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劉半農有着哪些軼事典故?他是怎麼死的

劉半農有着哪些軼事典故?他是怎麼死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身試罵

劉半農爲了要編一本“罵人專輯”,曾在北京某報紙上刊登啓事,徵求各地的“罵人語言”。語言學家趙元任見到啓事後,立即趕往劉半農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劉半農“痛罵”了很長時間。隨後周作人也趕來,用紹興話再把劉半農“罵”了一頓。劉半農在大學裏授課時,因向學生們徵集“罵語”,又被寧波、廣東的學生相繼用方言“大罵”。此後,劉半農又去拜會章太炎。章太炎也聽說了他正在收集“罵人語言”,就用漢代的罵人話“罵他”,還告訴他這句罵人話是誰說的、典出何處;接着用唐朝罵人的話“罵”他,再告訴他是誰罵的,典出何處。一直從上午說到中午。劉半農同來的人只得出來向章太炎作揖說:“我們麻煩老師很久,現在我們要告辭了。”

劉半農有着哪些軼事典故?他是怎麼死的

雙簧事件

新文化運動剛起步時,許多人習慣於恪守舊的傳統,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缺乏足夠的認識。爲壯大文學革命的聲勢、宣傳文學革命,錢玄同與劉半農於民國七年(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別扮演了正、反兩個角色,進行辯論。錢玄同化名“王敬軒”,發表了《文學革命的反響》。這篇文章以反對新文化運動的頑固派身份,陳述新文化運動的“罪狀與弊端”,攻擊《新青年》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劉半農則以新文化運動的捍衛者身份,發表了《答王敬軒》的長篇文章,針對“王敬軒”所列的新文化運動的“罪狀”,以犀利的筆鋒逐條批駁,將對方駁得體無完膚。

一語成讖

徐志摩

民國二十年(1931年)11月10日,劉半農邀請好友數人到鄭穎孫家,其中包括曾同在倫敦待過的徐志摩。高朋滿座,談笑風生之際,徐志摩接到電話,爾後笑意盈盈地說:“我明早六點南飛。明晚此時,當與小曼共飯也。”同座中,劉半農年齡最大,又喜開玩笑,聽徐志摩說坐飛機,便打趣道:“飛空之戲,君自好之,我則不敢嘗。”徐志摩迴應到:“危險在所難免,我自甘之。我苟飛死,君當爲我作輓聯。”劉半農笑答諾。宴席散去,劉半農與徐志摩握手道別時,徐志摩還依然笑着叮囑:“一事費神:我若死,毋忘作輓聯。”然而,兩文人好友之間的玩笑之詞,竟成讖語。19日,由南京到北平載着徐志摩的“濟南號”,在濟南黨家莊遇大霧失事。

劉半農有着哪些軼事典故?他是怎麼死的 第2張

自身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下旬,爲了調查蒙古族牧區民俗,劉半農遠足塞外,夜宿百靈廟一間鄉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備一行軍牀,於房中支架獨臥,故作僵硬狀,開玩笑說:“我這是停柩中堂啊!”聽者爲之大笑,卻不料一語成讖,在考察途中,劉半農爲蝨子叮咬,染迴歸熱,回京後耽誤治療,於同年7月中旬離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