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朝只維持15年就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爲苛政嗎?

秦朝只維持15年就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爲苛政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秦朝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秦朝是封建社會可以從分封制進入郡縣制的重要王朝,秦朝的武力之盛可以從滅六國而一統看出,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是這個王朝僅僅經歷了短短的15年就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呢?僅僅是因爲苛政嗎?答案肯定不是的,秦朝的滅亡是多方面的。

第一、信義丟失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直處於連年征戰當中,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成功變成強國,鐵血政策雖然讓國家強盛了,但是也和其餘六國人民結下了血海深仇,世代難忘,就拿長平之戰來講,秦國一戰消滅了趙國二十餘萬人,作戰當中死亡無可厚非,但是隨後的坑殺剩餘二十萬人,這讓趙國臣民怎能忘記。

秦朝只維持15年就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爲苛政嗎?

周赧王十六年,當時秦昭襄王約楚懷王武關會面,秦國卻將楚懷王押解至秦,直至客死他鄉,這種行爲怎麼不讓楚國的子民感到憤恨,秦始皇還沒登基稱帝之前,在攻伐齊國時誘騙齊王降秦,降秦後卻不兌現可得五百里封地的承諾,而是將齊王遷到共縣的野外樹林,把一國之君活活餓死。

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能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上述事情只是一些黑點而已,飯後閒談的東西而已,隨着時間的推移,六國子民會慢慢忘記國仇家恨,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到秦朝的統治,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人物和事件都離自己太遠,爲什麼要爲了他們犧牲大好的生活?

但是秦朝不僅不講信義,而且還過度驅使百姓,這就導致了六國子民的反感,這些也就成爲了加深他們對秦朝憤恨的理由,“暴秦無道”是當時天下人對秦朝最深的印象。

第二、政策未能及時作出調整

秦國之所以強盛,得於商鞅變法後以耕戰獎賞百姓,百姓通過耕田以維持生活和國家所需,通過參戰以軍功獲取富貴。這種制度之下,百姓對戰爭就有了積極性,也保證了秦國上下一心,因而造就了一支令世人聞之喪膽的虎狼之師,對於秦始皇一統天下有着莫大的幫助。

天下統一之後,沒有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建設國內成了最爲迫切的事情,耕戰獎賞所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在統一前,還可以通過掠奪其他諸侯國的財富滿足龐大的獎賞需求,六國統一後,對外戰爭減少,無法掠奪他國財富,就只能用有限的財富滿足獎賞所需的龐大開支,這就等於肉越分越少了,所以在秦末的大起義中,秦朝沒有重啓軍功制,用戰功來獎勵人的作用也就喪失了。

秦朝只維持15年就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爲苛政嗎? 第2張

而且,秦朝還大興徭役,做徭役只有付出,並沒有回報。久而久之,參與田耕的人越來越少,百姓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獎勵的渠道越來越少,耕種用於獎勵百姓的作用也在逐步喪失,秦國賴以強大的耕戰制度,在秦一統六國後迅速地失去效用,秦軍的戰鬥力也因此急速下滑,沒有獎勵的苦役也讓百姓越發不滿。

雖然,攻擊匈奴、修長城、修馳道這些都是利民之舉,而且是百年大業,但對於一個剛剛結束戰亂的社會而言,絕不能操之過急,任何政策都要考慮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百姓的承受能力,逐步完成,至於修阿房宮那更是浪費民力。

第三、律法過於嚴格

一統天下之後,當時的丞相李斯曾建議秦始皇:“有人敢談論詩經、尚書的,一經發現便在公開場合處死,以古非今的人夷三族,官吏知道罪行而不舉報,以相同的罪處罰”。

秦始皇不但同意了,而且還全國實行,這種律法對於原先的六國子民來講,一下子難以承受,民衆稍不注意就會違法,而且秦朝實行的是連坐制,往往一人犯法,牽連之人甚多,秦朝的刑罰又以死刑、砍手、跺腳、削鼻子的肉刑爲主,稍一違法就會有性命之憂。

秦朝只維持15年就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爲苛政嗎? 第3張

秦二世胡亥在繼位之後,並沒有像後來的二世皇帝一樣,寬厚仁慈的做派,不去改變這種殘酷的刑法,而是在秦始皇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重了秦律的嚴刑峻法,剛被納入秦朝統治範圍的六國百姓,因爲難以馬上適應秦律,不少人因此丟了性命,在大街上很容易就能看到身體不全的殘疾人。

滅六國時和秦朝前期,靠着武力和剛剛滅掉六國的餘威,也許還能讓天下忌憚,可是,靠武力和刑罰來維持的統治又能維持多久?如果隻立威不立恩,民衆只是受迫於一時,武力隨時都有衰竭的時候,因爲武力和刑罰最終都需要得到平民百姓的支持,沒有大量的人力,如何打仗?如何保持武力?

總而言之,秦國在統一之後,秦朝並沒有根據當時的情況及時做出改變,沒有制度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國策去安撫其餘六國子民,去收攏天下百姓的民心,而且一味的繼續沿用以前的制度,最終造成了“暴秦”的局面,在加上秦始皇駕崩,爲了皇位,二世之間的傾軋,白白的進行內耗過甚,所有的因素加起來,就導致了秦朝的覆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