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何會形成戰國七雄?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發生了無數次戰爭

爲何會形成戰國七雄?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發生了無數次戰爭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分別爲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合稱爲“戰國七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1、戰國初期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併,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

爲何會形成戰國七雄?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發生了無數次戰爭

戰國早期,秦國、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

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公元前473年吳被越所滅,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併,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

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爲諸侯,楚國在春秋末年被吳國入侵,國力受創,至戰國初年開始恢復,在南方稱霸。

2、戰國中期

至戰國中期,逐漸形成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爭雄的格局。

爲何會形成戰國七雄?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發生了無數次戰爭 第2張

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更於前306年乘越國內亂的時候滅掉越國,攻佔了長江下游,並設江東爲郡,成爲六國中疆域最廣。

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爲西周(以王城爲都)和東周(以鞏爲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

由於秦孝公任商鞅推行變法的成功,秦國漸成爲西方強國,而東方的齊國也在齊宣王經營下日漸強大,秦、齊成爲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

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前341年)中兩次負於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而秦國也乘機盡並魏國河西之地,迫魏國遷都至大梁。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爲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

各大國紛紛拉攏別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鬥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3、戰國晚期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併更加激烈,由於秦國的勢力逐漸龐大,秦王統一天下的野心也越來越明顯,因此,在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成了合縱政策,以團結之兵來對付秦國。

爲何會形成戰國七雄?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發生了無數次戰爭 第3張

之後由於秦王乘着勢力,利用技巧向各個國家擊破,使得五國團結分裂,導致全爲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楚違背縱約,與齊斷交而與秦結盟,被東方五國孤立,後秦背盟攻楚,並在兩國盟會中俘虜楚懷王,至楚頃襄王時,秦軍攻陷楚郢都,楚國自此一蹶不振。

齊在齊湣王時,肆國勢強盛,侵燕滅宋,結果燕昭王組織五國聯軍向齊國反擊,齊幾乎亡國,後經大將田單收復失地,但國力大衰,之後採取親秦政策。

趙胡服騎射,滅中山,戰國後期爲三晉中國力最強盛,但後來在長平之戰,趙軍被秦軍打敗,四十萬趙軍被秦軍坑殺,趙自此無力抗秦。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