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人對清朝的評價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認爲清朝閉關鎖國,愚昧保守,最後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落後捱打。然而,早期的清朝並不是這個樣子。

滿洲人是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原的,他們的頭腦裏最初並沒有中原文化的條條框框,也沒有唯我獨尊的保守觀念。相反,當滿洲人剛剛叩開山海關大門的時候,他們就像走出大山的孩子一樣打量着眼前的新世界,對各種文化都充滿了好奇。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進入北京城之後,順治皇帝第一次見到了金髮碧眼的歐洲人,這是一羣在皇家天文臺工作的傳教士。其中最牛的那個老頭叫湯若望。

湯若望1592年出生於今天的德國科隆,1619年作爲天主教的傳教士來到澳門。幾年後,明朝派人來澳門購買火炮,湯若望趁機以火炮專家的身份進入中國內地——這看上去有點奇怪,但當時在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往往都有多重身份:既是傳教士,又是科學家,既傳播神學又傳播科學。這本來是一種傳教策略,目的是讓更多的中國人對天主教產生興趣。然而幾百年後,這些人往往以科學家的身份被中國人提起,他們的傳教本職反倒被淡忘了。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第2張

湯若望正是這樣的傳教士兼科學家。他掌握着明朝急需的火炮鑄造技術,曾奉崇禎旨意造出大炮20門;他精通數學、天文、地理、機械等衆多學科,先後寫出多部科技專著,把西方許多科技成果第一次介紹到中國。特別是在數學和天文方面,湯若望造詣很高,因此長期在明朝的欽天監任職。

滿清入關後,湯若望以其在天文方面的才能受到保護,並奉命修訂清朝曆法。就在那年九月的一天,湯若望準確預測了當天的日食,這讓沒見過世面的滿清君臣驚訝不已。順治帝從此被湯若望圈粉,甚至尊稱湯若望爲“瑪法”,就是滿語“爺爺”的意思。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第3張

湯若望

史料記載,從1656年到1657年,順治竟然二十四次到訪湯若望的寓所,這完全逾越了君臣之禮。每次會面,順治總要纏着湯若望講解他感興趣的問題,比如日食和月食的原理,彗星,流星,還有各種物理現象。年輕的順治完全被湯若望新鮮的學問和純粹的人格所吸引,以至於到後來,順治可以不聽大臣的勸諫,但“瑪法”的幾句話卻能扭轉乾坤。哪怕在立太子的問題上,順治也聽從“瑪法”的意見,選擇了出過天花的康熙。這樣關乎國本的大事,竟是由一個洋人決定,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第4張

康熙帝

不過,順治對西方科學基本只是好奇。到了康熙朝,皇帝對科學的態度已是從好奇到學習,從學習到研究。比起順治,康熙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更強。無論到哪裏,他的身邊都圍繞着一羣歐洲人,負責給皇帝講解數學、幾何和物理知識。這些洋老師和皇帝的中國老師一樣,受到了特別的禮遇。

康熙是真的喜歡西方科學。哪怕在行軍打仗途中,他也會堅持演算數學公式,還用儀器測量經緯和天象。你可能不知道,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懂得歐幾里德幾何和近代天文學原理的皇帝。他還支持中西學者用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測繪技術繪製了一副中國地圖,其精確度比當時的歐洲地圖還高。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第5張

康熙的老師: 南懷仁

更難能可貴的是,通過歐洲人的介紹和自己的學習,康熙已經隱隱預感到西方科學遲早會改變世界。他憂心忡忡地說:“西洋諸國千百年後必爲中國之患。” 事實證明,康熙這個預言只說對了一半。西方國家確實成了中國的大患,但這個時間不是“千百年後”,而是不到二百年。

正是這種時間上的誤判,使康熙並沒有現實上的危機感。終康熙一朝,西方科學都沒有在中國推廣普及。那些歐洲人除了給皇帝講課,主要工作仍是在欽天監觀察天文,修正曆法。他們也寫過很多科學著作,但讀者寥寥。

其實,康熙對西方科學的愛而不用,還有一個根本原因:他除了科學,還迷上了儒學。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第6張

從康熙朝開始,滿洲人開始全面漢化,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和推崇。康熙皇帝是第一位生長在北京的滿清皇帝,從他開始,滿人對中原文化的正統——儒學的研究已經步入正軌。儒學發展到宋明理學,已具備條理分明的外表和博大精深的內容,它向人宣告宇宙間有一種 “道”,這種“道”可以解釋古往今來的所有現象,解決從自然到社會的一切問題。康熙對此深信不疑。他堅信理學纔是治國安邦的終極真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與之奧,非此不能治萬邦於枕蓆,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於天下,非此不能內外爲一家”。

