞。” 因此,在宜陽之戰中,韓國在宜陽一帶佈下了重兵,周王室也暗中相助。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宜陽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2張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冬,甘茂兵臨宜陽城下,宜陽守軍頑強抵抗,秦兵圍城五個月,無法攻下該城。在戰國七雄中,韓國雖然是最弱小的一個諸侯國。但是,韓國能夠在戰國時期堅持到戰國末期,顯然也是有自保能力的。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爲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因此,在宜陽之戰中,雖然甘茂率領的秦軍擁有不錯的戰鬥力,但是,守城的韓軍憑藉着弓箭和利劍,成功抵擋了秦軍的多次進攻。在甘茂遲遲無法攻克宜陽的背景下,右丞相樗裏疾進言於秦武王道:“秦師老矣,不撤回,恐有變。”秦武王準備讓甘茂班師回國,不過,甘茂明白,自己不是秦國人,在秦國的平步青雲已經遭到了不少宗室勢力的妒忌了,如果無法攻克宜陽的話,今後將很難在秦國朝堂之上擁有立足之地。

於是,甘茂乃作書一封,使人送達秦武王,秦武王啓函視之,書中唯有“息壤”二字,也即暗示秦武王自己需要增兵。秦武王大悟,命令大將烏獲率兵五萬,以助甘茂。在得知甘茂獲得援軍的消息後,韓國君主亦使大將公叔嬰率軍直救宜陽。因此,在雙方增兵之後,秦國、韓國在宜陽投入的兵馬,基本上都達到10萬人這一規模。在戰國中期,20萬人規模的戰役,無疑是較大規模的了。

換而言之,在整個戰國時期,像長平之戰這樣達到百萬人規模的戰役,還是比較罕見的。當然,對於宜陽之戰來說,更大的意義還是在於宜陽這一地方。從韓國的角度來看,宜陽一旦被秦國佔據的話,那麼後者可以將自己的疆域逐漸分爲幾個部分,從而達到各個擊破的效果。並且,宜陽後面就是洛陽,也即是東周的都城,這無疑是東周暗中支持韓國的重要原因。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宜陽之戰?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3張

最後,另一方面,秦國只有攻克宜陽,才能向中原之地擴張。在雙方都增援之後,甘茂率領10萬秦軍,大破公叔嬰於宜陽城下,然後,乘勝攻佔宜陽,斬殺韓軍六萬,降者無數。隨即秦軍渡黃河奪取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並築城駐守。值得注意的是,在宜陽之戰中,甘茂將個人錢財全部用於賞賜裏,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士氣提振的秦國將士一鼓作氣,終於拔掉宜陽。在得知宜陽之戰失敗的消息後,韓國上下都十分害怕,擔心秦國繼續攻打韓國。於是,韓國使相國公仲侈帶着珍寶入秦求和。秦武王大喜,同意了韓國的求和。詔甘茂班師,留向壽安撫宜陽地方。總的來說,在宜陽之戰中,秦軍依靠強大實力,連續作戰,最終攻佔中原重鎮宜陽,取得一個大勝利。

從此,秦的疆域擴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宜陽之戰,秦國對宜陽城進行加固,成爲秦國向東邊擴張的橋頭堡。從此以後,山東六國轉入戰略防守階段,直至滅亡。所以,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宜陽之戰是秦國一統六國的里程碑。在宜陽之戰前,秦國雖然有一統六國的志向,卻沒有一個進攻山東六國的平臺,因爲函谷關的險要雖然能抵擋山東六國的聯軍,卻也限制了秦國的對外進攻。不過,獲得宜陽這座城池後,秦國的擴張方向不再受到限制,也即可以直接威脅到韓國、趙國、魏國這三個諸侯國。尤其是對於韓國來說,宜陽之戰的失利,更是成爲其走向衰落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