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唐朝科舉考場都是冷冷清清 爲什麼讀書人對科舉的熱情如此低迷呢

唐朝科舉考場都是冷冷清清 爲什麼讀書人對科舉的熱情如此低迷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爲什麼唐朝科舉考場都是冷冷清清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我國古代選拔官員時需要經過層層的篩選,要考取狀元更是要經過多重的選拔,擊敗無數強勁的對手才能獲得這樣的頭銜,就連取得進士都需要經過激烈的競爭,雖然參加考試的機會很多,但是每次參考的人數仍然很多,因爲當時想要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的文人非常多,通過這樣的選拔能夠給國家的人才庫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也能給人們一個改變一生命途的機會。這樣的制度在古時候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對這件事情非常看重。

唐朝科舉考場都是冷冷清清 爲什麼讀書人對科舉的熱情如此低迷呢

在唐朝的時候,僅僅一個科目的參考人數就不下千人,當時每年去赴考的人都非常多,考試的場景非常浩大。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經過多年的學習,在考場上盡情揮毫抒發自己的意見。許多我們熟知的文人都是經過這樣的制度從衆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從此得到一個入仕的機會,改變自己甚至家人的生活。可見這樣考試在當時是非常受歡迎的,即便競爭激烈,每年仍然有不少人會去報考。

唐朝科舉考場都是冷冷清清 爲什麼讀書人對科舉的熱情如此低迷呢 第2張

但是這種現象在五代的時候就消失了,只有幾十人甚至十幾人坐在考場上答題,想要贏過自己的對手可謂是比其他朝代都要簡單得多,因爲當時不僅報考的人數少,考生的質量也非常參差不齊,有的人已經考過了很多次,但是仍然沒能取得成績,說明他們的競爭力並不強。因此在當時想要考取進士甚至是狀元,與其他時期相比都不算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當時平均每年會出十幾個進士,也就是說想要取得第一,只需要擊敗十幾個對手就可以了。

唐朝科舉考場都是冷冷清清 爲什麼讀書人對科舉的熱情如此低迷呢 第3張

當時這樣的情況其實對朝廷非常不利,讀書人不願意進入仕途,那國家會面臨一個無人可用的困境。朝廷沒有新人可用,考試選出的人質量並不高,這讓朝廷的管理難度一高再高。因此當時的統治階層一直推行着激勵政策,在最初這種激勵制度並不明顯,通過了三十餘年才讓這種場景有了改變。而且他們採取的方法是放寬選拔的限制,讓更多的考生通過報名,而對篩選官員的限制也放鬆了,人們更容易通過考試來取得官場的職位。

唐朝科舉考場都是冷冷清清 爲什麼讀書人對科舉的熱情如此低迷呢 第4張

這樣的做法雖然不是什麼上策,但是確實能夠解決參考人數少的問題,但是這樣選拔出來的人質量並不高,能夠出彩的人仍然很少,只是讓考場看起來更熱鬧些,也增加了考試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假若將當時的場景和宋朝相比,那反差就更加大了。因爲宋朝重視文人,讀書人能夠通過這種途徑進入仕途的機會很大,而且政治前途非常可觀,因此即便每年都開考,還是有很多人願意去參加,而且有不少人都是多次參加,考生的質量也很高,從裏面選拔出來的人才能夠在歷史上留名的比比皆是。

唐朝科舉考場都是冷冷清清 爲什麼讀書人對科舉的熱情如此低迷呢 第5張

那在那個時代爲何讀書人對科舉的熱情如此低迷呢?有學者認爲是當時政治因素所致,因爲政局動盪,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靜下心來讀書的人本來就不多,而且他們在入仕之後的前途也非常暗淡,這樣一來就嚴重打擊了讀書人的熱情。加上當時雖然報考人數稀少,但是這樣的考試仍然是年年都舉行,這樣一來就將原本就稀少的生源進一步稀釋。在政治清明的時候,文人們都熱衷於參加考試,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爲國家效力,但是在時局動盪的時候,人人都只想着保命,因此從考場的氛圍就能看出當時那個朝代的政治前程究竟是否光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