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清時期知縣老爺之下還有哪些官職?書吏和衙役地位怎麼樣?

明清時期知縣老爺之下還有哪些官職?書吏和衙役地位怎麼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清時期官吏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明清時期的縣衙裏,最大的BOSS自然是知縣老爺,“明鏡高懸,公堂之上老爺說了算”。知縣老爺之下,別的工作人員,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類。

第一種是別的官員。

有縣丞,相當於副縣長;主簿,祕書長;典史,公安局長;還有巡檢(派出所所長)、教諭(教育局長)等等,他們和縣太爺一樣,都是朝廷命官,在吏部裏面掛號,穿官袍,戴官帽。

第二種是吏。

吏和官不同,吏不入流,是普通縣政府下設六房:工刑禮吏兵戶,六房裏面的普通辦事員就是所謂的吏,負責書寫公文,辦理檔案文書,是衙門裏文字工作的主力,《水滸傳》裏的宋押司就是吏。

明清時期知縣老爺之下還有哪些官職?書吏和衙役地位怎麼樣?

上圖_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水滸傳》裏的宋押司

第三種是衙役。

衙役有三羣。

其一叫站班皁吏,穿着紅黑色的制服,明朝的還帶着方巾,插枝花,清朝的靴子顏色還一邊一個色兒,一頭紅,一頭黑。負責給縣太爺吆喝開道,在開堂審案的時候拄着水火棍,喊“威~武~”,按老爺的吩咐給犯人打板子。

其二,捕班快手,就是抓捕犯人的刑警,武俠小說裏常見的角色。

其三,壯班民壯,負責各種勤雜工作,有看監獄的,有擡轎子的,有守城門樓子的,有負責運輸物流的,有管機關大院食堂的。以上三類,合稱三班衙役。

第四種,是縣太爺自己私人聘任的祕書參謀——幕僚。俗稱師爺,還有老爺家的家丁之類。

明清時期知縣老爺之下還有哪些官職?書吏和衙役地位怎麼樣? 第2張

上圖_ 清代的錢糧師爺的“便民易知由單”,用以通知納糧花戶

本文討論的對象,主要是第二種和第三種,書吏簡稱“吏”,衙役簡稱“胥”,二者合稱“胥吏”。

胥吏是衙門裏工作人員的主力軍,以大清乾隆時蘇州吳江縣爲例,衙門裏公職人員中,知縣、縣丞、等朝廷命官共有11人。經書、散書等書吏百人左右,而衙役人數有384人,這還是朝廷給的定額編制,實際上胥吏總數更多。胥吏負責文書檔案,公牘傳遞,訴訟刑名,司法治安,輸糧徵稅,戒備警衛,可謂是維持政府機關正常運轉,社會有序穩定的主力軍。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就是這些重要的國家工作人員,本當是社會尊重的對象,在明清兩代,卻被人視爲低賤卑微。胥吏被禁止和官員聯姻,在社會上也被看不起,廣東一些家族,誰做了書吏,誰就要被宗祠除名。

和書吏相比,衙役的地位更爲低下。清制衙役種除了丁壯、庫丁、鬥級之外,“其皁吏、馬快、步快、小馬、禁卒、門子、弓兵、仵作、糧差及巡捕營諸番,皆爲賤役”,衙役和“奴僕、娼優,丐戶”同列。

當了衙役的,不僅自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子孫三代也不行。這一點,連清朝人自己都搞不明白,清末著名法學家沈家本就說:“即任用之,而又賤視之,其理安在?”

