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李二曲有哪些軼事典故?有着怎樣的民族氣節

李二曲有哪些軼事典故?有着怎樣的民族氣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顒,明末清初人,字中孚,號二曲,又號土室病夫,二曲鎮二曲堡人,父李可從,於崇禎十五年(1642)與李自成農民軍作戰陣亡於河南襄城。留下李和母親彭氏,無片瓦寸土,度日艱難。彭氏決意教李顒從學,但無力供學,屢被塾師拒絕。李9歲入塾,只讀過20天書。但李發憤自學,僅靠母親紡織縫紉和李打柴換糧,雜以糠菜,維持生活。因之,面色如菜,人稱李菜。李顒在挖菜拾柴的空閒,也手不釋卷。縣內藏書之家,漸知李家貧力學,便任其翻閱。李隨閱隨還,數載之間,博覽羣書,寫出了《二十一史糾謬》等筆記體習作,大約30歲時,認爲這不是切己之學,非儒家正脈,便把這些著作燒掉了。從此,潛心於宋明理學。

李二曲有哪些軼事典故?有着怎樣的民族氣節

康熙九年(1670),李在母親3年喪服期滿後,去河南襄城,爲父親“招魂”。常州知府駱鍾麟,派人迎請李講學。常州的士紳名儒爭相聽講。後來駱鍾麟把李講學的內容彙集起來,名爲《匡時要務》。李又在武進、無錫、江陰、靖江和宜興等地講學,所講內容被記錄下來,整理爲《兩庠匯語》《錫山語要》《靖江語要》。

李二曲有哪些軼事典故?有着怎樣的民族氣節 第2張

康熙十一年(1672),李返回陝西。次年主講於關中書院,又在雁塔、富平等地講學,力主講學自由,認爲“立人達人,全在講學;移風易俗,全在講學;撥亂反正,全在講學;旋乾轉坤,全在講學。”與清廷鉗制思想的政策相對立。李所交接皆一時名士,平生最爲知己的是駱鍾麟。駱爲浙江臨安人,順治十六年(1659)春,任周至知縣,下車伊始,便到李顒草廬,竭誠造謁。駱鍾麟崇敬李的學問和爲人,在生活上大力資助李。次年,80餘歲的關中理學家,大荔人黨子澄,冒雪來周至求學於李。是年秋天,甘肅天水人菜溪嚴,前來訪問,結成忘年交。順治十八年(1 661)初夏,蒲城70歲的王省庵,來周至拜訪他.相談甚爲投機。康熙年間,學者顧炎武兩次訪問他,探討學術。李顒的學問,兼採朱熹、陸九淵兩派,認爲“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實,極便初學”;“陸之教人,一洗支離錮蔽之陋,在儒者最爲儆切”。李主張各取所長,重視實學,反對空談,提倡明體適用。他說“儒者之學,明體適用之學也”。“明體適用之正業,處也有守,出也有爲,生民蒙其利濟,而世運寧有不泰?”並強調“道不虛談,學貴實效,學而不足以開物成務,康濟時艱,真擁衾之婦女耳。亦可羞己!”李與顧炎武反覆辯論體用問題,提出“明道存心以爲體,經世宰物以爲用”。把“格物致知”的“物”擴大到 “禮樂兵刑,賦役農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實用學問。贊同“非氣無以見性”的觀點,說:“言性而舍氣質,則所謂性者何附;所謂性善者和從而見?”李顒在理學上的造詣,被稱爲 “海內大儒”;和眉縣李柏、富平李因篤統稱爲關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間均有刻本,光緒時補入《四書反身錄》等篇,刻成《二曲集》46卷。其墓在二曲堡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