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管仲是春秋時的名相,爲何孟子去看不起他呢?

管仲是春秋時的名相,爲何孟子去看不起他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里程碑式人物,而管仲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名相,二者都是經天緯地之才,在歷史發展上有着自己顯著的貢獻,那麼他們兩個爲什麼會不對付呢?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漢族,東周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市爲孔子和孟子的誕生地)人,東周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有人認爲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管仲是春秋時的名相,爲何孟子去看不起他呢?

孟子相傳爲魯國姬姓貴族孟孫氏孟共仲(孟恭仲)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較爲偏激。加封爲“亞聖公”,被後世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爲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爲什麼瞧不起管仲

孟子的意思就是:現在聖君少,虐政多,行王道而王天下,是容易的。紂王那時候,還有武丁遺風,還有幾個賢人,周文王求得滅紂而王天下,是不易的。所以,管仲可笑,而周文王值得佩服。

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把一個原本並不強的齊國,搞成了春秋第一霸主,孔子都稱讚管仲給天下帶來的福利,持續到現在,管仲是賢的。可是孟子卻覺得跟管仲比,自己都掉價了,也不知他是過於自信,還是看管仲的視角過偏。

管仲是春秋時的名相,爲何孟子去看不起他呢? 第2張

管仲求霸的手段,跟儒家仁的主張,也不是很矛盾。齊國的“霸”,並不是希特勒的那種霸,不知爲什麼孟子卻還那麼反感他。管仲的模式,和周文王的模式相比,固然不如孟子所篤信的偉大導師周文王,但似乎也不是涇渭分明的兩個矛盾的路子。

他的弟子公孫丑對他的態度表示懷疑——管仲做不到王天下,您笑話他,那當年周文王也沒做到,你也得笑話他啊。

孟子說:“文王誰能比得了啊。當初,由商湯到武丁,出現了的賢聖之君有六七個,天下歸於商朝已經很久了,久了的話,就難以變更。武丁使得諸侯來朝拜,佔有天下,猶如運動自己的手掌。紂王離武丁的末期不久,遺俗還保存着,又有微子、微仲、比干、箕子、膠鬲等賢人輔佐他。但是周文王還是靠着百里之地而崛起,所以,他那時候是真難啊。

“而現在的情勢則是易於成功的。齊國人口數量很多,不用再增加地盤,也不用再增加人口,行仁政就能王天下了,沒有人能抵禦得了。孔子說:‘道德的流行,比快遞跑得還快。’當今之世,萬乘之國行仁政,只花古人一半的力氣,所成之功卻能過倍,唯有現今是可以這樣的。”

說到這裏,孟子的話並非沒有漏洞。

武丁所處是商朝中期,從商湯到武丁,也許確實有六七個賢君,而從武丁到紂王,則出了很多糊塗君。商朝在紂王前,已經面臨外面諸侯的挑戰,出現了力不從心。從武丁到紂王,也並非“不久”。

孟子說“現在”列國“王者”少,人們受虐政的罪,比紂王時代還差。我們沒有生活在孟子時期,當然沒他有發言權。但是我們感覺魏惠王、齊宣王這些人,固然沒有偉大導師周文王那麼文武雙全,德才兼備,但也不像是商紂王那樣的“惡君”。戰國到底有沒有那麼壞,比紂王的時代還壞,這不好說。

總之,實際情況是過了一百年,七國才被統一,按孟子的理論反推,如果列國都糜爛成了這樣,當是不用這麼久的。除非列國都是混蛋君主,混蛋之間,固然要花很大力氣,才能互相定出個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