大師都回答不了的,我也回答不上來,但姑且就羅列幾條看法,供大家參考討論吧。

明清時期知縣老爺之下還有哪些官職?書吏和衙役地位怎麼樣? 第3張

上圖_ 法國人喬治.拉比拍攝的清朝衙門審判案犯情景

一、上古時期官府裏的低級勤雜人員不少是奴隸,從而沿襲下衙役低賤的傳統。

在先秦時代,中國處於奴隸制社會,奴隸主將奴隸視同於工具,是“會說話的牲口”,奴隸主本身不勞動,家裏的地奴隸耕,布奴隸織,牛馬奴隸養。

在那時,官自然只有奴隸主階級的人才有資格,但是官府的日常事務中,總有一些粗笨的活,如養馬,跑腿,趕車之類,養尊處優的奴隸主吃好喝好,白白胖胖的,哪裏肯放得下身段?這類的活兒自然丟給奴隸。

衙役被簡作“胥”,就是因爲“胥,相靡系也。”“聯繫使相隨而服役之”,說白了就是幹活的奴隸。《墨子-天下志》上說“攻伐無罪之國,丈夫以爲僕圖胥靡,婦人以爲舂酋。”抓回來的男奴隸就是所謂的“胥”。

明清時期知縣老爺之下還有哪些官職?書吏和衙役地位怎麼樣? 第4張

上圖_ 西漢銅鏡彩繪車馬人物圖,圖中人物以奴婢爲原型

到了秦漢以後,還有以刑罰的犯人,充作官奴,在政府裏幹活的。《漢書-楚元王志》上說“靡謂罪人而靡治,不械手足使役作”。抓來的罪犯,還得用繩子牽着,在官府裏面服役打雜。

從秦漢到隋唐,雖然社會主體已經是封建社會,但是還有相當的奴隸制殘餘。有一類人有特殊戶籍,叫“隸戶”或者“雜戶”,他們屬於賤民,不得和百姓同類結婚,屬於國家的奴隸,受官府驅使,終年服役,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在官府裏做粗笨的活。“配諸有司,執掌課役。”唐朝把捕快叫不良人,就是因爲他們來自於賤民,戶口是“雜戶”。

到了宋朝王安石變法以後,改用募役法,衙役改成向社會招聘,但是衙役低賤的看法,卻就此承襲了下來。

明清時期知縣老爺之下還有哪些官職?書吏和衙役地位怎麼樣? 第5張

上圖_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二、門閥制度使得官吏分野,科舉制度讓吏的地位更低

書吏負責抄抄寫,至少也得識文斷字,乾的也是體面活,怎麼也被官員們看成“猥瑣小吏”了呢?

在秦漢,書吏被稱爲“府史”、“令史”,也是屬於官的一種,可以以年資提拔,升任首長。“郎缺,以令史久次者補之”雖然“職卑賞薄”,但是和長官們一樣都是朝廷命官,沒有身份差別。

然而到了南北朝,“後魏令史,亦朱衣執笏版,然謂之流外勳品。”北齊令史見了長官,令史要“平揖”而長官不需要回禮。到了隋唐,就變爲“卑冗”之位了。變成了徹底的“不入流”,“皆以吏類爲恥”,和衙役之類,合成爲“諸色胥吏”。

書吏的地位不斷地降低,和門閥制度的興起有關,士族豪門壟斷政治,高級的官員都是世家子弟擔任。官二代窮二代輕輕鬆鬆地坐上了高位。當然看不起下層出身的小吏。世家子弟自己坐上了高位,當然不想讓寒門出身的人,變成鳳凰男來和他們搶飯吃,故而官吏分流,窮小子永遠是窮小子,邊兒涼快去。

明清時期知縣老爺之下還有哪些官職?書吏和衙役地位怎麼樣? 第6張

上圖_ 宋朝的官吏

到了宋代,科舉盛行,朝廷中的官員都由科舉考試選拔,用以打破世族豪門的政治壟斷,但是書吏的地位,沒有提升反而更低了。宋代的書吏“孔目、曹司、書手”等等“居無廩祿,進無榮望。”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科舉選官的本意在抑制豪門,籠絡中下層,防止出現威脅皇權的世家勢力。宋代科舉考經義、辭賦,考上去的官員都是皓首窮經,空談理論的書生,他們讀了大半輩子書,但是不少沒做過什麼實際事物,所以事情處理要靠基層一線的吏。

