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夷陵之戰蜀國兵力佔優卻慘遭戰敗,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夷陵之戰蜀國兵力佔優卻慘遭戰敗,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期,夷陵之戰蜀國兵力佔優,爲何最終卻一敗塗地?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趁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機會,“白衣渡江”偷襲奪取荊州,此戰直接導致劉備被徹底鎖死在了漢中、益州之地。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趁着曹魏方面內部不穩(曹操剛剛去世,曹丕篡漢稱帝)無暇南顧之機,率兵攻打東吳,意圖重奪荊州,挽回戰略主動權,結果卻慘遭戰敗,那麼劉備爲何會敗呢?

劉備發兵進攻吳國,陸遜以逸待勞大敗蜀軍

荊州作爲戰略要地,蜀國一旦丟失荊州,不僅損失了大量土地、人口,而且就此失去了對吳國腹地的威懾,將被牢牢鎖死在“巫山-武陵山以西”,想要對外發展,便只能向北與曹魏爭奪關中地區。於是,爲了重奪荊州,挽回戰略主動權,劉備對東吳主動發動了進攻。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整個戰爭過程,這場戰役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夷陵之戰蜀國兵力佔優卻慘遭戰敗,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1、第一階段:劉備主動進攻,吳國以逸待勞。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親率數萬大軍,以吳班、馮習、張南統兵三萬(後因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達到5萬)爲先鋒,率先奪取吳蜀兩國的主要通道“三峽峽口”,攻入吳國境內,並在巫地擊敗吳國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孫權得知消息後,立即任命陸遜爲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發兵五萬抵禦蜀國進攻。而爲了防止曹魏趁虛而入,劉備派黃權駐守長江北岸,而孫權則向曹丕稱臣修好。陸遜抵達前線之後,通過分析吳蜀雙方的兵力、士氣和當地地形,認爲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於是率軍撤退至夷道、猇亭一線,退出高山峻嶺地帶以逸待勞,將數百里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2、第二階段:吳蜀兩軍相持,蜀軍全面結營。章武二年(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水軍進入已領地區,屯兵於長江兩岸,劉備的主力也於次月抵達猇亭,並於此處建立大本營。然而,由於陸遜扼守要地,蜀軍攻勢受阻,劉備不得已只得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劉備勞師遠征,想要速戰速決,然而陸遜就是堅守不出,劉備分兵進攻孫桓意圖誘使陸遜出戰,陸遜卻對孫桓信心百倍,根本不爲所動。雙方對峙長達半年之久,蜀漢已是進退不得,再加上酷暑難耐,劉備便將水軍收攏後轉移到陸地上,並在長達二三百里的深山密林之中全面結營,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3、第三階段:吳軍發動反攻,陸遜火燒連營。陸遜眼見蜀軍士氣低下,且軍隊全部安置於深山密林之間, 經孫權同意之後,東吳開始發動反攻。陸遜在發動了一次試探性攻擊後,見蜀軍迎戰全部由木柵所築,周邊又全都是茅草、樹林,便決定用火攻擊潰蜀軍。陸遜令吳軍士兵各持茅草一把,趁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火勢迅速擴大,蜀軍頓時大亂,被迫向西撤退。陸遜則令朱然率軍五千趁亂突破蜀軍前營,插入蜀軍後部,與韓當所部圍困蜀軍於涿鄉,切斷蜀軍退路。潘璋所部則猛攻蜀軍馮習部,大敗之。諸葛瑾、駱統、周胤等人則配合陸遜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動攻擊。駐守夷道的孫桓所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面對吳軍的全面反擊,蜀軍全線潰敗,接連被攻破四十餘寨,長江兩岸的蜀軍也被吳國水軍所截斷。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則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衆。

夷陵之戰蜀國兵力佔優卻慘遭戰敗,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2張

至此,夷陵之戰以蜀軍的潰不成軍而結束,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肜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

吳將潘璋、徐盛等人本想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由於趙雲的後軍已經來援,再加上曹魏方面由於孫權拒絕派遣質子而在積極備戰,陸遜無奈之下只得退軍。九月,魏國南下攻吳,但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亡故於白帝城。

夷陵之戰吳蜀兵力相當,爲何蜀漢慘遭戰敗?

雖然史料中並未記載夷陵之戰蜀漢動用了多少軍隊,但根據分析推測,劉備最初率領的軍隊應該在五萬左右,後期連同沙摩柯等五奚蠻夷的軍隊,大致在七萬上下。而吳國方面則明確記載了陸遜統兵五萬。從兵力來講,吳蜀大致相當,那麼爲何蜀軍會遭遇慘敗呢?

1、蜀軍師老兵疲,吳軍以逸待勞。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以來,蜀漢先是與曹魏爭奪漢中,雖然歷時兩年最終取勝,卻也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這對家底本就薄弱的蜀漢來說,已經堪稱傾國之戰了。緊接着,就在漢中之戰結束的當年,關羽又在襄樊之戰中被東吳偷襲,不僅丟了荊州,而且損兵折將,堪稱對蜀漢的沉重打擊。而就在襄樊之戰結束一年半後,劉備便又發動了夷陵之戰,雖說荊州戰略地位太過嚴重,可連年征戰對家底本就不厚的蜀漢來說已經難以負擔,雖然兵力佔優,但軍隊已是師老兵疲、難以久戰,而這也是劉備急於速戰速決的原因。而東吳方面,不僅家底比蜀漢要厚,而且又是本土作戰,以逸待勞的他們在後勤補給、軍心士氣方面無疑佔有一定優勢。

夷陵之戰蜀國兵力佔優卻慘遭戰敗,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3張

2、劉備戰略錯誤,陸遜應對得當。正是由於劉備急於速戰速決,導致他犯了恃強冒進的錯誤,再加上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了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直接喪失了地利優勢。而在遇到吳軍頑強抵抗,陸遜又堅守不出的情況後,眼看無法快速結束戰爭,又採取了全面結營的辦法,結果導致兵力分散、首尾難以互救,爲最終的一處戰敗、全面潰敗埋下了伏筆,就連曹丕都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而反觀東吳方面,陸遜的應對方式卻無比正確,他充分發揮了本土作戰優勢,利用劉備急於求戰的心理,先是扼守要地堅守不出,集中兵力、伺機而動、後發制人,在發現蜀軍部署漏洞之後,以火攻之術迅速擊敗蜀軍,進而發動全面反攻擊潰蜀軍,最終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出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

夷陵之戰後蜀漢內亂四起

夷陵之戰無疑讓蜀漢政權遭受到了沉重打擊,不僅損失了多名將領和大量士兵、物資,而且劉備的死亡更是讓蜀漢內亂四起,諸葛亮足足用了五年時間才重新組建軍隊和平息叛亂。更爲重要的是,此戰之後,蜀漢便基本喪失了定鼎天下的可能,諸葛亮此後雖然多次北伐謀求發展,但始終難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