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春秋名相管仲故里是哪裏 對管仲的評價如何

春秋名相管仲故里是哪裏 對管仲的評價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管仲作爲我國春秋時期的著名人物,他曾幫助齊桓公改革齊國政法,是當時最著名的丞相。歷史上對管仲的評價有很多,不同的人對管仲有着不同的評價。

春秋名相管仲故里是哪裏 對管仲的評價如何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人,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同時他也是我國春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幫助齊桓公促成了齊國獨霸天下的局面。

對管仲的評價最著名的就是孔子在《論語》中的記載,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管仲不知儉的行爲很不賞識,所以他在龍記中寫道:“或曰:‘管仲儉乎?’曰:‘管子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管仲崇尚奢侈不懂得簡樸。而且孔子認爲管仲單鼓勵百姓加大消費,這一點讓孔子認爲管仲崇尚奢侈不知道以儉治國。

曾西曾評價管仲受了君主的信任,得到了國家的權利和人民的尊重,但是他對國家的奉獻卻太少了,所以曾西覺得管仲是無能的人他甚至不屑於和管仲比較。後世對管仲評價說他是一個治國名臣,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他也被稱爲“春秋第一相”。管仲不僅僅有才能而且他還有德,他在薦相的時候能做到毫不偏私。司馬遷在史書中評價管仲是賢臣。諸葛亮和管仲都被稱爲名相因爲他們都幫助君主開拓了一番雄偉事業。

作爲歷史人物不同的人對管仲有着不同的評價,沒有人能夠評判誰說的對誰說的錯。

關於管仲的故事介紹

管仲,字夷吾,是春秋戰國晚期人物。管仲是一個擁有大才能的人,但是卻因爲家境貧寒,除了他的好友鮑叔牙對他賞識有加,不斷幫助他之外,沒有其他人對他認可,其才能也沒有辦法得以發揮。

春秋名相管仲故里是哪裏 對管仲的評價如何 第2張

在齊襄王統治期間,齊襄王十分的殘暴,齊襄王的兩個兒子,公子小白以及公子糾爲了保命,紛紛外逃。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謀士,而管仲是公子糾的謀士。在逃亡期間,公子糾與管仲在魯國避難,受到魯國的尊敬。但是,不久後齊襄王被公孫無知殺死後,公子小白早先一步回到齊國,繼承了王位,並追殺一直與他爭奪王位的公子糾。

魯國得知消息後,派出軍隊將公子糾以及公子糾的護衛召忽給殺了,將管仲囚禁起來。鮑叔牙知道了管仲還沒有被殺,只是被囚禁起來之後,趕緊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齊桓公要想成就霸業,就必須要以管仲爲宰相。齊桓公聽信了鮑叔牙的諫言,告知魯國將管仲送回齊國。

在管仲回齊國的前幾天,齊桓公齋戒沐浴三天,並且親自到城門前迎接,與管仲共坐一輛馬車,請教治國之道。管仲到齊國後,管仲被封爲齊桓公的宰相,爲齊國獻治國之策,爲齊國百姓安定富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保障了齊國國泰民安。並且也爲齊桓公的霸業出謀劃策,讓其他的諸侯國屈服於齊國,使得齊桓公成爲了春秋五霸之一,名垂千古。

管仲故里是哪裏

管仲是我國春秋時期齊國人,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同時他也是我國春秋時期最著名的一位丞相,正是由於他的存在才幫助齊國成爲了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 管仲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代名相,同時他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正是因爲管仲確定的改革方案,才讓齊國變得越來越富強。俗話說“人傑地靈”,那麼管仲的故里在哪裏呢?