簡而言之,在康熙眼中,儒學是“道”,而西方科學只是“術”。重“道”而輕“術”,一直是儒家的臭毛病,儘管這種“道”既不能造大炮,也不能畫地圖。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第7張

到雍正時期,皇帝對中原文化的推崇更進一步。雍正帝在歷史上首次追封孔子的先祖爲王,併成爲第一位向孔子像行跪拜大禮的皇帝。這樣做固然是爲了收買漢族士人,但也反映出他對儒家文化的真心信服。與此同時,雍正對西方的科學和儀器完全不感興趣了。

滿清的徹底漢化是在乾隆朝完成的。乾隆對中國傳統文化造詣之深、把握之透,不僅超越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位帝王,即便是多數漢族讀書人都望塵莫及。同時,他窮盡中國傳統智慧和權謀所打造的“乾隆盛世”,更使他對中國文化的優越性極度自信。 在他的視野裏,世界是封閉的、靜止的,大清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外國都是“番邦”和“蠻夷”,根本談不上文明可言。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第8張

乾隆漢服像

乾隆雖然愛好廣泛,也對西方人帶來的東西感一點興趣,但只把它們看作供自己開心取樂的“玩意兒”。乾隆從來不掩飾他對科學的嘲弄態度。他眼裏的那些傳教士,早已不是祖父康熙禮遇備至的老師,而是和弄臣沒什麼兩樣。正是從乾隆朝開始,西方科學技術完全淪爲“奇技淫巧”,這個難聽的稱呼從此成了西方科技的代名詞,一直叫到清末。研究西方科學不僅不被提倡,還會被視爲“旁門左道”和“玩物喪志”。

這就不難理解,當1793年馬戛爾尼率英國使團訪華時,乾隆爲什麼會表現出那樣驚人的愚蠢和傲慢。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第9張

馬戛爾尼爲乾隆帶去了英國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成果:蒸汽機、織布機,地球儀、天體運行儀,可裝備110門火炮的“君主號”戰艦模型,以及工藝精良的毛瑟槍、連珠槍、榴彈炮等,當然也少不了自鳴鐘、八音盒這樣的工藝品。當英國人的艦隊出發的時候,他們不斷地設想着中國人見到這些禮品之後該會多麼的吃驚。見過了這些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乾隆一定毫不猶豫地答應他們的請求:正式建交,互派使節,擴大貿易。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第10張

然而,英國人遭遇了世界外交史上最尷尬的失敗。乾隆聽說英國使團到來,確實龍心大悅,但也只是把他們看作遠來朝貢的“蠻夷”,是裝點乾隆盛世的一件喜事。因此,英國使團到北京後,是和那些進貢的藩國一起被乾隆接見的。這種安排雖然讓英國人不爽,但比起進獻禮物時的尷尬就不算什麼了——

乾隆掃了幾眼禮品單,連實物都沒看全,就開始發表評論:這些東西,你們小國以爲稀罕,其實我們天朝早就有了。

除了刻意表現的傲慢,乾隆還特別失望。他覺得英國人不應該送這些笨重的鐵傢伙,而應該多送些自鳴鐘、八音盒這類精巧的“玩意兒”。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第11張

這次接見後,乾隆給英國回了信,明確拒絕了建交請求,並表示天朝無所不有,連平等的貿易都不用開展。他還語重心長地勸導英王要“善體朕意”,永遠臣服。

從此,那些讓英國人引以爲豪的禮物就被鎖在圓明園裏無人問津,直到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發現那些槍炮和儀器還原封不動地躺在那裏。令他們驚訝的是,這些六十多年前的武器,比清軍對抗他們的武器還要精良。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第12張

從乾隆往後,清朝皇帝與西方科學就幾乎絕緣了。乾隆之後的嘉慶和道光,幾乎完全退化爲中古時代的守成之主,一心一意按照“聖人之言”治理天下,讀的是四書五經,講的是“天道”“性理”。他們的頭腦中已構築起傳統文化支撐的完整宇宙,沒有給西方文明留下一寸空間。

嘉慶一直認爲西洋鐘錶的價值應該按其所含的銅鐵重量來衡量,而玻璃的價值應該與製作玻璃的沙土差不多。這些東西都是“無用之物”,有用的東西只有糧食。

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西方科學的?爲什麼清朝會輕視科學文化? 第13張

鴉片戰爭

至於道光,雖然他和父祖們一樣勤奮,一樣通曉儒家經典,甚至節儉到了吝嗇的程度,卻還是不能阻擋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更不可思議的是,大清和英國打了兩年仗,皇帝卻仍然對這個敵人一無所知,以至不得不問大臣:

英國到底在什麼地方,離中國多遠?

從英國到中國,需要經過幾個國家?

這次跟着英國來的呂宋等國,和英國是什麼關係?

聽說英國女王才二十多歲,爲何被推爲一國之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