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行刑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 這個時間是法定時間嗎

古代行刑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 這個時間是法定時間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砍頭午時三刻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小說裏,或電視劇中,總有這麼一段精彩又扣人心絃的劇情——劫法場。劫法場的時間總要到“午時三刻”之後。如《水滸傳》第四十回“梁山伯好漢劫法場”說:

只等午時三刻,監斬官到來開刀一個報,報道一聲:午時三刻

“斬”字剛落,四下裏的好漢們一齊動手,首先上場的是虎形黑大漢,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從茶坊樓上半空跳下。

古代行刑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 這個時間是法定時間嗎

黑旋風李逵

當然,最後成功了。黑旋風李逵的兇猛,誰擋攔得住?隨之不禁一問,古人爲什麼非要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呢?這樣做究竟有什麼講究?

古時一晝夜有十二時辰,也就是將一天劃分爲十二段,每段兩個小時,每個時辰都以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所謂的“子時”就在晚上的二十三點到第二天凌晨一點這個時間段(23:00——1:00)。依次算下來,“午時”便是早上十一點到下午一點(11:00——13:00)。

古代行刑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 這個時間是法定時間嗎 第2張

時辰對照表

而“刻”,指的是漏刻,日晷之外的一種計時器具。不過,比日晷更強大,最起碼它不受晝夜更替以及天氣變化的影響。漏,漏壺;刻,帶有刻度的箭尺。水漸漏,則箭尺刻度顯示時間。一晝夜,一百刻,一刻是14.4分鐘(也就是現在的15分鐘)。

綜上所述,午時三刻的時間是十一點四十三分十二秒(或11:45)。

在這個時間點,太陽火辣猛烈,氣溫較高,輻射得人昏昏欲睡,意識模糊。當說“斬”時,劊子手刀落,犯人沒那麼痛苦,渾渾噩噩之間,人沒反應過來,就下了地獄。頗有一點人道主義色彩。衆人疲倦,這也是劫法場的最佳時機。

古代行刑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 這個時間是法定時間嗎 第3張

若是再玄機一點,太陽正當高空,人的影子最短,大地的“陽氣”最盛。行刑乃是陰事,這時可以壓制。《水滸傳》第一百一回處決王慶,施耐庵寫道:

劊子手叫起惡殺都來,恰好午時三刻,將王慶押到十字路頭,讀罷犯由

惡殺(煞)都來,也就強調是惡煞所爲,不得來糾纏劊子手。

從以上《水滸傳》的片段引用來看,“午時三刻”說明是動手的時間,然後做行刑準備,如開枷……斬首時間,正在十二點前後,有可能正是十二點。以小說、電視劇劇情角度,“午時三刻”加強了劇情的緊張感,爲“刀下留人”作下鋪墊。

古代行刑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 這個時間是法定時間嗎 第4張

那麼,“午時三刻”是不是歷史上的法定行刑時間呢?

要注意一點,古代死刑執行的時間並非什麼時候都可以,有禁刑的月份、日期,例如在明朝,規定:

停刑之月,自立春以後,至春分以前。停刑之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有人計算過,唐朝一年行刑的時間不超過80天。具體到什麼時辰行刑,必須是白天,光天化日之下。必須在人口聚集的市場上,甚至行刑以後還要示衆三天。以此來威懾,震恐。唐朝規定的是未時(13:00——15:00)進行,若是過了未時,則改日再行。

古代行刑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 這個時間是法定時間嗎 第5張

到明朝,由於“三覆奏”、“待駕貼”、“受訴詞”等複雜流程,行刑時間至少要到酉時(17:00——19:00),所以嘉靖下令,務必未時前結束。嘉靖七年,嘉靖又下令,“過午行刑。”

一定程度上來說,“午時三刻”並非憑空捏造杜撰。至於是否真的要到“三刻”,或許是慣例,又或許是當時小說界的一種普遍說法。不管怎樣,但這段情節最激動人心倒是真的。也讓人最期待那四個字——刀下留人。

參考資料:

明史》、《水滸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