春秋名相管仲故里是哪裏 對管仲的評價如何 第3張

史書記載管仲的故里在穎上,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穎上縣是安徽省代管縣位於渭河和穎河的交匯處,穎上縣歷史悠久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古都,它從古自今已有將近14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個地方有很多歷史古蹟和名人遺址,所以穎上縣被評爲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穎上縣位於我國安徽省的西北部,南臨,淮河,處於東經115°56-116°38之間總面積約1988.5平方公里。

目前在管仲故里上建了一座管仲紀念館,這個紀念館佔地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總投資將近3000萬,這座紀念館中有管仲的雕像和畫像,以及和管仲有關的一些歷史資料。整座建築物交相輝映,中間有花壇有古樹還有灌木,目前這座紀念館已經被安徽省列爲旅遊景點全年向世界各地的遊客開放。

一個名人,往往是一個地區的歷史標籤,管仲的故里正是因爲出了管仲這樣一位一代名相,所以才變得出名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如果你想要了解這位一代名相的故事你可以去他的故里參觀參觀,你一定會有收穫的。

 管仲破厚葬的故事

在春秋戰國晚期,齊國十分流行厚葬,齊桓公十分擔心着一個情況會愈演愈烈,於是就跟管仲說:如果厚葬之禮再這樣繼續下去,齊國的衣帛就全部都用來做喪服,齊國的樹木就全部用來做棺材了,應該怎麼樣去解決這一個問題?

春秋名相管仲故里是哪裏 對管仲的評價如何 第4張

管仲對齊桓公說到:他們之所以會選擇厚葬,不是爲了名,就是爲了利益,從這兩個角度出發,應該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個問題。

於是齊桓公就下令,說從今以後如果還有人施行厚葬之禮,就要派人侮辱去世之人的身體,而辦理喪禮的都要抓取治罪。在命令通達下令之後,齊國境內的百姓以及高官貴族都不敢在進行厚葬之禮。因爲主理喪事的人家如果實行厚葬之禮,去世之人不僅得不到名氣,還會名譽掃地。辦理喪事的人也不僅得不到利益,還會被抓取治罪。所以,一時之間,厚葬之禮就被遏制住了,齊國的衣帛以及木材都能夠得到更好的利用。

管仲對於齊國厚葬這一個習俗瞭解的十分的透徹,從人們想要厚葬的根本原因出發,告知齊桓公只要抓住了這些根本原因,就可以有效的解決厚葬之禮,讓齊國的物資不受到浪費,可以充分的發揮這些物資的作用,爲齊國的百姓造福,增強齊國的綜合國力。

看完了管仲破厚葬的文章之後,我們也應該向管仲一樣,學會抓住事物的根本原因。從根本原因出發,纔可以很好的解決問題,否則都只能事倍功半,白白耗費財力物力。

關於管仲的成語

管仲是我國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代名相,他的功績卓著,幫助齊國成爲當時最爲富強的國家。在他身上發生的很多故事後來演變成了成語,至今流傳使用。這些成語有管鮑之交、舉賢不避親、尊王攘夷、衡山之謀、任人爲賢和老馬識途等。

春秋名相管仲故里是哪裏 對管仲的評價如何 第5張

在這些成語之中最爲人們熟知和津津樂道的故事就是管鮑之交和老馬識途。管鮑之交指的是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朋友之交,當時管仲和鮑叔牙是很好的朋友,但是在做生意的時候管仲總是多要錢,人們向鮑叔牙問起的時候鮑叔牙說管仲要養自己的老母親所以才這麼做。

而當他們輔佐不同人的時候,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作爲宰相,併成功的說服了齊桓公。當管仲與鮑叔牙並重的時候,齊桓公問管仲鮑叔牙能不能做宰相,管仲卻說鮑叔牙不行,只能做司寇。當這時又有人挑撥的時候鮑叔牙說管仲這樣做是對的,是爲齊國負責。可見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關係多麼好。

還有就是老馬識途成語,齊國在攻打燕國勝利後回國,但是走在半路上發現迷路了,這時又發現大軍的糧草不足,如果不能儘快脫險大軍,可能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當所有人都不知所措的時候,管仲說老馬是認識路的,只要將他們放在前面,跟着他們走就能找到出路,果然在不久大軍就出去了。

這兩個成語流傳至今已經幾千年了,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能用到,可見他的智慧和影響力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