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國僅維持十幾年便迅速滅亡,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秦國僅維持十幾年便迅速滅亡,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爲何國祚僅有十幾年便迅速滅亡,如果扶蘇繼位能否挽救大秦?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秦國的滅亡,從主觀上講的確源於胡亥和趙高等人的“作死”,因此便有說法認爲如果扶蘇取代胡亥,將極可能扭轉秦國的未來,但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是秦國滅亡的原因,二是扶蘇的政治傾向,三是扶蘇帶來的改變和影響。

內部問題與外部原因交困,秦國滅亡的原因其實非常複雜

雖說秦國的滅亡於胡亥和趙高的胡作非爲密不可分,但也同樣存在其他的原因,秦國的滅亡其實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商鞅變法後遺症。在秦國崛起乃至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商鞅變法的作用不可估量,以“耕戰”爲主要思想的商鞅變法,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將秦國變成了一臺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國家的戰爭潛力。然而這種變法卻同樣使得秦國極富侵略性,正如文官掌權的朝代極力避免戰爭一樣,以戰功爲晉升渠道的秦國很難停止侵略擴張的步伐,這也是秦國統一天下後仍未停止征戰的重要原因,而對於久經戰亂、渴望和平的百姓來說,這無疑是災難性的。然而要以另外一套制度取代秦國的現有制度,難度不亞於一次深徹變法,這則是秦國統一天下太過迅速的弊端,長期作戰的國家未能迅速適應和平時期。

秦國僅維持十幾年便迅速滅亡,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2、秦二世的胡作非爲。且不論胡亥是否篡位(《趙正書》等記載胡亥是順利繼位),但他顯然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至少犯下了四個致命錯誤:一是亂殺無辜,他不僅殘殺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是將包括蒙恬、蒙毅、李斯、馮去疾、馮劫在內的大量朝廷重臣處死,嚴重動搖了秦國的統治根基。二是濫用民力,秦始皇時期雖然大工程不斷,但在使用民力方面仍有所保留,然而胡亥繼位後卻比秦始皇更甚,且毫不吝惜民力,導致天下怨聲載道。三是秦法變質,秦法的殘暴正是從秦二世時開始的,尤其是李斯的《上書對二世》面世之後,秦法已經完全變質,徹底變成了一套壓榨百姓的酷法。四是沉迷玩樂,爲了貪圖享樂,胡亥不僅任由趙高掌控朝政,且對於叛亂的消息更是毫不在乎,從而導致陳勝吳廣的叛亂沒有迅速被撲滅,反而呈現蔓延趨勢。

3、秦國急速膨脹的惡果。歷經數代帝王努力,秦始皇雖然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了天下一統,但這種迅速的膨脹卻顯然令秦國產生了“消化不良”的反應,直接問題就是秦國制度沒能跟上。除了第一點問題外,在全面推行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之後,秦國雖然實現了中央集權統治,但各地卻只有郡守、郡尉、縣令、縣尉等高級官員是由中央直接任命,而基層統治仍以舊有貴族爲主,這也是秦末局勢迅速惡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各地百姓殺死當地官員之後迅速參與叛亂,而沒有根基的郡守、縣令等卻無力鎮壓。

4、秦國統治根基不穩。自周天子分封天下,各諸侯國已經歷經了數百年的統治,可以說當時的百姓已經是隻知諸侯王,而不知周天子,長期的分裂導致並未形成統一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漢朝以後才形成),各諸侯國之間可謂壁壘分明。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魏人、齊人、楚人等觀念早已根深蒂固,至於新生的秦國,百姓的認同感極爲有限,甚至會將秦國當作摧毀母國的劊子手,這也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遭遇大量叛亂和刺殺的主要原因,而這種情況在後世則很少出現。

秦國僅維持十幾年便迅速滅亡,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2張

5、文化層面難以融合。同樣由於長期分裂,各諸侯國早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風俗文化,可以說各諸侯國上至貴族、下至百姓,行立坐臥、衣食住行各不相同。齊國的齊魯文化、楚國的楚文化、秦國的秦文化等等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根本難以調和。秦始皇雖然通過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等方式極力促進社會層面的統一,也曾通過設立博士制度嘗試加速文化融合,從而獲得貴族、士族和百姓對秦國的認同,但這種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這也是“焚書坑儒”事件出現的主要原因,可以說六國知識階層對秦國根本毫無認同感,甚至對秦始皇使用中央集權制極爲牴觸。

6、六國貴族死灰復燃。其實從秦末動亂形勢不難看出,除了最初造反的陳勝吳廣和最終取得天下的劉邦等少數人之外,叛亂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六國後裔,且這些人能夠迅速凝聚起龐大的實力。這源於秦國全面推行秦法和郡縣制之後,六國貴族和知識階層纔是利益受侵害最爲嚴重的,這自然令其難以接受。而由於以上幾點原因的存在,六國貴族後裔在各國的號召力仍然極強,這也是秦國末期情況迅速惡化的一個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秦國的迅速滅亡雖然有自身原因,但秦國作爲一個終結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創新國家,面臨的問題卻是極爲複雜的,而這些同樣是秦國崩潰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後世凡是推動劇烈改革的國家都極爲短命,典型的例子就是隋朝和民國。

