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荊州失守後,大將關羽被斬,蜀國丟失大半國土,惱羞成怒的劉備準備傾盡全國之力東進伐吳,跟孫權決一死戰!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爲何劉備一定要伐吳,難道僅爲了給關羽報仇?

其實不然。替關羽報仇只是引子,最重要的還是跟荊州有關。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策劃三分天下的格局,取荊州,下益州,以荊州爲跳板,北取宛城、洛陽,挾天下大勢而攻許昌,然而國家正值上升期時,孫權卻毫不留情的將其打破,讓他興復漢室的夢想成爲泡影。所以說荊州的丟失,讓劉備失去了冷靜,因此他纔不顧一切討伐東吳。

黃初二年七月,夷陵之戰之戰徹底爆發。

劉備帶領大軍浩浩蕩蕩向東而下,聲勢駭人,孫權先後兩次求和,都被劉備拒絕,而後大軍先後兵出巫峽,奪取秭歸。爲了防止曹魏搗亂,劉備派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阻擋曹丕南下,順便跟五奚蠻夷達成共識,共同奮起對抗吳國。

後來,孫權任命陸遜爲大都督,持節帶領東吳諸位名將跟劉備死磕到底,《三國演義》上說劉備的兵力是七十萬,而東吳只有五萬,其實這數據是不正確的,夷陵之戰前,劉備剛剛拿下益州不久,再加上荊州又丟了,蜀國頓時成了三國之中國土最小的一方,哪有七十萬軍隊。劉備真正的兵力大約在五六萬左右,比東吳多一些,由於劉備是進攻方,孫權是防守方,因此兩軍的兵力算是基本持平。

兩國兵力既然相差無幾,爲何孫權那麼害怕劉備東進?

劉備是誰?東跑西藏隱忍數十載,四十歲白手起家,連曹操都曾敗在他手上的絕世猛人,孫權的軍事能力與他相比,不是差了一星半點,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玩不過劉備,就選出陸遜擔任吳國大都督跟他玩命。

在此之前,陸遜僅僅是個未出名的書生,劉備自然不會將他放在眼裏。後來,兩軍陷入長時間對峙狀態,陸遜見劉備背靠密林紮營,果斷出擊,火燒其連營七百里,一舉攻破蜀國大軍。

這場戰爭中,劉備剛開始是完全掌握着主動權,開戰之初,他幾乎是每戰必勝,而且中途還拉攏五奚蠻夷做援軍,完全有能力在東吳境內打一場,然而後來卻失敗了,而且敗得很徹底。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是劉備犯下的兩個錯誤所致。

其一,攻打吳國的時機不對。

荊州丟失,國土淪陷大半,他剛到蜀地腳跟還沒站穩,就強行發動戰爭,這是戰略性的錯誤。那個時候,劉備應該把國力先搞上去,國力強盛後,等到魏國與吳國的矛盾爆發到一個不可調節的關鍵點再出手,纔是穩賺不賠的。

其二,密林紮營。

劉備不聽馬良勸告,硬是在密林紮營,這是劉備的根本性錯誤,也是常識性錯誤。六七萬蜀軍灰飛煙滅,對於蜀國來講是致命性的,可以說諸葛亮窮極一生,也沒有讓蜀國的元氣恢復過來。諸葛亮曾經感慨道,如果法正在,一定能制止劉備攻打東吳,即使不能阻止,也不會淪爲全軍覆沒的下場。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從諸葛亮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法正是蜀國優秀的軍事指揮官,而諸葛亮只是內政高手,軍事並不厲害。

夷陵之戰失敗,蜀國從此成爲最弱小的一方,其結局令人唏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