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入關時東北的形勢複雜 清朝是如何穩定北方的局勢的

清朝入關時東北的形勢複雜 清朝是如何穩定北方的局勢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滿清如何穩定東北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清朝入關時東北的形勢複雜 清朝是如何穩定北方的局勢的

公元1644年是不平凡的1年,在這一年,統治了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崩潰。農民軍首領李自成進入了北京城,從當時的局面來看,李自成似乎已經成爲了勝利者。但是僅僅1個多月以後,東北地區的清朝開始大舉入關,並且確定了對北方地區的統治。清朝入關的初期,曾經面臨了一系列的問題。那麼,清朝如何利用明末派系鬥爭錯綜複雜的關係,逐步穩定北方的局勢呢?認真的說,在這方面,清朝比南方的南明政權精明得多,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清朝入關時東北的形勢複雜 清朝是如何穩定北方的局勢的 第2張

1643年,明朝將領孫傳庭率領的明朝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隨着孫傳庭部的覆滅,明朝喪失了最後的機動力量。其實,明朝與農民軍之間的力量對比,已經出現了逆轉,明朝處於非常明顯的劣勢。農民軍首領李自成,並沒有急於進攻明朝首都北京。而是先攻下了陝西省會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過了年以後,李自成率領20萬軍隊浩浩蕩蕩的向北出發。一路之上,農民軍勢如破竹,各地明朝軍隊的抵抗非常微弱。

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明朝崇禎皇帝沒有來得及遷都南京。李自成已經兵臨城下,攻下京城僅僅是時間問題。最後,崇禎皇帝在絕望中自殺。李自成入主大內,北方各地的明朝官員望風而降。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李自成取代明朝建立一個新王朝,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但是,接下來的局勢發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崛起於東北地區的清朝,得知明朝滅亡以後,掌握實權的攝政王多爾袞命令各路清軍集結,幾乎傾全國之力南下,因爲,多爾袞計劃趁李自成在北方立足未穩,獲取最大的利益。

清朝入關時東北的形勢複雜 清朝是如何穩定北方的局勢的 第3張

李自成進入京城以後,大量的明朝官員投降。但李自成接下來的做法讓人大失所望,農民軍政權開始了殘酷的“追贓”行動,各級明朝官員按照品級高低,繳納規定數額的“髒銀。”如果無法繳納,就會被嚴刑拷打,有的明朝投降官員甚至被活活打死。農民軍政權的各種政策,讓明朝投降官員們人心惶惶。

此時,另一個偶然事件爆發了。一系列的原因疊加以後,逼反了明朝寧遠總兵吳三桂。在明朝滅亡以後,吳三桂已經決定向大順政權投降,並且率領軍隊進入了山海關。可是在家產被充公、家人被凌辱的情況下,吳三桂勃然大怒,隨即改變主意,攻下了山海關,與大順政權對抗。依靠吳三桂的3萬餘軍隊,即便屬主力精銳,也絕對不是大順政權的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向清朝求援。隨後,爆發了那場驚天動地的山海關大戰。這次大戰決定了北方地區的歸屬,在這次大戰中,李自成引以爲傲的幾支精銳部隊損失慘重,根本無力繼續固守北京。因此,李自成率領軍隊向山西境內撤退。隨後,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八旗軍進入了朝思暮想的明朝京師。

清朝入關時東北的形勢複雜 清朝是如何穩定北方的局勢的 第4張

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存在着嚴重的“華夷”觀念。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雖然是農民軍出身,但畢竟仍屬於中原政權。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農民軍出身。所以說,在觀念上,人們比較能夠接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但清朝入關就完全不一樣了,明朝人一直視清朝爲“外部”政權,清朝剛剛入關的時候,很多官員和士大夫都存在排斥心理。當時,福王朱由崧已經在南京重建了明朝的統治。得知朝廷在南方重新建立,很多明朝官員和士大夫紛紛南下,場景幾乎是東晉建立初期的翻版。

面對如此尷尬的局面,連清朝內部的高級官員都無奈的說:“大清入來,規模宏大,安民和衆,恩已著矣。而京官南去不返,似懷避地之心;高人決志林藏,似多避世之舉。見在列署落落晨星,何以集事而襄泰運哉。”由此來看,很多明朝官員和士大夫,要麼南下投靠了南明政權,要麼乾脆隱居山林。對於這樣的局面,范文程、洪承疇等人向多爾袞提出來一系列的建議。清朝接下來的反應,比南明政權高明得多。

清朝入關時東北的形勢複雜 清朝是如何穩定北方的局勢的 第5張

鑑於明朝官員對農民軍的仇恨,多爾袞下令:“官民人等爲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展輿情。著禮部、太常寺備帝禮具葬。”這一政策非常有效,一下子籠絡了很多明朝官員。南明政權則下了一步瞎棋,李自成攻入京城的時候,很多明朝官員不得已投降農民軍政權。在南明政權建立以後,很多明朝官員南下投靠。可是南明政權採用了區別對待,對於那些曾經投降過農民軍的官員,不僅不會任用,還會追究“附逆”大罪。這樣一來,很多明朝官員根本就無處可去,只能選擇投降清朝。清朝的政策與南明政權形成了鮮明對比,多爾袞下令:“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俱以原官同滿官一體辦事。”

南明政權內部並不團結,還繼承了明朝派系內鬥的劣根。在明朝末期,出現了閹黨、東林黨、楚黨、浙黨等一系列的派系鬥爭。南明政權建立以後,這一問題仍然嚴重。例如在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在位時期,閹黨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因此在崑曲《桃花扇》中,纔會出現了“堂堂列公,半邊南朝,望你崢嶸。出身希貴寵,創業選聲容,後庭花又添幾種。……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乾兒義子從新用,絕不了魏家種”名段。

清朝入關時東北的形勢複雜 清朝是如何穩定北方的局勢的 第6張

多爾袞敏銳地察覺了這個問題,隨後下令:“凡文武官員軍民人等,不論原屬流賊,或爲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準錄用。”清朝的這一政策,等於向各自出身的明朝官員都敞開了大門。從1644年到1645年的一年多時間裏,清朝在北方徹底站穩了腳跟。各自類型的明朝官員和士大夫,開始不斷投靠清朝,在清朝入關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645年,一位清朝中級官員在奏摺中說:“歲五、六月間,人心粗定,引避者多,寮署一空,班行落寞。及攝政殿下寬仁好善之意,播於遠邇,暨聖主膺篆御圖以後,瑞葉天人,然後東西響應,多士雲集,乃有今日,豈易易哉。”

這一奏摺有嚴重的獻媚行爲,但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確實有大量的官員和文人投靠了清朝。其實,除了明朝文人以外,還有很多明朝軍隊也先後投降,成爲了八旗軍的輔助力量。不過,由於清朝採用了“先西北後江南”的策略,優先進攻盤踞陝西、甘肅等地的農民軍政權,因此,給了南明政權寶貴的喘息時間。然而,南明弘光政權卻一把好牌打得稀爛。在崑曲《桃花扇》中,史可法無奈的哭泣:“皇天列聖,高高呼不省。闌珊殘局,剩俺支撐,奈人心俱瓦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