《水滸傳》中的縣太爺時文彬,大事小事不都和宋江商量着來麼,以至於宋仁宗時出現了御史中丞做事不清楚被老吏訓斥的現象。因爲官多昏聵,吏掌機要的事就有不少,對此朝廷不得不嚴加防範,要給吏一個低賤的地位,讓他們只能處於低位,擡頭就是天花板,不得往上走。

同樣,讀聖賢書出來的讀書人,往往自視甚高,根本看不起墨水比自己少的吏,文人相輕,知識分子寒窗十年,覺得別的讀書人水平不如自己,至於那些吏,更是不放在眼裏啦。

明清兩朝延續了宋代的科舉取士,自然也延續了宋代以吏爲賤的政策。

明清時期知縣老爺之下還有哪些官職?書吏和衙役地位怎麼樣? 第7張

上圖_ 宋朝文人出行的陣勢

三、吸取所謂“元亡於吏”的教訓

到了元代蒙古人看不起讀書人,說“金以儒亡”看不起儒生,“十儒九丐”,認爲儒生多半,都是空談的廢物。

治理國家應該從基層有政務經驗的人中間選取。所以元朝書吏的地位直線上升。基本就是“以吏爲出身之階”,四品以下的漢人南人官員,幾乎都是吏員出生的。元朝的普通家庭,想要翻身,不是送去讀聖賢書,而是送到衙門裏“歷練”,元代15、16歲的小吏都不少。

但是元朝政治腐敗,官場更是黑暗,書吏們負責大小民生事物,更是想盡辦法貪污受賄,欺壓搜刮百姓。朱元璋作爲貧苦農民出身的皇帝,自然飽受元吏之苦,認爲元亡於吏,書吏的地位又被壓了下去。

然而朱元璋並沒有徹底否定吏的價值,他制定的選官三途,有門蔭(官二代世襲)、科舉考試、還有就是能吏中選拔,幹得好的書吏還是可以做官的,而且有一些還做的很大。

但是到了朱元璋以後,科舉出身的官員越來越多,吏中遴選的官員越來越少,基本恢復了宋代科舉取士爲正途的辦法。宣德皇帝特別強調,小吏奸猾,欺凌百姓,導致元朝民不聊生,大大地砍斷了吏進步的空間,書吏要通過幾年一度不斷地考試,纔有可能獲取官位,而且只能做到主簿這類八九品的小官。清代基本延續了這一政策。

明清時期知縣老爺之下還有哪些官職?書吏和衙役地位怎麼樣? 第8張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製本

四、以賤壓良,朝廷自作聰明的平衡術

胥吏的地位低賤,其實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自己的小算盤,“以賤壓良”。胥吏是基層的公務人員,面對百姓,但是封建統治者本意就是在剝削百姓,壓迫百姓,榨取民脂民膏,這樣胥吏就處在社會官民矛盾的前列,不得不和百姓產生尖銳的衝突,御史朝廷就把胥吏的地位壓低:他們是賤,而百姓是良,如此被胥吏欺壓的百姓就有了心裏平衡,產生阿Q“老子是被孫子打了”的思想,從而精神勝利,不再揭竿而起。

如上文所說,吏作爲具體的行政辦事人員,在主官昏聵的情況下,就能僭取很多權力,朝廷爲了怕他們太胡作非爲,擾亂政綱,所以就特意地壓低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地位,讓他們終身呆在基層,不會對權貴階層產生威脅。

明清時期知縣老爺之下還有哪些官職?書吏和衙役地位怎麼樣? 第9張

上圖_ 清朝官員

五、惡劣影響

明清兩代以胥吏爲卑賤的做法,有着極其惡劣的影響,那就是使得書吏衙役貪酷成風,凌虐百姓。

其一,胥吏們再怎麼幹,都卑微低賤,所以何不趁機大撈一筆?

其二,明清胥吏多爲僱傭而來,很多衙役本來出身是良民,做了衙役變成賤民,如果不能徇私枉法,中飽私囊誰願意有良變賤呢?

所以明清的胥吏們大都變成了“奸吏”、“滑吏”,“在一邑則蠹一邑,在一省則蠹一省,在一部則蠹天下”,成了封建制度下的一個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