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入關初期鼓勵關內漢人移居東北,這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清朝入關初期鼓勵關內漢人移居東北,這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清朝。

清朝入關初期其實是鼓勵關內漢人移民東北的,直到康熙7年,“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清廷才正式對遼東進行封禁。

明末時期,遼東人口損失巨大。在後金的崛起過程中,遼東人口由250餘萬人(葛劍雄對萬曆28年的遼東人口推定),到清朝入關時,不足百萬,這數據還沒剔除女真人帶入關內的人馬,人口喪失一半有餘。

清朝入關初期鼓勵關內漢人移居東北,這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所以爲了解決人口遼東人口空心化問題,清朝入關初期,施行了長達23年的“遼東招民授官”政策。

“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這個政策非常有效,歷朝歷代招兵常用的法子,據說是韓信發明的,後來曾國藩組建湘軍,同樣用過這法子。

而在清初的23年裏,第一批去東北的,就以山東人居多。因爲東北土地肥沃,適合開荒種地,史料稱“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這是從王朝政績以及邊境安全角度,來看待移民東北取得的成果的。

但是滿洲貴族自己卻是有隱憂的,去遼東新墾的漢人和當地的滿人之間,關係並不融洽。經常發生各種摩擦,甚至發生了激烈的爭鬥

畢竟東北是“龍興之地”,所謂“祖宗肇跡興王之所”,是不能讓漢民隨意耕種的。而關內漢人移民越來越多,“參山珠河之利”面臨盡毀的可能。而後金精銳傾巢入關,萬一在關內經營不好,以後想退回關外,到時候怕已無容身之地了,所以關外的這塊“自留地”必須留好。

清朝入關初期鼓勵關內漢人移居東北,這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第2張

實際上從順治朝開始,一條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千餘里的“柳條邊”籬笆牆就開始着手建設了,一直到康熙30幾年才竣工。後來還有一條從開原東北到吉林市北的柳條邊子。目的就是爲了防止漢人“偷渡”進他們的龍興之地。所以東北一直到現在還有“邊外人”的說法。突然想起特朗普在墨西哥邊境修的那道牆,似乎也不是找不到什麼歷史依據。

但是早期進入關外的漢人移民把山東農業文明、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家族制度、倫理觀念、經濟行爲等等帶入關外,並與之融合。

所以即便後來經歷了兩百年的隔絕封禁,東北和山東的文化仍然呈現出來大同小異的格局。這也爲後來清末半個多世紀的大規模“闖關東”帶來了可以承接的便利。

所以中華文明之所以可以傳承五千年,而不斷承。是因爲他一旦落地生根,僅憑外部的人爲的隔絕,是隔絕不了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