從“焚書坑儒”事件,探尋扶蘇的政治傾向

關於扶蘇的政治傾向,史料中雖然並未記載,但也並非無跡可尋,我們完全可以從“焚書坑儒”事件中窺探一二,而這也是扶蘇被貶往邊地的一個主要原因。

“焚書坑儒”事件實際上可以分爲“焚詩書、坑儒生”兩個階段,而此時的根源則在於東方列國文化與秦文化的劇烈衝突,從而造成的士族階級對秦國統治模式的不認同。對於這種衝突,秦始皇最初採用了較爲柔和的手段,一是率先嚐試接受六國文化,這也是咸陽當時充斥着大量山東六國士人的一個主要原因;二是設立“博士”制度,邀請六國士子前來任職,使其通過參與國事來換取六國知識階層的理解,從而促進文化融合。

秦國僅維持十幾年便迅速滅亡,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3張

然而,六國知識分子對於秦始皇的好意卻並不領情,一方面,秦始皇按照齊魯文化封禪泰山時,遭遇到山東士子的嘲笑。另一方面,六國知識分子雖然有不少擔任了“博士”職位,但他們在議事時卻往往一言不發,反而私下對新政議論紛紛。

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酒設宴,七十餘位官吏、博士上前獻酒頌祝壽詞。然而在這場宴會上,擔任博士的齊人淳于越卻再度抨擊中央集權制,並要求秦始皇恢復分封制,淳于越的做法顯然觸及了秦始皇的底線,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最終放棄了懷柔政策,從而意圖通過摧毀六國文化的方式,強行達到文化統一,這便是“焚書”事件。【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央視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次年,術士侯生、盧生逃走,而兩人不僅逃跑,更是在秦始皇下令對非議朝政的人處以重刑的情況下,再度非議朝政,秦始皇惱羞成怒之下下令將咸陽城中的術士400餘人全部處死。

面對秦始皇的暴力手段,公子扶蘇在此時向秦始皇進諫,言道,“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的百姓還沒有完全歸附,讀書人都在誦讀詩書,效法孔子,現在陛下一律用重法予以制裁,我擔心天下將會因此不得安定”。結果,“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扶蘇的勸諫,雖然同樣是在爲秦國考慮,希望秦始皇寬法治國,但卻暴露出一個致命的問題,那便是他更傾向於儒家治國方略,而這纔是秦始皇真正憤怒的原因,並最終導致了他被髮配上郡,且極有可能因此失去了繼承資格。

如果扶蘇繼承皇位,真的能夠挽救秦國嗎?

秦國僅維持十幾年便迅速滅亡,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4張

都說扶蘇取代胡亥能夠挽救秦國,真的是這樣嗎?我對此並不認同。我認爲扶蘇繼位,非但不能全面解決秦國遇到的問題,甚至極有可能加速秦國的滅亡。我們可以嘗試推導一下,扶蘇繼位後產生的影響和結果。

1、寬法治國會贏得民心,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自古以來,“天下苦秦久矣”似乎成爲了秦國滅亡的根本,而根源則在於殘暴的秦法。的確,從扶蘇的政治傾向來看,他繼位之後的確可能採取寬法治國的思路,減少軍事行動和大型工程,從而使得天下得到一定程度的休養生息,此舉的確一定程度上會贏得民心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士族階級和知識分子對秦國的仇恨,以及百姓對秦國的不認同,滅國帶來的仇恨等問題,仍然無法得到有效化解。

2、軍事轉文治休養生息,但軍方利益會嚴重受損。正如前文所說,由於“商鞅變法”的後遺症,秦國雖然已經統一天下,但仍然極富侵略性,從而導致戰爭腳步很難停止。扶蘇繼位之後,極可能停止對外戰爭,並將重心轉到文治方面,這的確會一定程度降低國家和百姓負擔,從而緩解民間矛盾。但另一方面,由於秦國的晉升渠道主要來源於戰功,此舉不僅將嚴重損害軍方利益,且在沒有新的選拔制度誕生之前,導致晉升渠道斷絕,從而引起新的矛盾。

3、重啓分封制,舊貴族與新貴族矛盾激化。由於當時儒家仍然極爲推崇分封制,甚至不惜因此得罪秦始皇,因此更加傾向於儒家治國方略的扶蘇,極可能再度重啓分封制,此舉雖然有助於適當化解秦文化與六國文化的劇烈衝突,且一定程度贏得士人階層的支持,但此舉無疑是開了歷史的倒車,不僅會再次造成分裂局面,且會導致新興貴族與舊貴族之間矛盾激化,從而再度引起動盪。

秦國僅維持十幾年便迅速滅亡,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5張

4、各地叛亂仍會爆發,未來走向難以判斷。從秦末農民起義發展趨勢來看,雖然導火索是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但各地起義的主力卻是六國舊貴族(武臣自立爲趙王,魏咎爲魏王,田儋爲齊王。沛公起沛。項梁舉兵會稽郡),六國舊貴族與秦國這個新生國家的矛盾不會得到任何緩解,這一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在秦始皇執政時期,各地叛亂幾乎就沒停止過,只是沒有釀成巨禍而已。而在失去了秦始皇的強大威懾之後,各地動亂必然會更加劇烈,這幾乎是必然。胡亥的殘暴統治導致了陳勝吳廣的出現,從而使各地叛亂迅速爆發;但由於前面幾點的存在,扶蘇的施政同樣會激發叛亂,只是起義主力將再不是陳勝吳廣這樣的百姓,而會變成六國舊貴族,因此陳勝、吳廣、劉邦的叛亂可能不會出現,但項梁等人的叛亂一定會爆發,至於歷史未來的走向,將變得更加難以預料。

綜上所述,即使扶蘇繼位,仍然無法幫助秦國解決所有難題,秦國滅亡的命運非但難以改寫,甚至極有可能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